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澄清秦刚同志的一件大事

文摘   2024-10-02 08:39   广东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体制干货👆  


大家好,我是老陈。


2024年7月18日这天在中国政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新华社授权公布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无疑是当日的最大看点。


这次举世瞩目的会议中,一则关于前外交部长秦刚的决定引发了我的高度关注。公报显示,全会接受了秦刚同志主动提交的辞职申请,并解除了他中央委员的职务。这一决定,在当前的政治格局中可谓意味深长。



回溯秦刚近期的仕途轨迹:去年7月,他被免去外交部长要职;同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又表决通过,撤销了他的国务委员身份。至此,秦刚同志可以说是完全卸下了肩上的所有公职。


这一系列的人事变动,自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诸多猜测和议论。其中最为荒诞的传言,恐怕要数网络上流传的"秦刚是中共早期领导人秦邦宪(博古)之子"一说。


其实,大家只要稍加考证秦邦宪六个子女的情况,这种无稽之谈自然不攻自破。


在此,老陈今天也帮大家梳理出来,相关信息主要参考了人民网等权威渠道的报道。



秦邦宪,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博古,在中共早期可谓是一位多面手。他不仅是重要的领导人,更是为党的新闻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秦邦宪(1907年6月24日 [8]-1946年4月8日),又名博古,男,汉族,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学习,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1931年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


1946年4月8日,博古由重庆返延安汇报工作,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遇难。


说起博古的婚姻,可谓是一部革命史的缩影。他的第一任妻子刘群先,是个了不起的女性。我曾深入研究过斯诺的《西行漫记》,里面对她的评价可谓高度赞扬。想想看,一个在无锡带头组织工人罢工,又被称为"中国杰出的女工领袖"的女性,她的故事本身就足以写成一本传记。


1926年入党,在莫斯科与博古邂逅,两年后喜结良缘。长征路上担任妇女队队长,可见其能力出众。可惜天不假年,1939年赴苏治病后,竟在那场惨烈的卫国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再说博古的第二任妻子张越霞,同样是位革命老将。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地下默默工作。在南京和重庆相继与博古相识、结婚,可以想见那段岁月里的惊心动魄。


1946年那场震惊中外的空难,夺走了包括博古在内的13位革命同志的生命。我每每想到这段历史,都不禁唏嘘。当时年仅30多岁的张越霞面对他人的再婚建议,那句"博古的孩子怎么办"着实让人动容。她此后数十年如一日地抚育博古的所有孩子,直到1979年在北京离世,这种革命伴侣间的深厚感情,令人敬佩。


博古留下的6个子女,3男3女,他们的人生轨迹可谓跌宕起伏。


接下来,我会为大家详细梳理这些孩子们的经历。



先说说那个不幸早逝的长子秦刚。他是博古和刘群先的骨肉,可惜命运多舛。从无锡到广州再到香港,小小年纪就颠沛流离。1949年后,总算回到了北京,在张越霞的照顾下开始了大学生活。谁曾想天不假年,1954年就因肺病离世,可谓壮志未酬身先死,令人扼腕。


再来说说长女秦摩亚。1933年5月出生,名字就带着俄语"五月"的寓意,颇有革命家庭的特色。她的少年时代可谓坎坷,从做童工到被骗当丫头,经历了不少苦难。


但她骨子里有股子韧劲,最终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一生都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从北京一中到北京师范大学,再到退休后仍在各大学任职,直到2001年,可以说是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说到次子小秦刚,我不禁莞尔。他1937年出生在延安附近的崔村,这个出生地就带着浓浓的革命色彩。有意思的是,博古给他取名时,竟然忘了大儿子也叫秦刚,这种小细节反而让我感受到了革命家庭的朴实与人性。


小秦刚的学习成绩最好,可惜命运弄人。他两次长动脉瘤,第一次手术成功,第二次却在游泳时突发意外。"我明天不去切,后天要去游泳",这句话成了他的遗言,让人不胜唏嘘。



说到次女秦新华,她的名字就是一个时代的印记。1938年,《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博古给刚出生的女儿取名"新华",可见他对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视。秦新华后来的人生轨迹也很不平凡,嫁给了李铁映这样的高级官员,自己也在卫生部和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担任要职,可以说是继承了父辈的政治抱负。


再说说三女儿秦吉玛,她的故事更是让人唏嘘。1940年出生在莫斯科,名字取自"共青团"的俄语缩写,浓浓的革命色彩。可悲的是,她的父亲博古竟然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个女儿。秦吉玛的人生轨迹也很特别,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到海军装备部,可见她继承了父辈的报国之志。


小儿子秦铁的故事则让我看到了这个革命家庭更为人性化的一面。1946年博古牺牲时,年仅6岁的秦铁还不懂事,只惦记着父亲答应带回的礼物。在父亲墓前不肯磕头的小插曲,反而让我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真实与温度。


通过梳理博古子女的情况,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确实有两个叫秦刚的儿子,但都出生在解放前。而曾任外交部长的秦刚,出生于1966年,与博古的儿子们有着二十多年的年龄差距。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那些将现任外交部长秦刚与博古联系起来的传言纯属无稽之谈。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历史,更是整个中国革命史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革命家庭的坎坷与付出,也让我们更加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



再回过头,仔细品读公报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关键点:公报中依然称呼秦刚为"同志"。这个细节可不简单。


总的来说,虽然秦刚失去了所有职务,但保留党籍这一点,在我看来,既是对他个人的某种保护,也是对其未来的一种期许。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党的纪律严明,又显示了一定的人文关怀。

点击下方蓝字查看更多体制经验👇

办公室主任老陈
深谙体制内生存之道;专注分享体制内人情世故、写作素材等,助力个人体制内职场的成长与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