11月17日,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典礼在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全体会议上举行。99名青年才俊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4位青年科学家荣获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西南石油大学卢聪教授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卢聪,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石油和化工行业青年科技突出贡献奖和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兼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科青联常务理事,《Petroleum》《天然气工业》《油气藏评价与开发》《油气井测试》等期刊编委和青年编委。一直致力于油气藏增产理论与技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复杂裂缝扩展、导流能力长效保持等基础理论、实验装置及方法、工程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特色研究成果。主持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四川省专利一等奖3项、省部级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件、中国发明专利20余件,制定能源行业标准1件。
此前,机电院祝效华教授、王国荣教授于2016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至此,西油已有3位教师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是教职工获得该奖项最多的非“211工程”大学。
中国青年科技奖是由中(涉敏)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青团(涉敏)央共同设立并组织实施的重要奖项。该奖项设立于1987年,由钱学森、朱光亚等老一辈科学家提议设立。奖项表彰奖励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旨在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表彰不超过100名,由当届获奖者中产生的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获奖者不超过10名。截至2024年11月,中国青年科技奖已评选18届,共有1794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其中190多位获奖者当选为两院院士。
人才头衔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人才项目/计划,属于人才资助体系,国家级的如“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另一类是人才荣誉,属于奖励、表彰体系,国家级的如两院院士,全国创新争先奖。两类头衔都是对人才的一种肯定,获得者及其工作单位引以为傲。
从学校、学院科研“成长性”角度来说,人才项目/计划更值得关注,近年,西油有十多人获得了国家级人才项目/计划资助,但横向与同层次同类型高校相比,应该说还是不太理想,与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个身份不太相配。最让人瞩目的头衔毫无疑问是院士,迄今为止,西油有5位毕业生校友获评两院院士,其中,2位来自石工学科,1位来自机械学科,1位来自化工学科,1位来自地质学科。
网络上流传的人才头衔金字塔
(从历届获得者情况来看,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大致位于第四、第五层之间)
从教十二年的感悟
(卢聪)
校工会约我来和新同事分享自己的成长感悟,我诚惶诚恐,因为我还在成长中,感悟未必有多深,不过我愿意与大家交流共勉。
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南石油大学人,2000年就读于石油工程专业,2011年博士毕业留校,从教12年,如果非得说有什么感悟的话,我想就是“三个坚持”。
首先是坚持对学生的积极引导。2011年我一留校,学院就安排我担任石油工程2011级两个新生班级的班导师。那时,连我自己都还没整明白,还是一个需要导师来引导的学生,如何能当好班导师?但面对新生期盼的眼神,面对他们的各种疑问,诸如大学该怎么过,该参加什么活动,四六级难不难,要不要考研等等问题时,一下子觉得自己的责任很重,或许不经意的一句话会影响到某个学生的人生。我很快转变身份,去学习怎样当好一名班导师。当时班上有名学生基础较弱,特别是英语,他很苦恼,曾有自暴自弃的念头。我多次找他谈心,或者去他寝室坐坐,鼓励他勇敢面对困难,我让我的研究生对他进行一对一指导,后来他顺利地通过了四级,完成了大学学业,去了西部钻探公司,从事的工作也就是我现在的研究方向。工作4年后,他提出想跟着我读研究生,我鼓励他努力复习。这样,他白天上班,晚上复习,以高分又考了回来,跟着我读了3年,今年7月以优秀成绩完成硕士论文,毕业去了新疆油田分公司。他们班上有很多同学后来也都在我们团队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位,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点。所以说,作为一名老师,要时刻坚持用心与学生相处,对学生以积极引导,改变的将会是孩子们的一生。
第二是坚持上好一门课。要留校时,导师给我说了一席话,他说你现在当老师,不同于读博士,读博士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你的研究,当老师最重要的是站稳讲台,讲好一门课。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上好课是根本,我们课上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要上好课,还得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最近我和我的搭档郭文英老师,在采油工程双语班已经探索了四五年的国际会议式课堂,应该说还是得到了学生比较良好的反馈。当然,我们也还在继续探索实践。
第三是坚持自己的学术方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当下社会大环境对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博士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上课的要求,有论文、专利的要求,有基金的要求,有报奖的要求,我们还面临着生活压力。客观地说,当前的破四唯正在慢慢朝着什么都要唯的方向内卷。这就使得部分年轻人为了要尽快出成果,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去追逐热点,追逐短平快,论文、专利一大堆,但是重要的、核心的成果没有,研究方向零散,丧失了核心竞争力。另外一个就是出来的成果既没有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0到1的原始创新,又没有在工程应用上落地,研究成果束之高阁,外国学者看不上,国内学者看不懂,工程技术人员看了没用。我想这其中既有大环境因素,但更多的是咱们青年教师未能保持定力,没有做好坐冷板凳的思想准备。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辛苦的过程,它需要长期的坚持。
……
谢谢大家!
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