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灾害点路段为“倒三角形”沟谷地貌斜坡路堤,受长时间持续性降水影响,地下水持续累积、水位升高,暂态性地下水动静水压力、浮托力和渗透力持续增大,滑动推力不断积聚,长时间饱水造成路堤底部及基底软化,抗剪强度降低,路堤中下部及护脚墙突然滑动变形,引发路堤上部填土塌方,造成高速公路塌方灾害。
报告同时分析了灾害发生原因、存在的问题、主要的教训。其中数词提及参建勘察单位的问题,总结以下5点:
1. 违规转包勘察工程
勘察设计单位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将勘察工程违规转包给广州某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广州某勘察基础有限公司又违规允许个人以公司名义承包涉载路段勘查工作。
这种转包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导致勘察过程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转包行为可能导致勘察单位对实际勘察过程的监督缺失,增加了勘察质量失控的风险。
2. 勘察质量不符合要求
勘察过程中,未充分查明花岗岩风化残坡积层的分布深度,未查明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的关系及变化。
勘察单位未能准确识别地下水承压现象,导致设计单位无法制定针对性的地下水防治措施,最终影响了路堤的抗灾能力。
3. 技术审核把关不严
中标单位某设计院有限公司对实际勘察单位出具的勘察报告技术审核把关不严。勘察报告未能充分反映地质条件,尤其是地下水情况,导致设计阶段无法采取有效的防排水措施。
由于勘察报告不准确,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无法充分考虑地质风险,导致路堤排水系统设计存在缺陷。
4. 对地下水风险认识不足
勘察单位受限于对花岗岩地区地表水汇流渗透转化为地下水及地下水对路基危害性的认识不足。勘察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地下水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由于对地下水风险认识不足,勘察单位未能提出有效的地下水防治措施,导致路堤在长时间持续降水条件下抗灾能力不足。
5. 未充分落实勘察规范
勘察单位未按照规范要求挖穿残积层并查明其分布深度。勘察报告中未明确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的关系及变化。
勘察单位未落实规范要求,导致勘察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地质条件,影响了后续设计和施工的安全性。
孰是孰非,值得工程勘察行业共同探讨。
一切以《梅大高速茶阳路段“5·1”塌方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原文为准。
浏览和下载链接均可通过一下链接:
重磅!致死52人的梅大高速“5·1”塌方灾害调查评估报告公布!
抛砖引玉,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