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回顾 | 科技赋能下的社区更新

文摘   2024-09-29 13:00   四川  



  调查 / 话题 / 记录 / 课堂 / 预告 推荐 





GPT的出现,大家可以随时随地询问众多领域的问题并迅速得到解答,这是科技的魅力。创客拥有技术能力,但他们真正的价值体现在解决问题,即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尽可能满足行业、社区的需求。当下,如何使用新科技优化社区生活质量成为了创客们交流思考的一道命题。
2024922日,集火实验室联合柴火创客空间在成都开展了一期关于如何将科技融入美好社区建设的闭门会活动,邀请了众多科技探索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应用、开源硬件社区和基于科技微更新的社区营造等话题以及描绘Fab Lab Chengdu未来蓝图的快闪话题。
以下是本次闭门会回顾,文字多多,干货多多!

主题分享

柴火社区这些年 —— 叶雨 

“硬科技在经过了这么多年以后,变成了越来越被放大和可以应用到更多领域的优质桥梁和资源。” 
叶雨 柴火创客空间总经理

柴火在这几年,一方面继续办Maker Faire的活动,让这个活动既回归社区,也联动更多产业的需求。之后也会办更多的面向技术挑战和场景融合的活动,去解决来自于社会和产业的一些问题。除了在深圳本地之外,柴火也建立了很多来自全国的,跟他们有共同理念的partner。集火实验室跟他们有做初步的牵线,集火空间也是柴火的一个火苗点。

叶雨在分享中提到了柴火在运营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导致其需要新的创新增长点去为企业带来新的第二曲线和第三曲线。另外,在观察中发现能够看到很多maker都是有技术能力的,但是如果让他们独立做一家企业,就会发现问题,比如:缺少资金,市场供应链等等。但是将传统产业和maker二者结合起来就能看到很多机会,这也是创客的核心价值。

第二,应用的涌现。柴火认为maker都是应用的践行者,他们将更多的技术用在传统产业场景里解决问题。maker将学到的技术用于身边的场景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像科研院里做的高端科研。不断发现的新问题需要新技术去解决,促使maker有源源不断的兴趣去学习,这也是硬科技的另一个路径。

柴火覆盖的生态:

柴火的会员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都垂直在某个小行业,这也就有了一些储备能力的技术方案,加上在本地对产业的信任和有基础的技术服务能力,就能够成为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力。

叶雨认为,硬科技在经过了这么多年后,变成了越来越被放大和可以应用到更领域的优质桥梁和资源。这次柴火来到成都希望能够找到一群伙伴来一起把创作的事情做得更好。

主题分享

一次性AI+灾害应急workshop —— 潘昊

“小个体户深入到基层,到一线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才是创作空间和众创的理想国状态和未来形态。”

潘昊 资深创客、矽递科技创始人

“科技不只是在京东和淘宝上,科技应该在我们的身边,再更进一步深入各个行业。”潘昊和他的团队发现一个新的趋势:大家把深圳好的技术、火苗带到了全世界各个地方,和当地产业进行融合,这称之为行业创客。这个趋势里面真正有价值不是能力和好技术,而是解决到的行业问题,当人们更好地了解到各个行业真实机理后,才能创造出基于场景的解决方案。

潘昊认为类似小个体户深入基层去解决问题的才是创作空间和众创的理想国状态和未来形态。而成都刚好是最接近这个形态的,对于创客运动来说,成都不是大后方而是前方,是一个创客真正创造价值和产业结合的地方。
现在大家想要使用AI,并号称自己很了解AI,但是真正玩AI的人很少。而且AI也陷入困境:懂AI的人往往把AI讲的很复杂,学AI的人就看书学习怎么做模型。但是现在不需要知道怎么做AI模型,只需要知道AI是什么。在硬件上AI就是处理过程中的一行代码,从硬件架构上来看是没有区别的,就是一个数据加上算法练出来的模型。
硬件正在变得越来越便宜、越来越快、越来越节能。一个小小的控制器就能实现几十帧每秒地跑模型,这就是一次性AI。在这里面的AI是一个数据压缩器,不需要将所有信息传回处理,它会一边记录一边识别。当嵌入式的小模型和大模型融合在一起时,轻松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和超强共享能力。
在workshop中,潘昊展示了他们今年非常关注的一个叫灾害应急的产品。现在各种气候变化导致灾害越来越多,灾害发生时就需要尽量用最少的东西去解决最多的问题。灾害发生后的第一步要做的是恢复通讯,第二步是持续监控灾害因素。而这个产品可以将检测到的所有东西装进箱子,也就是一个灾害应急开源系统。为了让更多的创客能够了解和看到,并在当地社区使用这个箱子解决一些紧急问题,潘昊他们会将这个箱子大量捐赠和发放出去。
潘昊这次的分享也让大家对他们的slogan“让科技随手可得”有了实感。

主题分享

社区说了算的科技微改造——刘洋

“未来城市不是高新区,新旧社区都需要未来。”

刘洋 集火实验室创始人、建筑师、城市更新专家

社区是城市更新的细胞,所以社区更新是我们讨论的更重要的命题。刘洋在城市自主更新的模式与探索的结构下展开对社区的讨论。他认为,未来城市不在高新区,而是在城市里的各个地方。比如,集火空间曾经在六七十年代扮演着社区制造的节点,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这个空间也有可能成为新的城市空间真正生产力的生产点。

刘洋认为社区空间运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利益相关方达成共识。通过小规模社区赋能和社区协作完成更新后,协作理念有了改变。在社区结构里,原来中心化,网格化的简单防御性管理和深度自组织服务是相冲突的。在这种结构下可以通过经济学的思维探索命题,因为现在很多东西都是依靠高维度资源进行特殊叠加完成的,是属于行政思维或者简单的投资型思维,没有进入到经济学循环状态程序,所以很多样本不可复制。这个时候云边协作变得至关重要。

刘洋还提到一点,社区内容的空间生产有赖于一系列的软硬件、人的行为和思维,所以一定要控制交易成本,不然AI就会变成奢侈品,所做的社区赋能也会变成奢侈品。

快闪龙门阵



陈吕洲

Arduino 中文社区创始人

《Arduino 程序设计基础》作者


初中学编程,高中做机器人,并获得成都市机器人比赛第一名,四川省第一名。后接触到Arduino,就一直从事硬件行业。

他从去年开始做与AI相关的硬件,因为现在的硬件算力有限,所以最后的结果不尽人意。在与AI芯片公司合作时,想要尽可能控制成本将多余的费用使用到更多的交互场景,但是如果想要把企业做好,硬件成本很难降低。加上如果要把硬件推出去,就需要很好的用户体验,并随着现在AI硬件场景都能被手机替代,所以需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陈吕洲还表示想要实现自然语言取代各种代码,让一般人也能够用硬件进行编程。



戴劲

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


他在艺术学院学纯艺术毕业,对于科技,他更多的是在网上社区零零碎碎地学习一些技术,并且把它们串起来,然后形成一个又一个的解决方案。毕业之后很少去做艺术,而更像一个准程序员,但是在解决技术问题的时候,他的思维方式又偏向于感性。这样感性的思维方式也让他发现了其他解决方案,艺术学院的背景也让他在解决技术问题时能够有更多的想法。

一直在高校任教的经历,戴劲发现现在的高校生对新鲜事物或者对跨界的诉求并不强烈,反而中小学生对新事物的诉求和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金雨晖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创新转化负责人

荷兰注册规划师


同济大学修读可持续设计和商业创新方向,曾经的理工男现在正在慢慢跨界转型,思考如何将设计、商业和科技联动。以新能源汽车遇到的挑战为例,他认为K12目前面临的问题可以借鉴特斯拉的实践,用相似的方式推动K12的发展。并且在未来,可能也会将这个方法沿用到K12以外的其他领域,解决规模化的问题。

目前同济大学和其他企业在成都做的联合实验室顶层设计里包含了搭建3C网络。组建这个网络,要融入美国的“车库文化”,要有创新精神。并且以后也会想柴火空间,fab lab一样,为创新发声,为创新提供基础设施和土壤。



李君

西南交通大学首批教学设计师

教育部跨学科课程教学创新虚拟教研室核心成员


李君认为现在人类社会就是一边创客一边在研究各种各样的文化,所以创客这种照顾的智慧既是个人的修炼,也是很多学科的集成。

在看到美国fab lab很自然地推行了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的精神文化之后,再加上高校提倡教育自主化时,李君在国内联合其他高校或者实验室建立了类似fab lab的另一个体系,但是从2015年到现在近十年的时间,他们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这两年,李军和其他合伙人重振旗鼓,创立实体空间,并且从创客空间毕业的学生也开始回馈空间,让他们看到了正循环。李君觉得现在的社群正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可以好好干。



石飞

原万科中西部产城公司总经理成都公司总经理


从建筑本科毕业之后没有选择读研,而是成为草根。因为喜欢读书,就做了第一个硬件电子书,以失败告终。在东莞,石飞和朋友在政府和万科的支持下,将外界好的设计能力与东莞本地生产力相结合,但是最后也没有激起很大的浪花。后来石飞来到成都参与了当时的中期部产城,开始做城市建设,也有一定成效,比如六安和天府新区大会场等等。现在石飞离开万科,主要做空间场景,其中包括了两个部分:儿童成长空间定制专家和宠物空间定制专家。

一开始做电子书,在万科做的很多尝试和目前做的各种尝试,都是基于石飞商业上的认知。现在石飞和潘昊一起在尝试着学习和融入这些空间,并有了很多与未来相关的感触。


李济舟

成都市武侯社区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四川省慈善领军人才


李济舟在工作中发现了基层社区治理有很多场景需要科技的应用,但是大家认为社区和科技都是有壁垒的,打通壁垒是当下生活的社会形态。

商业的尽头是社区商业,社区商业不是追求规模化,而是追求颗粒度、精细化和人本逻辑。他认为很多老百姓的某些诉求其实就隐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只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其实科技也没有那么的冰冷,也很具有温度的。

他们希望整个社区,不管是产业的、农村的、城镇的,还是生活化的,社区应该是有温度的人的集合体,所以社区营造绝对不简简单单的技术问题。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是需要政府、企业、公益机构和居民共同来协议共建的。


提问&分享



提问:我们如何看待杨立昆的I-JEPA?AI 赋能、硬件结合的话,这个东西到底要有什么机会点?

回答:对于大模型,其实可以远远看着神仙打架,最后看看哪些“凡物”可以用就行了。其实我觉得是发现不了机会的,唯一靠谱的是在熟悉的领域发现本地的机会,服务这些机会就可以了。这些服务没必要是全世界都没有的东西,可以是把一个已经很成熟的东西搬过来,在本地落实就够了。因为世界上没有那么多创新,所有的创新放大看都是未创新,包括大模型。所以说在自己舒适的、熟悉的领域去创新,我觉得这是有价值的。

提问:可以介绍一下柴火的先锋计划书吗?

回答:我们从五年前开始做智慧农业的事情,荒野的 IoT 其实是从智慧农业开始的,我们觉得那是最需要被数字化的前线,我们喜欢去寻找这些前线的东西。而且各种传感器、气象站、数字化平台都做完后,会发现落地的核心其实不是技术,而是在社区,在怎么样让新农人、新农民有信心,然后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现在要尝试的首先是简化技术部分,让它变成标准的课程。我们在成都的团队目前也在成都周边做这样的尝试和推广,但是还不成熟,所以说请多指导。
提问:对于Arduino 来说,入门门槛很低,没有任何基础的同学,都可以做一个很完整的作品出来,把自己的 idea 转化成实物。一开始很多感兴趣的同学慢慢地从事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现在,很多人工智能变得特别难,甚至有些学生学到自闭,我们学校也是全国人工智能示范校,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压力都很大。这可以怎么解决呢?

回答:技术产品化的过程中,需要设计,需要从人机交互的角度出发去做一些取舍。但是关于交互,我觉得现在是没有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可以让大家去学习的。那我们能做的就是天天跟他们battle,这到底怎么去解决问题?这时他们医学人工智能就被带到了一个偏门,叫做“我要练出最厉害的仙丹”。可是我们不需要仙丹,就要一个草药,治这个创伤就好了,就是需要非常接地气的一些应用就够了。

回答: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做 AI 的课程。本质上做AI教育,它其实分几个层次,一个就是模型。我们在前两年也在做这种图像识别硬件,但做了一半后就 GPT 出来了,发现以前的路子已经变了。一个大模型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预感未来大部分的人是不需要学编程的,但他可以借助大模型完成以前程序员的工作。
想法分享:现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都是一直有创造力的。只不过我们现在的体系是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的,很多的孩子其实是被动接受教育,而在这个被动的过程当中,那些能够抓住考试规则的孩子就进入了大学当中,那些真正有创造力、有好奇心的孩子可能就没有进入到大学。所以这跟教育的培养体系没关系,只不过是一个选拔体系的结果。
想法分享:实际上在大模型以后,可以把之前的那套方案完全推翻了。大部分的学生并不是要去深入了解编程的每个细节,只是把它作为工具。现在用大模型就可以完成之前学习编程的最终目的。我个人是受到了大模型非常大的打击的,因为我觉得我之前花了十多年磨练的这个编程技术基本上被摧毁了,现在有很多细节我不需要知道,我准备一个大框架让GPT帮我完善或者 GPT 先给我一个框架,我再去完善就可以了,整个模式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像成都七中这种优秀的学校,不用去考虑怎么用以前的方式教育孩子,而是要想一想在这个新的时代怎样更新新的信息。

想法分享:弱的力量。

在现在经济下行的环境里,更加呈现出这样的力量。不管做什么存量的改造,现在是没有新的增量的,所以我们没办法用原来的经济模式来实现宏大的理念。而且我们提到的社会设计不一定是通过设计师的愿景来整合的,而是从弱势群体中或者一些数据上去分析未来如何将社会设计与场景结合。

想法分享:借鉴Google在加拿大的宏大愿景,里面有一些想法是可以使用的,我觉得在存量的改造里,不一定真的是会将很高的成本投入到定制化。我们是不是可以将社区荒废的存量整理出来,然后与周边居民一起进行一些可循环的便民设施改造呢?

回答:其实你刚才是典型的参与式设计,对于存量做的事来说,只是一小部分,我觉得比较脆弱。在这种复杂的场景,我们应该是一个弱姿态,强博弈的状态,在存量的时代还得用增量的管理方式去做事情。

提问:刘总谈到的“去政治化”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回答:刚才说去政治化是一种方式,因为在过度政治化的社会结构,政治化是为了保障在这个结构里面相对的独立性,是为了有一个更好讨论问题的前景,在这个情况下还是有一些可能性的。

背景知识

什么是fab lab?

在理解fab lab之前,首先有个概念叫 fab foundation,成立于 2009 年,源自麻索理工学院比特宇原子中心的创作实验室的一个计划。这个组织的使命是通过技术和数字制造来教育、创新和发明,让任何人都能够制造出几乎所有的东西,从而为全球提供一个能够改善生活和生计的机会。在整个fab foundation 组织下,分出了几个不同的分支:全球网络化的 fab lab、培养人才的fab academy、以fab city为大概念进行城市更新或自下而上创新的项目。
fab lab:一个数字制造的实验室,可以玩耍、创造、学习、指导、发明、创新的场所。大家能够在fab lab里面获得技能、材料以及先进的技术,最终去达到目标,即让任何人都能制造出几乎所有的东西。截止到2024年9月,全球有1750 个 fab lab 。

在fab lab里玩耍的群众身份是非常多样的,比如制造者、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教育者、学生爱好者和一些专业人士,整个是非常分布式的制造网络和研究实验。




编辑 | Celia 朱朱
图片 |  朱朱








…你还可以从这里找到我们…



wechat

//客服 咨询 福利

集火机器人-jh92allab


微信视频号/抖音

//回顾 有趣日常

@集火实验室


微博

//日常 福利

@集火实验室


小红书

//预告 福利

@集火实验室


Bilibili

//节目 访谈

@集火实验室

集火实验室
一个基于城乡社区发展研究,综合文化、教育、艺术的社会创新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