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是我军历史上难得的一员猛将。
抗日战争期间,他指挥山东游击战挫败了日军多次进攻;
解放战争中,他又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了国民党王牌部队74师,从此名声大噪。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
粟裕能够成功打赢这么多场硬仗、恶仗,离不开他麾下将士的鼎力相助。
其中最有名的三个人,分别是叶飞、王必成与陶勇。
作为是粟裕麾下最骁勇善战的三名悍将,华野将帅中,他们四人相处的历史最久,感情也最深。
建国后,粟裕历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等职。
叶飞担任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王必成历任浙江军区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陶勇历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等职。
三人中,叶飞为开国上将,王必成与陶勇同为中将。
他们本都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但是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走到了人生的分岔口。
俗话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1958年5月,曾经风光无限的粟裕,突然遭遇了“滑铁卢”,从此命运急转直下。
他被扣上了“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者”的罪名,受到大大小小各种批判。
粟裕是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实际的最高指挥员,三野将领长期在他的指挥下浴血沙场,早将粟裕看作是三野的一面光荣旗帜。
这些人面对老首长突然遭受批判感到很费解,因此对于“批粟行动”,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非常抵触。
可是过不了三野将领这一关,“批粟行动”就卡壳搞不下去了。
作为粟裕战争年代最信任的三位嫡系部下,叶飞、王必成、陶勇,得到了特别“关照”,成为了某些人的重点“攻关”对象。
那段时间,他们被轮流找去谈话,要求和粟裕划清界限。
其中叶飞的态度最坚决,无论怎样威逼利诱都不愿意说老首长的坏话。
他与粟裕相处多年,友谊深厚,绝对不肯多说半个字。一些老领导劝他发言,他也打死不开口。
由于叶飞深得毛主席的器重,点名要他担任金门炮战的指挥,因而对于他的不配合,别人也无可奈何。
这样一来,压力就落在了王必成和陶勇身上。
个人是阻挡不了时势的。
陶勇知道逃不过去,就对来劝自己的人说:“我家境贫寒,八代祖宗不识字。我自己呢,当了团长还不认识自己的名字。这样吧,就请你的秘书写一篇揭发材料,我来念吧。”
谁也没想到,后来在会议上,陶勇居然真的拿着别人写的稿子念了。
最关键的是,他在念稿子之前,还老老实实把让别人代写稿子的事情讲了一遍。
陶勇的发言是这样的:“这篇稿子是某某首长的秘书某某某写的,我文化水平低,识字不多,这里面比划多的字太多了,我怕念不好,如果有念错的地方,请某某某秘书补充一下......”
此言一出,立刻哄堂大笑。
本来严肃压抑的批判会,顿时成了相声大会,再也没办法进行下去了。
主持的人脸色阴沉,十分难看,直接下令警卫员出来将陶勇给架出了会场。
就这样,陶勇靠着自己独有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在这之后,就轮到了王必成。
王必成也有自己的办法。
他没有带稿子就上了台,而是选择即兴“揭发”粟裕。
面对台下各怀心事的众人,王必成缓缓说道:“我王必成,奉命揭发大阴谋家粟裕。粟裕的大阴谋,有两点我体会深刻,那就是‘大’和‘谋’”。
接着,他开始讲述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向中央建议打淮海大战、歼灭国军主力的往事。
王必成感叹:“中央采纳了粟裕的意见,我们取得了决战淮海的胜利。这个谋有多大,我是小人物不敢评论,也没资格评论,但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粟裕‘阴’的一面,我不知道,请知道的人揭发出来,让我们受教育!”
他的话一出,四座皆惊。
谁也没想到,王必成这么大胆,居然敢和整个会议的调子反着来。
坐在台下的人,心中不由得感到又吃惊又敬佩。
尤其是早年行走江湖的贺龙,最佩服的就是这种肝胆相照的精神。
他夸奖王必成说:“可信、可交,可深信、可深交!”
总体来说,在粟裕落难的时刻,叶飞、王必成与陶勇都顶住了压力,非但没有落井下石,还对他进行了维护。
由此可见,粟裕在三野的威望还是非常高的。
特别是陶勇,凭借自己独有的幽默,将一场严肃的政治会议扭转成了闹剧。
此事过后,他历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等职,没有受到什么牵连。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1967年陶勇在东海舰队跳井自杀。
噩耗传来后,昔日的老领导和老战友都感到不可思议。
陈毅元帅对陶勇之死痛心疾首。
他说:“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相信陶勇会自杀。”
粟裕也非常气愤,专门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此事。
周恩来说:“陶勇同志打日本帝国主义那么坚决,说他是“日本特务”,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嘛!”
直到1977年,中央军委才正式为陶勇平反昭雪。可尽管如此,他的自杀之谜至今还是没有解开。
1979年,新的海军政委叶飞曾经亲自部署, 组织力量调查陶勇之死。遗憾的是, 由于缺少证据, 这场调查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陶勇的死,成了粟裕大将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
他晚年曾多次找人给陶勇出书, 以纪念他的功绩,让后人学习。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 粟裕还再三提到老部下陶勇。
他曾满怀遗憾地说:“我此生有一大憾事, 就是没有能在有生之年, 把陶勇被害一案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