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在那篇文章中,比格斯梳理了越南乌明森林景观近60年的历史,上乌明国家公园(U Minh Thuong National Park)曾是越盟(Vi.t Minh)最早的南部基地之一,后来又是民族解放阵线(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的重要基地。比格斯指出,森林里的革命活动者经常根据外界的行动而改变战略,革命不仅仅是军事斗争,而且也与曾生活在该地区的人密切相关。乌明森林的革命景观,是森林外部的政府军与森林内部的革命军之间反复互动的结果。与之前研究越南战争期间“牧场工行动”(Operation Ranch Hand)的著述不同,比格斯的研究视野并未局限在该行动的酝酿、实施以及越南环境遭受的毁坏上,而是从人与环境的互动、不同人类社群之间的互动角度,探讨了被越南战争摧毁的森林有着怎样的革命景观,这种景观是如何形成的,战争给森林留下了怎样的遗产,战后恢复过程中人与环境、人与人又有哪些互动。这一研究综合运用了环境史的理论与方法,双向互动的视角与思考非常鲜明,此外在时间上也契合于更广泛的“军事”而非较狭隘的“战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贾珺
2022年末于京师
【内容简介】
20世纪的越战深刻体现了战争对环境的复杂影响:它制造了废墟,并长期地影响战后的重建。美军投入了除核武器以外的几乎所有现代武器,倾泻了总吨数超过二战的炸弹,修建了大量军事基地,甚至喷洒化学药剂来清除丛林。战争结束后,儿童在废弃的坦克边嬉戏,有毒物质残留在地表下,村庄和城镇顽强地重建,而军事基地变成了工业园区……
本书除了讲述20世纪的越战,还追溯了越南历史上的多次战事:“北属时代”、阮郑之争、法国殖民、日本入侵……这些战争及其战后重建反复地发生在以古都顺化为中心的中部地带,仿佛形成了层叠的足迹。这反映出:再先进的军事活动也依旧受限于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如同美军登陆之后,他们尴尬地发现,只能将军营建造在当地村庄的墓地之中。
【作者简介】
大卫·比格斯,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教授。2004年获华盛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2010年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11年获富布赖特学者奖(越南)。主要研究方向是东南亚史、环境史、科技史等。 其著作曾获美国表彰环境史成就的乔治·帕金斯·马什奖。
【译者简介】
贾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理事,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理事,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环境人文中心荣誉研究员,长期从事环境史,尤其是军事环境史的研究。著有《慎思与深耕:外国军事环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在《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出版说明
译者序
序:战争就在这片土地上 保罗·S.萨特
致谢
导读
军事化与景观
文件、胶片和屏幕上的军事化景观
不同地层和战争中的历史
第一章 历史地层
古代冲突区
现代早期军事殖民
内路的军事化和乡村生活
生态贫困和战争,1750—1802年
国家生存,移居内陆
荒山和殖民征服的空间逻辑
第二章 土地改造
山上的军事演习
军事废墟和绿色殖民主义
转向空中
越南的激进主义和土地改革
全球性战争到达中部海岸
美国的空中军事视角
地面战争,地面网络
国家广播
第三章 抵抗
游上
内路的分层主权
美国人的重返
可见性和不可见性
第四章 废墟
撤离中间地带
占领区的混乱局面
美国的援助和全球领空
法国的影子政府和越盟遗迹
高地的再军事化
绘制“平叛”地图
巩固低地防御
一场新的战争开始了
毁灭
第五章 创造性破坏
空中能见度
两栖登陆
山地战争
轰炸丘陵,空运士兵
战争与城市
军事城市建设
为通行而战
汉堡山
化学战和美国环保主义
越南化政策与基地关闭
离开基地
填补空白
停火和废墟
第六章 战后
问题重重的废墟和家庭团聚
化学幽灵
军事化景观的重新绿化
非军事化景观的过去和未来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