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景写生艺术达人陆军 ——钢笔水彩速写写生 2023年第十期

文化   2023-11-04 08:18   上海  

陆军

上海黄浦区人

街景写生画家

街景写生艺术达人

从事美术设计工作30余年

微信:lu-19670911

公众号:街景写生画家陆军

-----------------------------------







钢笔水彩速写写生 2023年第十期



康平路203弄3号,三楼是原朱物华(朱自清的二弟,文革后的第一任交大校长,原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的老师)旧居,三楼北面阳台便是朱老的家。现代简约风格建筑三层砖混结构,沿街新里住宅。建于1940年代初。



康平路220号。简约欧陆风格建筑,略带西班牙元素的三层砖木结构新里住宅。位于康平路华山路口,建于1930年代中期。由于城市动迁现仅剩两栋还在。



上海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学诞生于1896年,建校时学校大门选定在校园的东南角,前面有徐家汇三条主要河道之一的法华泾流经门口。这条天然的"护城河"使学校与外面纷繁的社会环境相隔离,形成内外两个世界之间重要的过渡空间和地理分界线。旧时流经校门的小河正门和中院一起建于1898年,是交大最早的建筑。当时的校门为四柱三门的木牌坊,明间门楣上写有校名。由于从晚清到民国早期,国内政局风云变化,大学的隶属也一直变换不定,所以交大校名变换频繁。自1928年到新中国建立,一直叫国立交通大学,校名才算稳定下来。而最初的这个牌坊门一直沿用到1934年,期间所经历的校名变更均在此牌坊上出现过。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交大校园的校舍建筑采用的几乎都是西方建筑形式,惟独校门一直保持着正统的中国样式,这可能有三个原因:1.体现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学校:校门外正对的华山路的另一侧就是法租界,学校身处华界,从校门可以天天望见这片被侵占的领土,有助于激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信念。当时学校选择在这一位置建造这种式样的校门,就是希望能够在外国人面前树立起中国人的自信。2.显示创办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体西用"是洋务派教育的根本指导原则,盛宣怀在办学时始终贯彻这一办学原则。他们认识到虽然先期创办的北洋大学的学生对其他学科掌握得很好,"但是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却不会写简单的汉语作文,而且对中国文学毫不熟悉",因此在新学院的办学目的中更强调了对中文的要求,"只招收那些经过严格中文考试合格的学生",并在学校的教学中强化汉语的学习。校门的中国传统式样,就显示着交大的办学精神与宗旨。3.追求民族文化自豪感:当时处于民国政府相对"稳定"的时期,追求民族文化自豪感的思想风气盛行,建筑上也出现了一大批"中国固有式"的作品。这种建筑以欧式古典构图为设计手法,以当时的建筑结构和材料为技术支持,融入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特点。30年代的交大也难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选择了这种紧跟时代的形式。有趣的是,在交大闵行校区的建设中,东门也被设计成宫门形式,虽然扩大至五开间,但明显有模仿徐汇校区大门的意图在内。它反映了交大人对徐汇校区大门的不舍情结。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彭康同志为新中国第一任交大校长。



华山路1749号,建于1922年,法国式花园住宅,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筑为假三层砖混结构。南面底层为塔斯干拱券柱廊,左侧二层出挑阳台,设铸铁花栏杆。双折重檐式红瓦多坡屋顶,开老虎窗。白色窗框饰圆拱券和较宽的弧拱券,黄色水泥外墙。现为单位使用。2017年4月27日,徐汇区文化局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化局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


天平路41号,沿街法式新里住宅建筑4层砖混结构,顶层壁炉烟囱出屋顶,屋顶斜坡较陡,为方便生活设有老虎窗。建于1936年。沿街底层是上海知名品牌餐厅老吉士餐厅(有30多年历史)。



天平路71、75弄月华新村花园里弄1941年建。砖木三层 7幢 2450平方米。西班牙式新式里弄。



天平路116—120弄,现代简约风格建筑,砖混结构三层新里住宅,建于1941年。



上海文艺医院坐落于天平路46号。那是幢西班牙建筑风格的三层花园洋房,花园占地面积约3 013平方米,洋房建筑面积871平方米。据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字林西报行名录》记载,1934年的姚主教路(今天平路)40号,住着一对名叫豪肯道夫(A. T. Heuckendorff)的西侨夫妇,1936年改由位考恩夫人(Mrs. L. Cohen)居住。另据宋路霞先生撰文介绍,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后人、著名钱币收藏家张叔驯亦曾寓居于此,并于抗战时携其所有藏品赴美,但确切年代有待考查。


天平路43弄﹣51弄国泰新邮,建于1939年,三层,新式里弄建筑,共六排。金融界学术泰斗洪葭管、两位著名的文化人黎锦光(43弄4号)和周伯勋、70年代中国男篮队长后女篮主教练张大维曾居住在这里。国民党中将文强之子,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终身教授文贯中先生曾经居住在国泰新邮达二十多年。


四川中路572弄腾凤里,是1926年广东商人建造的石库门里弄,是较早的法式石库门新里住宅,老居民大多为广东人。2022年10月底全面动迁(为外滩源二期)。



天平路53、55号。三层法式小楼,砖木结构。建于1939年。



老上海茶馆。开也于上世纪900年代,座落于江宁路495号博鸿大楼27层楼顶。置身老上海茶馆可以环视上海全貌,更可以沉浸式体验个种老上海那个时代的老物件,触手可及!



天津路170弄。会丈局是清代上海的土地管理机构。清同治年间前,上海城厢不设土地管理机构。上海开埠后,外商以由上海道加盖铃记的道契作为拥有土地的凭证。由于上海开埠初期地价低廉,因此土地丈量手续也极为简单,在中国业主向外商交割土地时,由上海道署派一两名书吏,与领事派员会同丈量,根据地价收取若干费用。但是,光绪年间随着上海商业发展,上海的地价急剧上涨,上好地段的土地"一亩之价,涨至数万"。原来会丈和土地的登记方法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道龚照瑗设立会丈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曾设于天津路170弄内。宋子良曾任上海会丈局局长。1914年改组为上(海)宝(山)会丈局,后又改组为上海土地局。据史料记载,会丈局当时租天津路170弄内双开间房,建筑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为石库门里弄建筑。2016年7月7日,被黄浦区文化局公布为黄浦区文物保护建筑。



河南中路531-541弄,山东北路22弄。吉祥里。砖木结构,1876年竣工。早期的石库门里弄住宅,行列式排列,弄道较窄。每单元均为三间两厢房,石料门框配黑漆厚木门扇,内设天井。青砖砌筑,单元分隔采用风火山墙。原立报馆旧址在河南中路537号。上海市人民政府 1994215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



天平路75弄原月华新邨1-3号住宅(包括与其相通的9137-45号住宅),建于1932年,西班牙风格住宅,三层砖混结构,两单元结构对称毗连,屋面为双面坡顶,檐下周圈带有券齿线脚,东西侧墙各有高耸的西班牙式大烟囱,北侧顶部设晒台,晒台一角为厨房烟囱。三向立面楼层皆有长方形阳台出挑,底层外围为小庭院。主立面多采用双联式落地窗,窗间设半圆形壁柱,柱身带有纵贯的凹槽。中部则设置圆券形门窗,阳台围栏墙板皆有镂空方砖装饰。南入口上方建有顶带山花的人字坡简易门廊,山花为木质屋架造型。91弄内共有三幢相同建筑并立,分别为3739414345号住宅,其中37号为左右单元内部连通,合并为一。曾为大德医院分院,该院为产科,原分设诊疗、消毒、病房等间室,后整体改作民居,楼内相通的格局也保留至今。现为民居。



天平路200号,南阳模范中学。建于1901年,1927年改为私立南洋模范中小学,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建筑面积242平方米。现仅存"叔逵楼"为原教学楼,门额上皆书楼名。"叔逵楼"清水红砖墙,红瓦双坡顶,檐下有椽形饰,方窗。现为南洋模范初级中学使用。2017427日,徐汇区文化局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


大同坊(Datongfang),即上海市天平路91弄。在区境北部,康平路、淮海中路之间。民国20年(1931年)建。占地0.3公顷,有楼房49幢。居民500人。天平路91弄大同坊一直通到爱棠路,故又称爱棠村。1931年顾顺章叛变,中共特科采取行动,将其居住在爱棠村33号和37号的家属秘密处置。这两处房子位置现在却位于余庆路临街(今余庆路102号、110号)。号、110号)。


徐汇区天平路129号。建于1925年,欧陆风格花园住宅,占地面积196平方米。建筑为四层砖木结构,红瓦屋面,出檐较深,檐下椽木外露,中部屋面采用跌檐处理。卵石贴覆外墙,建筑立面造型丰富,南向中部结构前出、构筑为楼层内阳台,阳台窗洞券形各异,上下呼应,并有室外楼梯直通二层阳台及客厅。底层为基座层,原设置有大厨房及服务用房等,并由室内楼梯与楼层沟通。主入口在西侧,由室外折角楼梯导引,门外原有大阳台,阳台下方为车库。楼内开间阔大,原有餐厅内壁精致的护墙板仍有保留,各层壁炉已不存,屋顶烟囱仍有保留。



天平路139号,附近居民称之为“窦家花园”,天平路上最漂亮最壮观的建筑,没有之一。房屋的主人是梅林罐头食品厂董事长窦耀庭。他是一个“斜杠人物”,他的头衔标签有时疫医院院长、著名房地产商人、救火会副会长和保卫团支团长等,后期还涉足金融业。1949年后该楼曾被用作单位职工宿舍,上世纪九十年代遗憾地被拆除,原址上盖起了真丝商厦大楼。


天平路208-216弄怡邨,怡邨位于广元路南侧的天平路208-216弄,新式里弄住宅。徐永祚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初,即意识到两租界人口必然急增、建屋出租的收益必然看好,即在旧法租界姚主教路(今天平路)租地数亩,建筑了三层新式里弄住房,取名"怡邨",分幢出售。天平路208 ~212弄怡邨曾住过中科院院士、工程力学和计算力学专家钟万勰,及其父亲﹣﹣中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电工专家钟兆琳教授,父子俩都是南模校友。住在怡邨的还有中科院院士、环境化学家和无机化学家徐晓白,曾任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长、上海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的赵宪初等等。



天平路222弄"茅馆”,该弄堂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沿街山墙上方有AD1925字样。对于"茅馆"的称呼据说是因为当时小区地处法租界内,比较冷落的地段,根据资料,天平路222弄的旧称并非“茅馆”,而是“摩登馆”或“摩登里”,它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租界内的典型高级住宅,因住户多为外国人,故名“摩登馆”。本地人口头说成了髦登公館、髦館、茅館,口口流传多了,就慢慢演变成了“茅馆”。地名是"姚主教路茅馆230号甲"。后来经过多次更替,最终茅馆的所在地,成为今天的天平路222弄。也是不忘那段历史,这里的居民们依旧亲切地称它为"茅馆"。茅馆原本的大房东是浦东川沙丁家,小区最早只有12栋房屋,分两期建造,有三种不同的房型。二期建造的朝南三层建筑,每层各有前后两个房间,附带卫生间、楼梯间、亭子间或厨房。底层前门庭外有一个小花园,后门有个天井,故纵向很深。房屋的建筑质量很好,内外门窗及踢脚板等均用硬质实木,历经多年一点也没变形,线条缝隙以及吊顶花纹仍清晰完好。对于房子的内部设施,就当时来讲是很完备的。据说,卫浴设备都采用"美标"品牌,有制式管道煤气,有盘管锅炉可供热水,会客室还有壁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茅馆的安全问题也被考虑得很周全,由于隶属法租界巡捕房管,周边有警察巡逻,穿正规警服,有警号,腰佩手枪。当时的十二栋房子中,八栋是正门朝南,其中前五栋为最早建的二层建筑,三栋是几年后建的三层楼房,同期另四栋是朝东向的,也是三层楼房,门前没有小花园,但房形较宽。两列房子前合围的空地为一公用花园,这是当时上海里弄建筑中很少见到的。花园周边围有半人高的长绿冬青,开有四个小出口,每一出口连延一条石卵小径与中央的圆形小径相通,把整个园地分成三块绿地,分别种有盘槐、白玉兰、杨柳、桃树、塔柏等树木,中央圆环及弄口一半圆环内是灌木及四季花卉,沿马路一边竹篱笆内种一排杨树。花园的两旁沿马路有三间汽车间,两列房子后面还有一片空地作网球场。"茅馆"如今的规模,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末,当时房东易手,原浦东川沙丁家的大房东离开后,新房东程先生在网球场空地上再建了两列共七栋三层楼房,这样就形成了现在弄内总共十九栋建造样式各有风格的楼房,四十年代初新房建成,门牌也就改成了现在的1至19号。房东程先生自己住在新建的11号。原交大机械系主任李泰云先生曾住在茅馆17号。



天平路222弄"茅馆”,该弄堂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沿街山墙上方有AD1925字样。对于"茅馆"的称呼据说是因为当时小区地处法租界内,比较冷落的地段,根据资料,天平路222弄的旧称并非“茅馆”,而是“摩登馆”或“摩登里”,它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租界内的典型高级住宅,因住户多为外国人,故名“摩登馆”。本地人口头说成了髦登公館、髦館、茅館,口口流传多了,就慢慢演变成了“茅馆”。地名是"姚主教路茅馆230号甲"。后来经过多次更替,最终茅馆的所在地,成为今天的天平路222弄。也是不忘那段历史,这里的居民们依旧亲切地称它为"茅馆"。茅馆原本的大房东是浦东川沙丁家,小区最早只有12栋房屋,分两期建造,有三种不同的房型。二期建造的朝南三层建筑,每层各有前后两个房间,附带卫生间、楼梯间、亭子间或厨房。底层前门庭外有一个小花园,后门有个天井,故纵向很深。房屋的建筑质量很好,内外门窗及踢脚板等均用硬质实木,历经多年一点也没变形,线条缝隙以及吊顶花纹仍清晰完好。对于房子的内部设施,就当时来讲是很完备的。据说,卫浴设备都采用"美标"品牌,有制式管道煤气,有盘管锅炉可供热水,会客室还有壁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茅馆的安全问题也被考虑得很周全,由于隶属法租界巡捕房管,周边有警察巡逻,穿正规警服,有警号,腰佩手枪。当时的十二栋房子中,八栋是正门朝南,其中前五栋为最早建的二层建筑,三栋是几年后建的三层楼房,同期另四栋是朝东向的,也是三层楼房,门前没有小花园,但房形较宽。两列房子前合围的空地为一公用花园,这是当时上海里弄建筑中很少见到的。花园周边围有半人高的长绿冬青,开有四个小出口,每一出口连延一条石卵小径与中央的圆形小径相通,把整个园地分成三块绿地,分别种有盘槐、白玉兰、杨柳、桃树、塔柏等树木,中央圆环及弄口一半圆环内是灌木及四季花卉,沿马路一边竹篱笆内种一排杨树。花园的两旁沿马路有三间汽车间,两列房子后面还有一片空地作网球场。"茅馆"如今的规模,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末,当时房东易手,原浦东川沙丁家的大房东离开后,新房东程先生在网球场空地上再建了两列共七栋三层楼房,这样就形成了现在弄内总共十九栋建造样式各有风格的楼房,四十年代初新房建成,门牌也就改成了现在的1至19号。房东程先生自己住在新建的11号。原交大机械系主任李泰云先生曾住在茅馆17号。这是当时丁家开发的一期1—8号住宅。



天平路222弄"茅馆”,该弄堂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沿街山墙上方有AD1925字样。对于"茅馆"的称呼据说是因为当时小区地处法租界内,比较冷落的地段,根据资料,天平路222弄的旧称并非“茅馆”,而是“摩登馆”或“摩登里”,它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租界内的典型高级住宅,因住户多为外国人,故名“摩登馆”。本地人口头说成了髦登公館、髦館、茅館,口口流传多了,就慢慢演变成了“茅馆”。地名是"姚主教路茅馆230号甲"。后来经过多次更替,最终茅馆的所在地,成为今天的天平路222弄。也是不忘那段历史,这里的居民们依旧亲切地称它为"茅馆"。茅馆原本的大房东是浦东川沙丁家,小区最早只有12栋房屋,分两期建造,有三种不同的房型。二期建造的朝南三层建筑,每层各有前后两个房间,附带卫生间、楼梯间、亭子间或厨房。底层前门庭外有一个小花园,后门有个天井,故纵向很深。房屋的建筑质量很好,内外门窗及踢脚板等均用硬质实木,历经多年一点也没变形,线条缝隙以及吊顶花纹仍清晰完好。对于房子的内部设施,就当时来讲是很完备的。据说,卫浴设备都采用"美标"品牌,有制式管道煤气,有盘管锅炉可供热水,会客室还有壁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茅馆的安全问题也被考虑得很周全,由于隶属法租界巡捕房管,周边有警察巡逻,穿正规警服,有警号,腰佩手枪。当时的十二栋房子中,八栋是正门朝南,其中前五栋为最早建的二层建筑,三栋是几年后建的三层楼房,同期另四栋是朝东向的,也是三层楼房,门前没有小花园,但房形较宽。两列房子前合围的空地为一公用花园,这是当时上海里弄建筑中很少见到的。花园周边围有半人高的长绿冬青,开有四个小出口,每一出口连延一条石卵小径与中央的圆形小径相通,把整个园地分成三块绿地,分别种有盘槐、白玉兰、杨柳、桃树、塔柏等树木,中央圆环及弄口一半圆环内是灌木及四季花卉,沿马路一边竹篱笆内种一排杨树。花园的两旁沿马路有三间汽车间,两列房子后面还有一片空地作网球场。"茅馆"如今的规模,形成于上世纪30年代末,当时房东易手,原浦东川沙丁家的大房东离开后,新房东程先生在网球场空地上再建了两列共七栋三层楼房,这样就形成了现在弄内总共十九栋建造样式各有风格的楼房,四十年代初新房建成,门牌也就改成了现在的1至19号。房东程先生自己住在新建的11号。原交大机械系主任李泰云先生曾住在茅馆17号。这是二期、三期丁家易手给程先生后,程又开发建造的。



衡山路811号。原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办公楼。1921年建,砖木结构,西式风格。四坡双折屋顶,出檐深远,带老虎窗,檐下设木质牛腿。清水红砖外墙,转角设隅石,南立面有双柱式敞廊。室内楼梯、墙裙、壁炉、天花等。


天平路288—320弄树德坊。建于1934的老洋房,虽然地处徐家汇的闹市区,不过在梧桐树夹道的天平路上却很安静。由八幢最高三层楼的砖木结构联排老式里弄组成,黄色拉毛压花的外墙,简洁的立面,弄道平整,维护保养得不错。一楼都有小院子,装点着花草树木。据说这里住过不少文人雅士,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张玉泉、女作家罗淑和曾与阮玲玉拍过"小城之春"的导演费穆都在此住过。现在里面跟其它老房子一样,有被改成民宿的,有被出租商用的,也是衡山坊的一部分。



衡山路811号。原东方百代唱片公司办公楼。1921年建,砖木结构,西式风格。四坡双折屋顶,出檐深远,带老虎窗,檐下设木质牛腿。清水红砖外墙,转角设隅石,南立面有双柱式敞廊。室内楼梯、墙裙、壁炉、天花等。这是百代小楼的南侧。



衡山路838号衡山电影院。建于1951年,1952年1月5日落成开幕。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前有大花园。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保持沪上唯一庭院式"花园影院"的美誉。衡山电影院是上海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家影院,也是首家采用民间集资和国家投资相结合建造的影院(投资三分之一由周边银行、工厂和居民共同参股集资),时任市长陈毅为电影院亲笔题名。初有座位999个。1972年局部大修,座位增至1044个。1990年10月更新改造,改建为896座的阶梯式衡山厅和104座的双人情侣座回雁厅。1993年衡山电影院被命名为花园单位,是全上海50多家电影院中唯一的一家。1999年又添建52座的"园中园"花苑厅。2002 年10月新增评弹书场。2009年底再次大修,全面翻新后于2010年9月27日向公众开放。改建后的影院在外立面上引入竖状线条,呈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新增大量草坪,内设三个观影厅,衡山厅里设置了562个座位,回雁厅改建成131个座位,花苑厅还是52个座位。所有影厅皆全套引进科视高清数字放映机和7.1声道环绕立体声音响,并采用全数字、全自动化放映。新衡山电影院由永华电影城统一连锁管理。2015年8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余庆路183弄法式新里住宅,三层砖木结构(屋顶开有老虎窗),南面东侧三面凸出墙面。机平瓦陡坡顶,东西侧各有取暖壁炉烟囱出屋顶。建于1930年代初。



徐汇区余庆路190号,建于1936年,现代建筑风格的花园住宅。该建筑分主楼和附楼,主楼三层,附楼原二层。主楼入口处采用柱子架空,形成入口门廊。建筑形体简洁,水泥沙浆方格墙面。主入口通过柱子架空一角形成门廊,南向2、3层退有平台,外立面无过多装饰,基本呈现现代建筑风格。但柱身的几何装饰图案及室内楼梯铸铁几何花式栏杆则体现了装饰艺术派的影响。原上海市市长陈毅和柯庆施都曾在此居住过,现由市级幼儿园使用。


余庆路170号,三层现代简约式花园住宅,坡顶红瓦,砖木结构。建于1940年代初。



广元路190弄四维村,四维村由中國建業地產公司利用建造毕卡第公寓多余的資金及材料建造起来的一条新式里弄住宅弄堂。坐落于广元路天平路口的北侧,用料考究房屋高敞堅固但是就是間距比较小。沿街为四层砖混结构,弄内为三层砖木结构住宅。建于1935年。


广元路158弄宁村位于余庆路的广元路北侧,新式里弄 。建于1938年 ,砖木三层,共 27幢1642平方米。


广元路190弄四维村,四维村由中國建業地產公司利用建造毕卡第公寓(今衡山宾馆)多余的資金及材料建造起来的一条新式里弄住宅弄堂。坐落于广元路天平路口的北侧,用料考究房屋高敞堅固但是就是間距比较小。沿街为四层砖混结构,弄内为三层砖木结构住宅。建于1935年。这是弄堂内景。



余庆路160号。南立面呈现代简约式三层后部屋面为红瓦斜坡,南面自带花园,二楼东侧两间卧室各有小阳台,花园东面为汽车间。三层砖混结构,建于1940年代初。



广元路146号为"孙元良寓所"旧址。孙元良(1904-2007),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成都华阳,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曾任国民革命军88师师长、第22集团军司令官、国民军第5绥靖区司令官等职;2007年在台北去世。1932年"淞沪抗战"中最早与日军交战,又因下属524团1营据守"四行仓库"而扬名,1944年,其率部在贵州独山阻击日军,成为日军侵华终点站。值得一提的是,其子为台湾著名艺人秦汉(原名孙祥钟)。


余庆路134-156弄,爱棠新邨。坐落于余庆路康平路附近,由于过去余庆路就叫爱棠路,新邨因此而得名。爱棠新邨建于1940年,联排住宅与花园住宅里弄,现代风格。新邨共有楼房24幢,其中5幢是花园住宅。弄堂至今依旧保存着当初的外观和格局。住宅单元类型丰富,机平瓦坡屋顶,水泥粉刷外墙,底层及窗间墙局部有红色面砖装饰。爱棠新邮环境优美,好多参天大树,气象不凡。从建筑格局上来看也比较大气。颇有现代气息的花园住宅。外观简洁,形体组织灵活,虽然是缓坡瓦屋面,但立面显得相当干练。外墙面米色水泥砂浆粉刷拉毛,窗间墙、门框、顶层部分墙面由红色砖装饰,尤其是中部轻薄的出挑阳台板、轻巧的铁质栏杆以及醒目的转角窗,都是当时现代派风格采用的典型手法。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晚年曾在146弄13号居住,1946年7月25日在此病逝。陶行知(1891-1946年),安徽歙县人。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陶行知积极抗日救国,是上海文化界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主要须导人之一,1938年参加国民参政会,也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发起人之一。他的旧居是一幢有现代气息的三层砖木结构小楼,外形简洁大气,缓坡瓦屋面,外墙为米色水泥砂浆粉刷拉毛,门框、窗间墙及顶层部分墙面以红色砖装饰,中部出挑的阳台板、铁质栏杆及特色转角窗。楼前有宽敞的花园,环境幽静。现为民居。



余庆路102—110号。砖木结构新里住宅,建于民国20年即1931年。是从大同坊穿过一直通往天平路91弄的,有利于我党当时的秘密活动。1931年顾顺章叛变,中共特科采取行动,将其居住在爱棠村33号和37号的家属秘密处置,就地掩埋,保存了我党的有生力量。这两处房子位置现在位于余庆路临街(102和110号)。


余庆路103—109号,现代简约式三层砖木结构住宅,红瓦坡顶,建于1940年。



余庆路80弄2号、3号楼。建于1932年,西班牙风格花园住宅,占地面积255平方米。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红瓦小坡顶,东西外墙各设直通屋顶的宽大烟道,主立面多采用三联式钢制门窗,窗间采用表面凹槽的半圆形壁柱,部分壁柱贯穿整个三层立面,外墙原为素色水泥砂浆。入口为圆券形三联门窗组合,亦设置带有凹槽的窗间壁柱。门廊上部对应二三层的小阳台,绿釉花砖镶嵌的板式围栏局部前凸,较为别致。余庆路80号院内的3号楼原属天平路75弄住宅群,后归南京军区空军部队管理使用。现为单位使用。2017年4月27日,徐汇区文化局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文化局公布为徐汇区文物保护点。


余庆路80弄1号楼。建于1930年代后期,通和洋行设计,现代主义风格花园住宅。建筑为三层砖混结构,形体简洁,立面水平构图,平面自由,大体呈长方形。以连续的阳台遮阳板强调立面水平线条。平屋顶,有简洁的铸铁栏杆。墙面为白色涂料粉刷,部分房间局部突出墙面呈半圆形。南侧底层设敞廊,二层设露台;东北角设主入口,有弧形雨棚。这是邵式军1937年担任苏、浙、皖税统局局长后为自己建造的花园别墅。邵式军(1909一1964),盛宣怀的外孙,浙江余姚人。抗战时期曾出任日伪苏浙皖税务总局局长。抗战后期弃暗投明、资助抗日,投奔新四军。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政府顾问、秘书,财政厅、省税务局科长等职。1940年代曾为原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使用。建国后曾作为空军招待所使用。建国后曾作为空军招待所。现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使用。2015年8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余庆路41弄3号,入户楼梯进户门。二层砖木结构欧陆风格建筑花园住宅。建于1920年代末。



余庆路41弄1—5号,三栋为两层欧陆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1号和4号各为三层和四层的公寓式住宅。分别建于1920年代初末至1930年代初。



余庆路41弄弄内,三栋为两层欧陆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1号和4号为四层的公寓式住宅。分别建于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


余庆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长768米,北起淮海中路,南至衡山路。原名爱棠路,1920年代初由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法国驻沪领事爱棠(Route Edan)命名。1943年改名为余庆路。余庆路7—17号,现代简约式三层砖混结构花园住宅,建于1940年代初。余庆路17号的原主人,是老上海无线电大王李闻祥。


兴国路,武康路,淮海中路,天平路,余庆路,五路交叉口。








写生画作品均在出售中

欢迎私信洽商收藏^_^



Hello

码    

13003115595




街景写生画家陆军
写生记录城市建筑人文的点点滴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