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以来,
黄金降价了,
消费降级了,
连语言都通货膨胀了。
由语言通货膨胀引发的“文字讨好症”
目前已经出现人传人迹象。
不仅存在于朋友、恋人、
家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中,
也蔓延至职场对话,
影响着同事、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方式,
甚至是陌生人之间的交流。
出于礼貌或讨好,
大家频繁地使用各种手段
来让屏幕对面的ta感到热情的回应。
无论是通过看起来可爱的波浪符号“~”、
亲昵的语气词如“啦、嘟、滴、哒”,
还是五花八门的emoji和萌系表情包,
都成为了网络社交中的常见元素。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每日人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每日人物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每日人物
图源@每日人物
当语言通货膨胀后,
“爱你”只是“谢谢你“的意思,
如果想要表达爱意,
可以尝试连续说8次”爱你“。
“宝宝”“亲爱的”不再是爱称,
它更多代表着“在吗”、“有事麻烦你”,
或者只是用来断句的逗号。
2个字的“呵呵”“哈哈”,
可能并不是高兴,
是在阴阳怪气或敷衍。
通笑膨胀后,
3个字的“哈哈哈”都显得有冷漠,
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才是真的笑了。
别以为语言通货膨胀只存在于年轻群体中,
不信打开“相亲相爱一家人”群聊看看,
中老年风格的微信文案早已表情过剩,
少发一个🌹和☕️,
都显得不亲切。
让语言膨胀最简单的方法
就是复制与叠加,
例如“可可爱爱”比“可爱”所表示的程度更高。
以此类推还有“买买买”、“好好好”等,
用叠加字来增补语义,
确实夸张又生动。
但语言学家李宅安认为,
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思想,
情感的不匹配,就是语言的通胀。
正如货币遭遇通货膨胀,购买力随之下降;
语言若经历“通货膨胀”,
其信息与情感则变得模糊与贬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巨才曈子
毕竟在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都在
被动或主动地接触新事物。
这一现状使得人们更容易
对陈旧的内容产生厌倦情绪,
与此同时,对新事物的接纳度却显著提升。
在追求个性化和新潮趋势的推动下,
创新的表达形式自然能够赢得大众的认可,
并迅速得到广泛传播。
有的网友则认为这并非是
语言的通货膨胀,而是勇敢的表达。
“语言上的善意爱意可以跨越屏幕,
让人在网络上更为直观的感受,
怎么能说成‘贬值’呢。”
点击图片可放大阅读
另一部分网友认为
这是一种滥用语言、缺乏精确性的表现。
减少不必要的语言膨胀,
可以使合理诉求变得更淸晰。
而且不是人人都喜欢自来熟,
需要保持边界感。
还有一个有趣的观察是,
有网友认为在语言的通货膨胀之下,
一字反而值千金了。
最后为各位打工人
送上一份实用的,
在讨好🥹中带有个性🫤,
专门用于回复领导的模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源@橘狗马什么梅
回复“好滴”会显得太讨好😘
亲亲这边建议
改为回复“好哞”“好滴嘟”“好捏”“好乐”呢
再配合“👌🏻👌🏻👌🏻”使用,
表面在回复“好的”,
实则在弹领导脑瓜崩👌🏻👌🏻👌🏻
一套下来把领导钓成翘嘴
还得是你啊!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你也有文字讨好症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