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博山过年那些事……

民生   2025-01-23 22:23   山东  

早先石炭坞过年那些事

作者 张德敏

石炭坞有六个村,农民居多,市民次之,属插花区。村中有条大河叫岳阳河,河北矿藏丰富, 煤炭为最,兼有黄土(钢砖、钢瓦主要原料)、青土等;河南山里则植物资源繁茂。老辈人常说:只要勤力就饿不着人!平时吃穿较别处就稍好一点,特别是过年就更不一样了! 

盼年

盼年是天下小孩共同的心思,还木等进腊月,小伙伴们就三五一帮,七八个一群,开始涌向焦家桥的小铺子,这是一爿标准的杂货铺,通厅两间卖货物,另一头里权作值班(卧)室。晚上常见黑山煤矿工作的邻居肖叔在炉子旁边哈酒,砂锅里的菜冒卓热气,小盘里有香腸、红豆腐、熟淹鸡蛋等。他每回都喝得脸上红福福地冲我们笑!小伙伴们来这里主要是买火鞭(也叫麦秸挺)和“敌敌金”,顺便买几张绘有水浒三国等人物的小画以及“长院花”(朝阳花 葵花籽)、石榴纸(山楂纸)啥的“吃打米”,进小铺前先派灵猴点的小国或小山头到跟前瞧瞧,如果是黄老坑一家人就去买, 火鞭一分五个,“敌敌金”一分四根,石榴纸一分一张…演上黄可讨价还价,火鞭一分钱能买六个,“敌敌金”一分给五根,石榴纸二分钱能给三张,且和蔼可親!

于老坑死活还不下价来,一个劲说卖不卓,买一分钱瓜子,看着抓了一大把,手一抖索瓜子从指缝就漏得差不多了,到你 手里就屈指可数了,一脸核桃皮,两人都是八陡黄(听大家说叫黄象啥)家住杏花崖。于是阁子前,合伙生意,一人值三天班,是几个村少有的小铺和唯一卖火鞭的地方。 

到了 10拉岁上脚力能走长路了,五、六个小伙伴跟着长福他爹去赶八陡集和博山大集,记得腊月十五是八陡集,一路上挎院子挑罗地筐的人成群结队,集上刚出窨的萝卜、苤辣、芹菜等泛着叫不上来的菜味扑鼻而来(后来才知下窨的菜格外好吃,大了知道这叫物化,好比地瓜糖分出来了)了,还有平时见不着的东西此时都有了,如东山溜(峨幸福溜)的小顶红萝卜, 在三糸筐上插着鲜红欲滴,沾手的池板酥梨、大金星山楂等一看就淌“邪腺”,更有那大如碗口粘满芝蔴的大糖瓜论斤称,几乎赶集的人都买上一、两个回家供养灶王爷!听说是南博山青 杨杭、南邢一带产的,也有说是从莱芜陈楼批来的,不管哪里产的都酥脆香甜,咬一口忘不了。

回家的路上五六个小孩分食一个糖丫瓜,你咬一口,我咬一口纪留卓吃,方才吃到家。参加工作后,足踏大半个中国,尤其北方见到的是沾芝蔴的条状或寸断白色糖瓜,从未见到 老家的大糖瓜!后来听说列入非遗连。

到不腊月二十头,小伙伴便张罗卓去博山买白皮大爆仗。起个大早,还是由长福他爹(退休工人)领卓我们去,舍不得花那一毛钱坐车,硬是踏卓枕木向博山行进。大家一路上有说有笑,倒也试不出“使~慌”来,小顺子顽皮,非得走在道轨上,走着走着啊呀声掉了下来,“脚怪骨”上啃去一层皮,疼得不行,再也不敢走钢轨了。走着说着就听见炮仗声连,从秋谷站桥东下铁路,底下是老两口开的小铺(现被一块大砂石取代了),往前走不远就是王家林即老博山大集。

大集上人山人海,光卖炮仗就有十来架车子,统一白茬木车,白茬大木箱,白皮炮仗,每架車上 三两人站在车大声吆喝,嘴角上起沐仍大叫,不时放串炮仗或大雷钻天猴,彼伏此起,炸得耳膜生疼!据说这些人都是北面的(黄河北惠民、阳信、无棣一带),制作炮仗是他们的传统副业。买了几挂,少时便到中午,长福爹管饭,苇席棚里每人一碗烩猪血,两个磨槌馒头,这顿饭其香无比,尤其猪血,味道纯厚浓郁,至今难忘,怪不得许多小贩一次次添汤,不时从怀里掏出煎饼蘸卓吃…

饭毕,大伙转悠卓上了大街,长福爹买了点虾皮啥的,天己不早,这回 从大街南头顺着公路往回返,依旧不坐车,小胃大碗猪血,此时有的小伙伴己干渴得不行。到了北神头路口有个自来水小屋,看水管的人是一个又脏又黑的邋遢老头,大爷昂!喝点水行不?谁知老头恶狠狠地说:潘巧雲木待家…赶快滚!于是赶紧走,直到上去窑广大崖头卖水的摊前才喝了个够,也是长福他爹支的钱!潘巧云木呆家不是潘金莲木待家吗?年龄稍长细看《水浒》才明白:云是二婚嫁病关索的潘巧云,邋遢老头其言可恶透顶,其行可恨至极!

直到过了小年 还一个劲地问母親啥时过年?母親总说:快了,快了!父亲也说:招乎声,甭卓急!

忙年

少儿不知父母苦,大人忙年小孩玩。其实为过个好年,家里有年纪心里早有打谱,到能干点 活的年龄,还木进腊月父親就对我和哥哥说:嗯俩找点头项干,挣两个大钱买点衣裳炮仗啥的多好!前头说了石炭坞资源丰富,只要想干,多得是挣钱的活路,这就是石炭坞人的优势!如从增福大王山斜洞里往瓦厂推黄土(后改为博山制药厂),两人一推一拉一天三四趟挺轻松, 一趟块数钱,一天能挣三、四块,想多推黄土抓不下来,至今我还想卓那条斜下地面几十米深的黄土洞,主洞旁再开小洞,能直接推下小木车,装满后“查伙着”连拉带拥攀到地上,(可见黄土层有多厚)然后拉到窑广钱家林崖头,一路下排就到瓦厂。运费凭吨数单子当日结清,不存在拖欠一说!

那时我们想的:多挣钱,过好年,一样想法的人挺多,记得增福一位姓郭的还有太平村(文革改向阳村至今)一位始楊的都是弟兄两个,我们都很合得来,彼此互相照应,对付那些靠推脚吃饭的强势人!特别那位郭姓仁兄的父母更是心善,每次送饭都摁着我们也吃,不吃不行!河南山是石灰岩石,石灰窑特别多,用炭也多,谁给他们运也行,钱也是当天开。最不济起个大早,到朱家林、响井、马家堰等小煤井推上一车拱子(块煤)(各煤井夜里打查子, 去晚了就木连),推到博山城里也能赚它一两块钱(远不及推黄土,百姓讨价还价钱不好挣), 大街、辘辘把、税务街、白虎山、后七沟等都曾去过,各色人等也曾遇到过,我们也不多与之计较,差不多就成交。还交好了几位客户,权当玩尔。回家时从炒货摊上买上包五香花生米,一直吃到家,不耽误学习打柴和玩!

过了小年,铁路北的小市场天天是集,几乎卖啥的都有,但最多的莫过山南边石马过来卖“猪下水”(下货,五脏)的,猪头、心、肝、肠、肺、蹄、尾巴等占一筐,大盆猪占一筐,光称猪头,其余搭上。有的没放下担子就被领走(给人送到家)了,有的落太阳了还卖不掉,急得抓耳挠腮,何因?后脖肉留得忒多,自然想多卖两个钱,都说买的不如卖的精,买家也不傻, 最后只得便宜处理,这样的事儿年年有,但多数卖家还是挺实诚的。

买回“下水”苦了小孩,一 把烙铁,一根火棒,一把小刀,一板一盆摆在面前,大人摁着你:哪也白去,今日把这“付拉”拾掇干净,弄不好甭吃饭…

于是乎把火打隆旺旺的,烙铁火棒倒替卓用,把猪头的耳朵眼,鼻窟窿,眼睫毛烙了刮,刮了洗,然后大斧劈成两半,取脑,泡上大半宿,洗净入锅卤上半天即成。捞出凉至干查板,猪脸切薄片吃着筋道,尤其肠肚越嚼越香,治点酒那是它肴难比!也有仔细人家一头两吃法,即色酱、清酱,来客上桌时绛红淡雅显手段!吃时加醋点香油更出味, 汤冻则是多属人的喜好,接连数天浓郁的卤下水味香飘石炭坞上空不散!

炭坞人何以喜好这口?据考是受马氏家族之影响,传说宋末明初,马氏家族祖先由异地迁徏至马家冈定居,糸 入住石炭坞早期大户之一,祖传屠卤手艺精绝,尤其卤味为最,渐渐地人们便喜欢上口了, 俗话说:买不如身己做便宜,大家便试着做,味不足就领教调药方子(调料),大致上就掌握了,无非是桂皮香叶白芷大小茴香等,卤一锅待客或自家吃,吃到正月十五木事,待客若无三拼(猪头肉肠肚)不成其席。卤猪下水就是挺出名的大厨也未必做出马氏的卤味来,因此, 忙大公事多请马氏兄弟前来专事煮锅,其中马佃臣(马二爷)先生,马佃清先生,马佃宝先 生为代表,各有拿手深得人们称道!过去的黑山食品也是由马氏主建成立的。 

弄完下水大活,其它年下菜就易了。炒苤辣丝,炒肉皮(肉片亦可)咸菜苤蓝片,松肉、松鱼、炸藕盒、豆腐丸子都较轻松,剁馅子、炸绿豆丸稍微麻烦点。剁馅子得有耐性,先把肥瘦肉搭配好,然后切片改条成丁为茸,掺入煮好压干的白萝卜片开剁。随赶剁随赶放掐细的盐(早先木有精盐细盐之说),加酱油(母量着馅子,包几个尝尝如淡再加),有时双刀、横刀、竖刀,一刀两刀千万刀,刀刀落下馅如泥。珰珰嚓嚓咔咔此消彼起,犹如交响乐响彻石炭坞上空!

早先家家人口多,多属少则七八口,多的十拉口,成半盆(非盆一半,比斗盆小的一种盆子)头号批盆(套五盆最大的盆)剁,得大半天才成!当成乐趣就不觉得使慌连,有的小孩经不住拿炮 仗伙伴的引指,撂下刀就窜查子,回家免不了挨扒数,罚站打骂也是常事!出锅的绿豆丸子 紫红透亮,那味道可能是石炭坞独有。这是道工夫菜,经济莱,每到夏秋季,人们便挎着院 子三三两两进南山了,採摘胡绿豆(野生),有一种叫佛爷指甲的更好,多达十数粒且籽粒饱满,採多了晒干存起来,平日不舍得吃,只在年跟前才取出泡透(此豆千煮不烂)磨糊加豆腐渣、白萝卜、盐等,搅至坯泥状,挤丸入油锅翻滚出锅,其香无比,(后来馋了从大集上买了点味道天地之差)干食汤吃均可,极方便!年前最忙的当属母親们,摊煎饼,蒸馒头,打扫 卫生,洗脏摆净忙不停。然最忙的莫过于我母親,除干上述活外主要忙做豆腐!平时母親善 和实诚好说话,凡求必应,给人的豆腐份量只多不少,平日里老人小孩想喝碗豆汤豆腐脑根 本不要钱,人缘极好!秋上就订满了过年豆腐,豆腐都福家家福!一进腊月就忙,过了二十 头几乎黑白捞不着歇卓,出两作满打满算还满足不了预订量,只得一再加量,出豆腐推磨是 累活,旱磨拉豆辦,水磨磨糊子,一天下来转得头昏眼花腿发抖,更甭说母親还得熬汁、除 渣、点脑装箱成型,难怪上邻居婶子杜友爱整天说:大嫂就像机器人(那时木见过机器人, 只是以转动的机器打比方),一天到头不住下!找浆洗头洗衣服的姐妹婶子大娘或提罐子或端盆, 挤满院子,母親从不烦气总是满足她们的要求,若是演上浆还下不来,还让她们吃点饭,场 面倒也和谐热闹!此时就是小国小福子等咋来引直也不出去玩了,只想多点活让母親好生生歇歇!

到了二十八九,主要活就是查火头。周边垒砖或石头留进风口,先用树楂或木头查拉,下虚 上实,再置煤块,点火用洗澡时从煤矿上淘换来的废油棉纱和油绳,也有用博陶烧窑货的陇 盆做底的叫小火头。多是查大火头的,家家有的是炭,都愿图个来年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尤 其长福他爹,七十多岁了还和我们一堆查火头,一个劲地说:查大点,一年就一摸,咱不缺 炭…三十除夕迎进家先草草吃上口,小伙伴们便窜出门,去找好玩的地方玩了!年年我们相 聚的地方不是领双哥家就是长福家,有时是我家,长福家的院子最大且只盖了北屋和南屋, 大火头能围坐十拉个小孩,伙伴们棉袄口袋一个装瓜子山楂酸枣柿皮软枣山楂纸等,一个口 袋装鞋炮敌敌金,边吃边听故事时不时放个鞭炮或点根敌敌金,那情景恐怕天上也木有,一 直熬到快天明才回家,那火头依然越卓越旺,到五麻日还着卓!后来回家一看,平房草屋大 院子都不见了,一座六层髙楼耸立石炭坞各村,据说是旧村改造,哪里还有早先的影子!再 想围坐火头渡除夕,万难!

过大年 

回家“打个木噜”便被大雷炮仗炸醒,乌龙龙起来“摸弄把脸”便和小伙伴们去给长辈们拜年!老人们说:小孩到谁家拜年谁家人旺财旺,送财童子啊!于是乎拜了东家拜西家,长福家自是要去的,一大伙帮小孩拥进屋,恣得长福爹一个劲地给小伙伴抓“长院花”和桔子糖!到谁家屋里都 是暖洋洋地,地炉火烧水炉子都是烽旺,烧得都是块煤,不暖和都难!拜年多是蜻蜓点水, 人到意到,站站或稍坐即走,为的给后来者倒空。家住后庄(增福村)的奶奶叔叔家必须去, 磕过头后,奶奶从大襟棉袄布袋掏个一毛两毛的压岁钱!随后就到新庄(后改名新生)给畢 玉珩(爷)、刘同京和趙京喜(叔)拜年!三位是父親的同事与挚友,因常去其家听活路(即 明天去哪运物)故日熟,人家不拿俺当小孩,每次都言语親切热亲的很,有人说是显殷勤, 小小孩童何来殷勤?到现在依然记卓几位和蔼的面容!

此可能即:和者密,远者疏吧!旋即 与一把连再到好友焦念玉、念涛家拜年,后又到北峪(后改名北峰峪)韩发平及和平村的孙 即洪、刘庆田同学家拜年(后三同学在企业有的干政工有的做行政较成器)。婉拒同学留家吃饭,回到家己是过午,精神头过去了,人有点蔫了,叭哈下就呼呼大睡!

初二又有了精神, 张家油坊、焦家书坊都是通往新庄、增福、和平、太平及北峪各村的要道,也是小伙伴聚在一起玩的好地方。早 9 点过后行人便多了起来,多是去岳父岳母家,穿得新牌新色,周五 郑王,记得多是穿无底青三表新棉裤棉袄,头顶一青呢子带舌帽,特别棉袄里边的站领绿或 红毛衣要露出领子里(听老人说打个毛衣得年数,上下三庄就新庄胡家楼的胡女士会织,是老辈跟英国传教士学的,不外传)外,见谁都笑眯眯,看着怪拿捏慌,至于礼物多烟酒点心 等!小孩们光贪慌放炮仗,摔画子等中午都不回家吃饭。有个王姓大哥托人从八镰压(铸) 个大铁炮仗,茶杯粗,一扎多髙,插上芯子捣上黑药黄土砸实,上置一倒酒盅石膏模,更登 声一响,石膏模半天才落地,鹿家张家畢家都来找:赔俺玻璃!后夹再放就上姑子地大操场 了,后晌(天黑后)小孩更多,放炮仗,点敌敌金,很是热闹!

初五六门父辈或工友亲友常聚我家,酒菜现成,热上壶酒,边喝边啦,喝了一壶又一壶,酒是翻山越岭挑着地瓜干或玉米、高粱从东石马换来的,也不知多少度,反正倒在桌面上点燃冒蓝火。父辈们乘着酒性谈天说地, 说到动情处热泪盈眶记有的哼几句京戏,情景何等惬意快哉!惜当年父辈皆作古,空留印象 我辈知!

好像初拉十门庵子前的大广场就开始唱戏,有京戏、吕剧、也有各村自编自导自演 的剧。记得当年增福村的自由职业者畢长长(常长其号),登台:一马离了西凉界…一声髙 拨子震得爬树看戏的小孩差点掉下来!长长其人近两米髙的个子,喜唱京戏,嗓高圆润票友 级(其女海燕为著名歌唱家山艺音乐教授)。金桥村演出的是《三丑会》刘玉铮先生扮演孙 铁嘴,上台卦幡亮相,瓜皮帽,八字胡:孙铁嘴我会算卦…师明鹰(或星,记不清了,只知 会泥瓦匠):明宅阴宅看得准,鼎鼎大名我胡阴阳…三仙姑则由丁秀枝(或芝)扮演:三仙 姑我一枝花拿邪治病…该剧演出最为成功,深受观众欢迎!

记的好象是六二年或是六三年, 国家经济复苏,人民生活好转,戏剧一直演到出正月,剧目多,观众多,靓女俊男纷纷登台 台亮相,依稀记得金桥村的邵士琴唱得是:钢笔手绢儿我都不要,我要哥哥上夜(或民校) 校…吳恒春哥与其女友鹿登凤则是扮演了一对城市恋人,步子舒缓有度,十分优雅!增福村 演出的好像是《生产队的红管家》很受欢迎!那时四邻八乡的乡亲们天不黑就涌入广扬站前 位,来晚的有的爬到关帝庙后的大堰上,也有的爬到河边的大柳树上,盛况空前,瓜子皮, 酸枣胡,山楂核大厚厚一层铺满了河滩,铺满了地,想必70 岁以上人都记得。那时农民市 民一条心,只要适合剧中人物,叫卓谁都愉快地去,一进腊月就排练,演出无一不成功!太平和平村没演出场地,则重扮玩。正月初十门就开始,元霄节更甚!每逢到金桥大河滩打场子,村里知名人士畢耜鹏先生大堰上燃炮欢迎!吳学文先生则递烟致谢!此时大鼓擂得更 响,狂狮舞得更欢!

此情此景仿佛月亮也笑了,河面上的冰也在融化,石炭坞人的心也醉了!俺也七十岁茂头连,写此小文意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更要记住石炭坞曾经的辉煌!以 图再上一层楼!小文难概全面,不妥处乃至谬误处,还请诸君批评指正! 

博山的故事
\x26quot;博山的故事”是咱老百姓讲述身边故事的平台。感谢您的关注!共同挖掘和丰富地方文化,讲好博山的故事,回馈这一方热土和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期待赐稿,谢谢关注!供博山文化系列丛书。本店提供票证,烟标,连还画等收藏品。黄长志1340900969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