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装的缪斯,遇上了海王鼻祖

时尚   2024-09-03 20:01   北京  





1946年,一位署名为“世民”的作者,为上海《今报·女人圈》的创刊号写下了《不变的腿》。文中这样写道:


“……惟有她的大名鼎鼎的玉腿 ,却是廿年如一日,有'好莱坞第一双腿'之誉。”


这位作者,就是张爱玲。

而腿的主人,正是玛琳·黛德丽(Marlene Dietrich)。



51岁时的Marlene Dietrich

Photo by Milton Greene,1952



这不是张爱玲第一次在作品中提及玛琳·黛德丽,1944年在散文《忘不了的画》中,她就将其作为了大众情人的具象化。




1975年,张爱玲开始创作酝酿多年的长篇小说《小团圆》。在她的笔下,玛琳·黛德丽再度出现了。这一次,是神秘的向往,也是美丽的度量衡。









Marlene Dietrich

 01





1901年,玛琳·黛德丽出生在柏林郊外的一个小镇。她从小喜爱音乐,并且梦想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职业小提琴手。但后来她的手受了伤,童年梦想也成为泡影。






加入我们


一次在德国歌剧院的朗诵中

被剧院导演选中后,她得到首次演出的机会

22岁时主演个人首部电影

从德国到好莱坞,再到法国

开始了星光之路





玛琳·黛德丽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

无论是神秘高冷的淡然

还是被命运裹挟而奋斗

她都赋予了

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黛德丽(左),电影《摩洛哥》剧照











在电影《摩洛哥》(Morocco)中,

她饰演一位追求所爱、无所顾忌的歌女。

片中有一场歌舞演出的戏份,

她身着一袭燕尾服,头戴宽边礼帽登场。


这样的“性转”装扮可是发生在1930年,称得上是掀起惊涛骇浪的一幕。





然而,面对这份前卫,台下观众们发出嘘声表达着对“错位”的不解与诧异。





她非但未显丝毫动摇,反而以一种近乎挑衅的优雅,从容走下舞台,然后轻轻地亲吻了桌边一位女士。






Le Smoking

 02





玛琳·黛德丽的超前个性与时尚态度,远远超越了影像的界限,更是深深烙印在日常的魅力之中。


被称为英国后无来者的剧评家Kenneth Tynan就曾这样评价她:“玛琳的阳刚吸引了女人,性感吸引了男人。”





这句话还真没说错,海明威对她一见钟情,为她写了20多年的情书;麦当娜在巡演里、杂志上,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地模仿她。



麦当娜巡唱纪录片首映礼,中性马戏装,2013


杂志造型致敬黛德丽,2017





品位独树一帜,偏爱裤装、剪裁利落的西服。在片场也是如此,这让导演们也头疼不已,常常要求她换得“传统”一些。



黛德丽穿着裤装在片场



她还曾经因为坚持穿着长裤走上巴黎街头,被以“有伤风化罪”而抓捕。


理由是她的着装违反了法国针对女性的【穿裤子禁令】,即所有想要穿男性衣服的女性必须取得合法许可。这里的“男性衣服”,就是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裤子。





顺便一提,这条禁令于1799年颁布,直至2013年才正式废除,历时200多年,巴黎女性穿裤子合法了。


有不少媒体嘲讽她的男士风格装扮,观众也因此和她产生距离,会抗拒她的作品,成为“票房毒药”。即便如此,她也不为外界的非议所动。她说:“我穿衣服是为了形象,不为我自己,不为公众,不为时尚,不为男人。”







玛琳·黛德丽将西装与裤装穿出了前所未有的时髦感与个性风采,向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女性自由精神——独立、自信、多变且不失柔美。


正是她穿着西装在银幕上引起了轰动,这一现象推动了西装在女性着装上的颠覆和飞跃。


20世纪50年代,源自英国的Teddy Boy风尚与40年代就风靡一时的Zoot suits,共同成为了潮流的青睐。





从Teddy Boy衍生的女性次文化Teddy Girl

50年代中性风潮,西装外套、铅笔裤、蹒跚裙等是标配






Zoot suits相比传统西装,尺寸偏大,必备翻领和垫肩

裤子高腰阔腿,脚踝处明显收窄,类似于“灯笼裤”




一种别致的“雌雄同体”着装悄然兴起,它不仅局限于男性市场,更逐渐渗透到女性消费领域。直至60年代末期,仍深深吸引着众多西方女性的目光与选择。


这种风格与玛琳·黛德丽在电影中所展现的西装造型不谋而合,她的超前品位跨越了二十多年,是真正的潮流引领者。











1966年,法国设计师Yves Saint Laurent大胆采取了中性风格的灵感,设计出历史上第一件女士西装——吸烟装(Le Smoking)。





左:黛德丽在电影中的西装经典造型,1930

右:圣罗兰与法国女星凯瑟琳·德纳芙,1966



让女性舒适地穿着传统上被视为男装的风格,引起了观众和顾客们的热烈反响。



吸烟装LOOK


摄影师Helmut Newton拍摄的YSL时装片

夜已深,一位女士在寂静无人的街道,手持一支烟

绝世独立成为经典魅力


黛德丽穿着西装,于烟雾之中



巴黎画廊的主理人、古董商和时尚品味大师Pierre Passebon在接受采访时说:


“我想说,Coco Chanel和Yves Saint Laurent后来都受到了她的风格的启发。香奈儿喜欢制服,这种想法和玛琳一样。”


Giorgio Armani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止一次地谈到玛琳·黛德丽的风格对他的影响。



黛德丽在电影《欲海惊魂》(Stage Fright),1950



她还是Dior的灵感之源。在与导演希区柯克合作《欲海惊魂》时,力荐Christian Dior参与影片的服装设计、指导工作,成就了银幕中华丽而高雅的一抹亮色。


她的时尚风格引领潮流长达半世纪之久,至今仍受广泛借鉴和致敬。



Dior 2022早春系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Dior 2024早秋系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





 03





1957年,56岁的她出演了电影《控方证人》。这是一部经典的犯罪悬疑电影,由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执导,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同名原著改编。



阿加莎也亲自参与了电影《控方证人》的编剧工作



本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多项奖项的提名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对后来的犯罪悬疑电影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反转类型片的鼻祖之一。


目前该片已确认引进内地,4K修复版将于今年内在院线上映。此次重映,不仅是对经典作品的致敬,也是让现代观众有机会在大银幕上欣赏到这部杰作的机会。





电影以1954年的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桩谋杀案。沃尔(泰隆·鲍华 Tyrone Power饰)被控谋杀其富有的情妇。


沃尔坚称自己无罪,并聘请了著名刑案辩护律师韦菲爵士(查尔斯·劳顿 Charles Laughton饰)为其辩护,沃尔的妻子克里斯汀(玛琳·黛德丽 Marlene Dietrich饰)为其作证。



角色左起:妻子克里斯汀、律师韦菲爵士、丈夫沃尔



沃尔看似无所事事,从事着“发明家”的工作,自称发明过袖珍卷笔刀,可以挂在钥匙扣上的迷你手电筒。


平时会向“富婆姐姐”推销自己最得意的发明:打蛋器,在厨房亲手演示是如何将蛋黄和蛋清分离开来的。


妻子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付女人很有一套,我只希望他遇上的陪审团都是女人,她们会带着他从法庭上胜利而归。”








然而在庭审过程中,克里斯汀却突然转变,指控沃尔犯罪。


随着庭审的深入,案情不断反转,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观众被带入一连串扑朔迷离的谜团和意想不到的转折之中。



黛德丽与导演怀尔德(右)工作照



电影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节反转和悬念设置,将观众紧紧吸引在故事之中。主演们展现了出色的演技,将角色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左起:导演、制片人、演员们在《控方证人》片场



在那个没有特效和绿幕的年代,主创团队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和精湛的技艺,细致入微地呈现原著小说中的每一处经典。


虽然是黑白摄影,但通过灯光的明暗变化和镜头的特写聚焦,让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演员们的表情和细微动作,也暗藏着推动剧情的重要伏笔。



演员们与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获得者Noel Coward在片场



据说,为了营造电影中庭审的紧张氛围,导演特意要求剧组在拍摄时保持高度的真实感。


演员们必须要像真正的法庭审判一样严肃认真,甚至还请来了专业的法律顾问来指导演员们的表演,让影片中的庭审戏份充满了真实感和紧迫感。








在电影中,饰演律师韦菲爵士的查尔斯·劳顿(Charles Laughton)与饰演护士的埃尔莎·兰彻斯特(Elsa Lanchester),是一对现实生活中的夫妻。两人所饰演的角色,彼此关心却嘴上互怼。






护士和律师在车里,担心风大问关窗吗?

(roll up the window)

律师立马回呛,关上你的嘴,太多话了。

(roll up your mouth)





护士说起自己差点就嫁给一个律师了:

“他切了阑尾之后一直是我照看他,他刚能坐起来就和我订婚了,但他又染上了腹膜炎突然就去世了。”


律师meanmean一笑:

“那他真算个幸运的律师。”




最后,羡慕每一双还没看过《控方证人》

的眼睛,这样就能拥有第一次

在大银幕看到结局的快乐了。


附上电影结束时的友情提示

祝大家届时观影愉快。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影视画面)








SUPER世界青年
世界成就青年,青年创造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