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02年,23岁的洪家光,接到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制造出精度,堪比头发丝的金刚石滚轮,用于修正航空发动机的核心叶片。
这项技术被西方国家霸占多年,极难攻克,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他能否打破封锁,实现这一关键突破?
艰难的起步与执着的信念
贫寒的家境,让洪家光从小就明白,生活的不易,父亲常年体弱,家里的收入,主要靠母亲四处拾荒来维持。
年少的洪家光,用自己的双手,帮母亲承担起家务活,每天放学后,都会去捡废品补贴家用。
他默默地坚守着内心的信念,那就是——通过学习和努力,为自己和家人争取一个更好的未来。
初中毕业时,洪家光因家境贫困,无力继续学业,选择放弃读高中,进入了沈阳黎明技术学校,学习机械化修理技术。
这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第一次接触到机械和工程。
学业上,洪家光表现出对机械技术的浓厚兴趣,经常泡在实验室里,主动向老师请教,钻研发动机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
同学们放学后大多离校回家,洪家光常常留在学校练习装配、拆卸零件,将课本上的知识融入实践。
家庭贫困的窘境,让洪家光选择走读,这样能节省下住宿费,和一部分生活费。
每天往返四五个小时,坐公交车辗转几个站点,这样都并没有丝毫抱怨,还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复习、学习新知识。
每次上车,洪家光都会从包里掏出技术书籍,捧在手上仔细阅读。
班上的同学见他每天这样,便调侃道:“你这是当真要当个‘技术专家’啊!”洪家光也不在意,只是笑笑,继续埋头钻研。
时间很快过去,从黎明技术学校毕业后,洪家光凭借优异的成绩,被推荐进入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这是一家,以制造航空发动机,为核心的重工企业。
在这里,每天都与机械打交道,洪家光感到自己热爱的职业,有了施展的平台。
进入黎明公司后,最初被安排在普通车工岗位,每天进行发动机零件的加工,和简单的装配工作。
作为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洪家光把每一次任务都,看作是磨练技术的机会。
有一次,车间接到加工一批高精度零件的任务,工艺要求极其复杂。
洪家光主动向师傅申请,希望参与这项任务。
师傅最初有些犹豫,这项任务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需要对每一步工序精准把控。
洪家光自信地说:“您放心,我会尽全力完成,遇到问题我也会及时向您请教。”在师傅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完成每一步操作,每次下班后也主动加班练习,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几个月的实战练习,洪家光逐渐积累了大量经验,在车间的技术水平迅速提升。
也逐渐赢得了工友和师傅们的认可,大家都说:“小洪虽然年轻,但在车床上可是个认真的人”。
每天依然会在车间里如饥似渴地学习,从最基础的零件打磨、刀具调整到零件装配,每一个步骤都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双手逐渐被油污和磨损,磨出厚厚的老茧,在他心里,这双“老茧手”是最珍贵的象征,是通往技术巅峰的见证。
初次尝试“不可能的任务”
2002年春节前夕,洪家光接到了,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项任务:制造金刚石滚轮。
滚轮的功能是,用于高精度修整发动机叶片,核心技术在当时,被西方国家严格控制,国内尚无成功经验。
此技术要求极高的精度,任何细小误差,都会导致整片叶片报废,进而影响到,整个发动机的性能。
此类滚轮设备的采购成本极高,即便能买到,依然需要本地化的生产保障。
公司上下都清楚,这是一次几乎“不可能”的挑战。
最初打算将这项任务交给资深工程师,资深技师也面临设备精度不足的难题。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洪家光站出来,主动向领导请缨。
“给我试试!”他眼神坚毅、语气坚定,公司领导起初有些犹豫,毕竟洪家光年轻,且缺少独立完成如此高精度任务的经验。
领导直言:“这个技术很复杂,难度超出常规标准,失败的可能性很大”。
面对领导的担心,洪家光回答得很干脆:“我愿意试试,不成功就算再练手艺。”
获得领导的同意后,洪家光开始全身心投入。
为了这项任务,在公司内部反复寻找文献资料,参阅技术标准手册,还向公司里有经验的老工程师请教。
遇到难题,直接在现场拿起测量工具测试;试不成,立刻在工具上找原因。
还要设法调整车床的转速、刀具的角度,将参数一点一点优化,反复测试,一次次失败的测量结果并未让他气馁,每次失败后,就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数据,分析问题。
许多个夜晚,一个人留在车间,只有机器的轰鸣声陪伴着他。
无数次,对着车床调试刀具,手上的皮肤被磨得起了泡、流了血,却毫不在意,只是简单地贴上创可贴,继续投入工作。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败记录攒下了厚厚一摞,洪家光的手上也多了几道划痕,还是没有停止对技术突破的追求。
在一系列调整和无数次细微改进后,工艺达到了所需的精度。
那一天,洪家光将滚轮成品送到质检室,工作人员仔细测量了每一个参数,所有标准全部合格。
滚轮制造的成功,意味着这个核心技术的国产化,这一创新节省了大批进口成本,打破了西方的技术控制。
产品成功后,洪家光并没有急于下班,而是独自坐在车间里,默默地注视着那个完成品,眼里充满了欣慰。
工友们聚在一起,纷纷夸他“年轻有冲劲”。
领导们也得知他这段时间的付出,特意夸赞道:“洪家光,这一仗,你打得漂亮!”
洪家光的名字在公司里响亮了起来,公司为表彰他的贡献,成立了“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让他带领团队,继续突破关键技术。
这不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是国家对自主技术的期待。
逐渐成为技术骨干,推动技术国产化
刚接手创新工作室,洪家光遇到的一项任务是,提升金刚石滚轮的生产效率,和工艺稳定性。
金刚石滚轮的制造,需要极高的精度,如果只依靠他个人经验操作,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国产化也无法真正落地。
洪家光一面改进工艺参数,一面整理成套的操作流程,使得每一环节都有标准可以遵循。
这种系统化的,操作规范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改进工艺的过程中,洪家光遇到了新的难题:不同材料对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存在差异,导致滚轮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细微变形,影响最终的精度。
洪家光没有因此退缩,静下心来,仔细研究材料性能,将温度、压力、车刀角度等参数一个一个地进行调整。
每当实验失败,便在工作日志上做详细记录,并与团队成员一起分析原因。
数百次的测试让团队成员疲惫不堪,洪家光始终充满干劲,“技术没尽头,不到终点我不想停。”他常这样对大家说。
数月的努力,洪家光带领团队,完成了工艺的全面改,进和流程标准化,使滚轮的加工精度,提升到新的水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工厂的领导们,对洪家光的成就赞赏有加,表示“洪家光不仅自己钻研技术,更是为公司培养了一支可靠的技术团队”。
洪家光却只是淡淡一笑:“这是团队的力量,我只是多跑了几步”。
传承与未来,劳模精神的延续
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逐渐成为公司内最重要的技术孵化地之一。
洪家光不光带新人,还带头进行项目攻关,任何有难度的技术项目,都会和团队一起钻研解决。
2017年,洪家光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项荣誉代表了国家对他贡献的认可。
为了支持他的创新发展,国家还给予了800万元的奖金奖励。
洪家光并未将这笔奖金用于个人享受,而是将其中大部分,投入到工作室的设备改进,和技术培训中。
对团队成员说:“这些钱是国家对我们的肯定,我们也要对得起这份信任。”
多年过去,洪家光的头发逐渐斑白,依然坚持在生产一线。
“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和支持,我得继续干,技术更新快,落下就跟不上了。”为了保持技能的先进性,他还在不断学习新知识,每年参加多个技术研讨会,不断吸收国内外最新的技术理念。
如今,洪家光已然成为公司内外公认的技术标杆,很多年轻人慕名而来,拜他为师,学习这门高精密的制造技艺。
面对每一位年轻工人,都会耐心倾听,仔细指导,从不藏私。
他说:“技术是一代代传下去的,只要有一颗想做好事情的心,什么都能学会。”在他的工作室里,年轻工人们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那份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在洪家光的带领下,工作室始终保持活力,不断为国家贡献技术成果,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大国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