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审美的复归。
“不够看!多少年没有这么全家每天跟着电视追剧了”类似的声音最近一周充斥在社交媒体上,临近年底,《我是刑警》给剧集市场打了一针鸡血,晋升年度必看剧集行列。
剧情播至中段,爱奇艺热度值已经破万,还有继续攀登的空间。自开播以来,《我是刑警》全面领跑云合、灯塔、猫眼、酷云等多个平台。根据酷云收视峰值显示,该剧在12月1日晚正式破3%,且连续9天位居全部频道平均收视率TOP1,登顶全端播放市占率NO.1。在社交媒体上,《我是刑警》斩获全网热搜话题超760+,引领起了全民追剧的热闹氛围。
刑侦魅力是纪实
之所以担得起“年度必看”之名,是因为《我是刑警》在近几年的剧集市场供给中,都是近乎于“孤品”般的存在。其内容取材自35年来15个具有时代烙印的典型案件,尤其强调“纪实感”的刑侦剧创作审美,这也是它吸引观众的核心原因。
开播便是当年震惊全国的西山矿大案,犯罪团伙连杀12人,甚至枪毙了自己的同伙并放火销毁了证据。在当年DNA检测与采集并不充分的年代,案情推进一筹莫展。此时,正是刑侦人员反复不断坚持对事发现场勘验、尸检、推测,才终于找到了些微的嫌疑人特征,让后续的摸排工作有了抓手。
播至中段,又迎来张克寒系列枪击案(原型应为悍匪周克华)。在当年的刑侦条件下,摄像头覆盖网不全,清晰度也有限,公安干警都是依靠肉眼在海量的监控素材中寻找犯罪嫌疑人的痕迹。张克寒本人反侦查能力又极强,擅于伪装,刑侦人员只能靠人海战术,昼夜不停地看监控素材,从一个大概的身影追查到面部照片,再追查到他的姓名与地址,最后才终于收网。打击犯罪不是智力游戏,而是汗水与泪水浇灌出的果实。
不仅如此,《我是刑警》还大胆展现出了专案组在组织办案过程中遇到的系统性难题。因张克寒在多个城市之间流窜作案,涉及多地警方之间协调办案。最开始因两地公安的过往恩怨始终不愿并案调查,后来抽调人手集中观看监控时又调集不来足够的人员,锁定嫌疑人身份时地方分局又不及时上报,打草惊蛇错过了最佳抓捕机会。犯罪分子多年逍遥法外,除了本人反侦查能力强之外,也是刑侦机关的机制缺陷导致“输给了自己”。
还原真实,敢说真话,让《我是刑警》的“纪实感”不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力透纸背。
某种程度上来说,“纪实感”也是对古早刑侦剧审美的一种复归,但它又找到了足够创新的当下表达。
刑侦剧一直是国产剧中的一大特色类型,毒眸曾在过往的文章(点此阅读:《从<重案六组>到<猎罪图鉴> ,刑侦剧依然是刚需》)中详细梳理过刑侦剧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至2004年,刑侦剧的发展如火如荼,涌现出一批高质量佳作,彼时“纪实感”就是刑侦剧能俘获观众的重要杀手锏。但此后热潮退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口皆碑的刑侦剧几乎消失于公众视野,反而是悬疑犯罪剧集成为相近类型中的主流。
直到《我是刑警》重新出现,沉寂多年的刑侦审美重回大众视野,但《我是刑警》并未将所有的注意力停留在对案件的复原,而是加入了对整个刑侦系统的呈现,让无数观众了解数十年来刑侦干警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
《我是刑警》做对了什么?
对刑侦系统的呈现,既包括刑侦技术与能力的升级,也包括刑侦队伍的人才培养。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像皮肉与筋骨,支撑起了整部剧丰富的血肉。
如何在不采用单元剧的形式下,将35年来的15个案件串联起来呢?《我是刑警》给出的解法是,以基层民警秦川(于和伟饰)及其亲友为核心,用他在警队成长、升迁的脉络,将每个大案要案串联在一起,并同时带出了一串极其丰富的刑警群像。
于是,我们可以在剧集开篇时看到,九十年代的刑侦工作,需要逐个找群众摸排,用脚步丈量犯罪者的踪迹;行至中段时开始依赖监控找寻线索,一盒一盒的眼药水成为努力的勋章;到剧集的后期,更加先进的刑侦技术想必也会逐步现身,办案的思路与方式方法都随着时代而进步。
技术在客观上进步,但人的能力需要主观上的培养。老中青三代刑侦工作者的传承,是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主线。秦川坚持与多年未破的悬案“死磕”,除了希望打击罪犯的嚣张气焰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心理动因便是在破获大案的过程中带出新人。案件陷入僵局时,秦川有时不主动带节奏,而是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调动年轻警员自己摸索破局思路。
不仅如此,要让人物形象立住,而不是沦为串联案件的工具,就必须具备作为人的情感以及对刑警工作的精神认同。秦川哭得最凶的一次,是在外地办案时妻子在家中发高烧,他因案情处于关键阶段而无法回家照顾,但对家庭的愧疚之情其实一直萦绕心头。当妻子看见窗外万家灯火,试图挽留秦川在家中多留些日子时,秦川说道,“你们看到的是万家灯火,我看到的是躲在黑暗里面的罪恶。”短短一句,道尽刑侦干警的使命与责任。
正是从肉到骨的精细刻画,让《我是刑警》具备了叫好又叫座的底气。拆解它成为爆款的重要因素,稀缺性与国民性是两大关键词。如前文所述,对古早刑侦审美的重现,对刑侦工作历史的还原,是它稀缺性的由来。而对蕴藏国民记忆的大案要案的还原,是它具备国民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对逻辑推理与情感价值的兼顾,让它真正能在当下满足不同受众的观剧体验,由此成就爆款。
是补充,也是最大公约数
从刑侦剧的框架里跳出,站在整个市场的维度来看,《我是刑警》的产业价值也不可小觑。
比如,对于男性观众而言,《我是刑警》是对男性观众偏好剧集的一大补充。刑侦剧一向是男性观众较为喜好的类型,据德塔文报告显示,2021年与2022年TOP30电视剧市场性别偏好中,作为刑侦剧母类型的悬疑类型男性景气指数均高于市场整体,是市场供给中吸引男性观众的中坚力量。
2021年和2022年电视剧市场性别偏好(图源:德塔文)
而《我是刑警》对“纪实感”的强调也对男性观众更加友好。剧集选取的大案要案大都作案手法残忍,嫌疑人狡猾难测,在还原整个案件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少猎奇与大尺度的元素。案件的破获过程也符合现实逻辑,不以个人英雄主义论成败,传递出刑警队伍对正义、果敢、奉献精神的追求。这些部分都极大程度地满足了男性观众的喜好。
更重要的是,在男性观众喜欢之余,刑侦剧所涉及到的案情具备国民性话题,所传递出的朴素的大众情感也极具广泛感知,因此男女老少都容易被其吸引,是十分有机会再次诞生全民爆款的类型。
过去刑侦剧诞生过太多经典之作,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某种集体记忆。比如《我是刑警》片尾曲选用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就是1987年播出的经典刑侦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曲,当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无数观众在弹幕中表示,“DNA动了”。
大案要案的存在,也是与当年社会环境所紧密贴合的,它不仅是国民的影视记忆,也同样是国民的社会生活记忆。这意味着,刑侦剧的底色就是现实主义的。
对现实主义题材的追求也是爱奇艺一直以来贯彻的重要发展方向。在今年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首席内容官王晓晖提到,真正能够记录时代的、最大的爆款一定来自于现实主义题材。事实上,不论是过去的《狂飙》《人世间》,还是今年的爆款《南来北往》《城中之城》《凡人歌》,无一不是这一判断的重要力证。
而《我是刑警》则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另一大面向,在犯罪、悬疑类型逐渐往高概念、社会派发展的趋势下,爱奇艺基于现实主义追求,重构了人们对新时代刑侦剧的想象,将理想化中的国民爆款给拍了出来。
这是找寻观众之间最大公约数的一个抓手,即便内容分众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我是刑警》用事实证明仍然会有走心的创作收获不同的观众共同的掌声。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