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结束了为期6个月Mentoring Circle。这个项目是由新西兰帮助女性在技术行业成长的组织——TechWomen——发起的,旨在匹配职业背景相似的导师和学员,发起的不同话题去沟通和讨论,来帮助学员解决疑惑,辅助成长的目的。我参加这个项目的原因,是觉得我在新西兰职场算是个新人,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去了解更多当地的工作方式和职业发展。很幸运,我在这个项目中收获颇丰,还结识了很优秀的两位导师以及其他5位学员。此篇文章作为回顾,想记录下来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讨论的话题和感想。
话题一 Visibility and personal branding 建立个人品牌和知名度
一提到建立个人品牌和知名度,你可能会想,这是不是到高层才需要?实际上处于职业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建立个人品牌,它是他人对你的认知。例如我在他人看来,总是以短发为主,声音大有辨识度(最近连沐沐好朋友都能准确的识别我的声音了),工作投入性高,时间管理能力强等。好的个人品牌可以让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加受益。当你觉得自己好像没有什么优势建立自己的品牌的时候,可以问问以下几个问题:
你认为自己最强的三个优势是哪些?这些优势可以转化成你的个人品牌。 你认为较弱的三个劣势是哪些?其中有哪个或哪几个可以转化成优势? 你觉得自己的最突出的个人形象是什么?
此外,如果你想进一步提升,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也很重要。例如维护个人社交媒体或博客,打造自己某一个领域的专业形象等等。或者参加一些活动做分享者或者导师,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知名度。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展示自己是核心。
话题二 How to have difficult conversations 如何建立有难度的交谈
这个话题特别适合谈绩效,尤其当绩效结果不如意的时候该如何和对方开启和谈论这个话题?此外,给反馈也是一种有难度的交谈,正向反馈相对容易沟通,但负面反馈如何提出?这该次的mentor circle的讨论中,导师介绍了一个概念叫Radical Candor,我查了下,翻译成中文叫“坦诚相待”。这个概念是从同名书籍中推出的,该书的作者是Kim Scott,前Google高管。
Radical Candor本质是一种关系的投入,作者分析了四个象限,并认为人性化的关怀和直言不讳才是给予反馈的最佳方式,即坦诚相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四个象限可以用在工作,个人生活里的绝大多数关系中。当人与人的关系拉近后,很多对话能更直接的推进和更容易的接受。很容易理解,你会更容易听进去将心比心的反馈,而不是冷冰冰的被指出问题。我之前好像没有细想过用什么方法给予反馈,而这次的话题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推荐感兴趣的朋友深入的了解下。
话题三 Lattice and Ladder career path 格子和阶梯职业路线
这个话题是我此次受益最大的。以前我认为,想要达到职业目标,只有从初级做起然后一层一层向上爬到高级。然而职业发展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即职业格子。与职业阶梯的严格轨迹不同,职业格子认识到成长可以发生在各个方向。员工可以横向、对角或垂直流动,从而实现更加个性化和充实的职业道路。职业格子代表了一种更灵活、以员工为中心的职业发展观,可以满足不同的兴趣、技能和工作生活需求。
例如李先生的一位同事,是从音乐老师转测试再转开发。例如我们产品总监,原来是新闻编辑。幼教转码,社会工作者转需求分析师,职业和行业的转换在新西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灵活的转换,似乎在国内的职场中更加困难,因为职位通常会更倾向有经验背景。即便是能接受从零开始,薪资上也会大打折扣。而我在这边看到的是,如果你想转换赛道,你以往的软技能仍能成为优势,硬技能可以通过重返校园,在线学习机构等弥补,薪资上会根据综合评估而决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的Mentor推荐了发布在Forbes的一篇讲格子和阶梯职业路线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https://www.forbes.com/sites/forbeshumanresourcescouncil/2019/02/12/lattice-or-ladder-10-best-ways-for-professionals-to-advance-their-careers
话题四 Networking 如何建立社交
对于我这个ESFJ性格的人来说,社交并不是难事。但在新西兰这样一个以英语交流为主的国家,我在这方面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这和文化差异,语言能力都有关系。我参加过一些线下分享活动,前半个小时都会安排为社交环节,然后才进入主题。我一开始很不适应,去了看起来其他人好像都认识似的,我也插不上嘴,也只能勉强打几个招呼,说多了还不一定都听懂。通过这次话题的讨论,我发现当地人也很胆怯社交,我们有两个学员明确表示她们非常不喜欢社交,被迫的社交让她们感到很有压力。总结一下大家的困难点在以下两点:
不知道如何开启话题。既想沟通,但不想做第一个开启话题的人;或者想沟通,但不知道通过何种方式开始或插入话题 不知道如何建立长期联系。首次沟通即结束,意味着这种联系只存在社交当下,而非后续的联系
导师分享了她们的经历后给出了一些建议
做活动的分享者。即参加那种自己作为演讲者的活动,这样就会有人主动和她沟通。 参加活动时可以穿着一些有特征的衣服,例如自己公司的T恤,也会开启他人主动沟通的机会 如果想和一些人建立关系或者和从未合作过的同事沟通,可以带一点小零食,大部分人会乐意和你互动 如果想和一些人建立后续的联系,可以加对方的LinkedIn,并主动对话邀请后续一对一的沟通
以上是我在这半年的mentoring circle的核心收获,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