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明方向,课题研究促成长——吴江区金家坝学校期初教科研培训活动

政务   2024-08-27 22:00   江苏  

专家讲座明方向

课题研究促成长

吴江区金家坝学校期初教科研培训活动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有效推动学校教科研的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8月27日上午,金家坝学校全体教师集中报告厅,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余家友主任为老师们做了讲座《学年课题研究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


在讲座中,余家友主任语言风趣幽默,他指出,做课题要处于理论和实践之间,要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研究。做研究就是要在事实的背后找到意义,从“质疑”到“释疑”,他以研究“教师做研究”的问题帮助教师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践困惑,并提出优化策略,为教师指明了学年课题研究的方向,给出了宝贵建议。

“奈何乏力?”、“缘何动力?”、“从何着力?”,余主任用“三个力”简单概括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述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教师,鼓励教师们要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树立“问题意识”,以研为途,耕耘不辍。


余主任在讲座的最后环节,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归纳了学年课题研究的优化策略:“问题精准化”、“经验理论化”和“文章结构化”,指导老师们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科研之路任重道远,本次的专家讲座活动,让老师们进一步清晰了研究方向,为后续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老师们定能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智慧的科研策略,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能力,实现课题研究的适宜目标,达成科研与教育的共促。



教师反思

顾楷文:今天听了余家友主任《学年课题研究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余老师从“奈何乏力?”“缘何动力?”“从何着力?”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这次讲座,他举了很多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做课题研究是一线教师理解孩子、深入掌握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对于课题研究一直都是一知半解的状态,余主任亲切地用易于理解的方式给了我们最需要的课题研究方法指导,告诉我们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必须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这次课题研究专题讲座给我的帮助很大,课题驱动、行动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基本方法,我会认真钻研,努力研究,争取做到“滚雪球”式的科研成长。

黄芸:今天听了余家友主任名为《学年课题研究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的讲座,我深有感悟。余主任从奈何乏力、缘为动力和从何着力三方面展开,通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让我对做课题有了更好地启发。同时,余主任还指出,做课题研究就是从发呆、发愁、发奋、发生到发展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研究者在面对课题时的心理变化,也体现了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和成果的逐步显现。我相信,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坚韧的毅力、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定能有所收获。

许晓婷:今天余主任给我们带来的这场关于课题研究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的讲座深入浅出,提出实践困境——三“力”,带着问题带领我们分析。讲座伊始,余主任由“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的浴缸”两个故事引入,揭示东西方文化对于世界认知存在的差异,从而深入分析导致实践困境的根本原理,接下来从“缘何动力”“从何着力”两方面结合红楼故事等多方面元素进行分析课题研究的优化策略。余主任幽默风趣的话语让我对于学年课题研究有了新认识,我也将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研究。

陈旋旋:很荣幸能够聆听余家友主任的讲座,受益匪浅。讲座的主题为“学年课题研究实践的困境与优化”,本次讲座以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有趣的故事指出了我们教师在进行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后来余主任又结合相关案例以及经典名著《红楼梦》提出了自己对于课题研究的独到见解,令我感悟颇多。我们在进行课题选择时尽量避免扎堆,随大流,应加入自己的想法与思考。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勇于尝试,细化问题,优化研究方法,不断完善与总结。

徐奕瑶:余老师的讲座围绕课题研究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两方面展开,让我们对于课题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不仅从理论与现实分析,偏僻入里地指出当今课题研究的真实困境与存在的问题,而且还针对性地提供了实际可行的策略建议,为我们今后的课题研究与探索指明了方向。

王雨婷:上午聆听了余家友主任关于课题成果提炼的讲座,余主任通过列举大量例子的方法,使本身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多了几分趣味性,让我深受启发,认识到提炼非简单总结,而是精华凝聚。需精准定位亮点,构建逻辑,对未来的课题研究很有帮助。

沈丝雨:在本次培训中,我深刻意识到教师重视科研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科研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紧跟学术前沿,还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但在实践中,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成为一大挑战。为此,我们需要探索更为高效的教学与科研融合方式,鼓励教师投身科研活动,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文案:凌    烨

审核:教务处

编辑:缪羽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