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构图意识,拒绝想到哪画到哪
构图的两大要点,一是秩序,二是趣味。
常见的秩序样式:
1. 排式构图
以最后这张作品为例看 秩序 。从前往后看,
第一排是水果,第二排是锅碗瓢盆,第三排是下面垫着的桌子,第四排是人物,第五排是背景墙。
不仅如此,每一排的人或物(除了墙)都可分为三组,一一对应。
秩序这不就建立起来了么。
光有秩序还不够,还要往里添加趣味。
趣味 又称变化、内容、对比衬托等等,也即“看点”。
以第一排水果为例,每组水果的种类、数量、颜色、繁简都各不相同。第二排的锅碗同理。
第三排的桌子,在桌布上做出了区分,有上下叠压,有边缘变化的裁边;前后两块桌布还有繁简对比。
第四排的人在发型、衣领、衣服颜色、面部朝向、五官表情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第五排墙纸上的花纹比较丰富,右边还开了一扇门,有一个穿到后面的空间。
这些变化说起来容易,画的时候,人的脑子是很容易松懈的,一不小心就随手而出。仔细观察画面,你不会找到任何简单的重复,正如大自然不会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
变化做够了,还要回过头统领一下秩序:
画面从前往后,对比强度和内容丰富度是逐渐减少的。
桌布不能完全盖住桌子,下边缘需要重色平衡画面,避免头重脚轻,同时与后排的深色呼应。
墙不能完全封死,开门加光源使得空间丰富延展,同时与前排的浅色呼应。
秩序—加变化—使画面和谐。这就是构图主要的作用。
至于秩序到什么程度、变化到什么程度,以天平为例,一克黄金和一克棉花达成的平衡,与一斤铁和一斤木屑达成的 平衡,效果定然是不一样的。
要达成怎样的平衡,就是构图时要考虑的重中之重。
(后面的构图不再分析,以此类推即可,不理解亦可在评论区探讨)
2. L式构图
3. 对称构图
4. 随便你取什么名构图
你可能觉得它对称,但又不完全对称。
你可能觉得它排式,但又没完全排式。
你还可以自己给构图取个好记的名字,墙-门构图什么的。
你可以通过学习,给你的L、S、对称里加各种各样的内容,一种构图套一种构图,或者做一些复杂的融合;也可以通过广泛地看画册,分析大师们的构图逻辑,自己总结新规律,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构图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什么限制,切莫被一些花里胡哨的“法则”“专业名词”给唬到——建立秩序,注入灵魂(趣味和变化),调整画面使和谐,一张画就能立得住。
大胆夸张,打破常规思维
以人物画为例,你是否想过,人的皮肤除了用肉色,还可以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不敢画?参考大师你总敢画了吧!
以第二张套用大师的用色逻辑。
大面积蓝黑——昏暗的环境;红色——特殊光照看不到肤色,即亮面;黄色——受环境光影响的肤色,即灰面;蓝色——红光照射下的暗面,暗面中映着环境光。
这里举的例子是玛琳杜马斯的作品,也是我个人突破瓶颈时参考最多的画家。大家也可自行寻找有强烈共鸣的画家。
增加阅历
通过看电影、玩音乐、逛展子等活动,放松心情的同时开发自己的感官和情感,增加阅历。
尝试主观表达,拒绝单一形式的具象描绘。
毕加索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我一生都在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其实就是在追求主观观察代替客观观察。孩子的世界单纯而主观,这种纯粹的视觉体验恰恰是成年人的世界所缺乏的。
如何理解毕加索的作画逻辑,你或许可以看一下昆汀的这部电影《低俗小说》,辅助理解。
我们看一本故事书,几乎所有的故事都是开头—发展—高潮—结果,这样的逻辑是人为加工梳理过的,并非我们现实生活本身的逻辑。
你可能通过这篇文章,第一次知道了狸大叔,然后你翻阅我的主页,追溯我过去的时间;你也可能点了关注,然后继续关注我以后的故事;有一天,你或许会不看公众号,我们的联系又戛然而止。
现实的故事往往没有什么逻辑,也不非总是有始有终,这就是《低俗小说》看似混乱的时间线所阐述的观点。
当这个观点投射到绘画上,你可能就理解了毕加索“东拼西凑”的抽象画——模特可能正在睡觉,半梦半醒间转头、搭手、抬脚,这些不同的动作都是她,都是我理解的她。
这时的“她”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在时间流淌中酣睡的女人。
这是电影艺术带给我们的启发。同理,音乐、舞蹈、文学都会对我们的绘画语言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这些优秀作品所包含的世间万象,譬如战争、苦难、爱情、自然等主题,或许是我们普通人一辈子也无法全部体验的。
但是文学、艺术,可以让我们切身体会,沉浸其中,补充我们的认知。
广泛接触,选择性吸收,勤加思考,方能进步。
多接触自然,寻找灵感和启发。
与第三条基本同理。
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认识世界,实际是透过他人的眼睛认识世界。
而自己到人群中、到天地间的体验,是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无法代替的,是独属于自己的直观视角。
补充理论知识,拒绝闭门造车
美术史——前人留下的好东西都被沉淀下来了,前人踩过的坑都给你标注好了。
eg:《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图画史》《艺术的故事》《现代艺术150年》。
构图书——好用的就用,但不要奉为圣经作茧自缚。
eg:曹昌武的《构图学》,《造形与形态》《黑白画理》。
以及——遇到看不懂的画/画家,记得问老师,或者找相关的论文/画评。
一个奇怪的案例分享
传说有一男生在美院学习,每日勤勤恳恳地画画,头发披肩都懒得出门剪。然而他的绘画作品一直中规中矩,怎么都无法突破。
有位教导他的老师恨铁不成钢,气愤地训他:“你们真是我见过最勤奋也最没才气的一个学生!你每天窝在这里学有什么用?死气沉沉的!”
这位同学仿佛醍醐灌顶,隔日就去剃了头、染了红毛打了耳钉,穿搭风格也逐渐古怪,走在路上回头率飙升。
说来也怪,从此他的画面一天天生动了起来,表现力和画面张力显著提高。
说这个例子,不是为了鼓励大家都去玩些古怪花样,而是要强调心理暗示的作用。
这个男生,或许觉得自己主观驱动不足,所以需要通过改变自己的外观,由外而内地影响自己的状态,同时通过周边环境的反应加强对自己的积极暗示。
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强,或许也不必弄得这么轰轰烈烈。
遇到瓶颈的时候,不要暗示自己“我的能力就到这了”,要尽力寻找突破瓶颈的方法;
被老师批评“你也就这点水平了”,不要把这种话当回事,年轻人的日子这么长,远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被老师夸奖“你很擅长这种厚重浓郁的风格”,不要沉溺在自己的舒适区,清亮明丽的风格也完全可以尝试。
很多事情、很多话语,如果都信以为真,很容易就把自己的可能性框死了。
保持敏锐,相信自己的无限可能,就是走好绘画这条路的最大保障。
往期推荐
点个“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