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名城杯”之名人系列有奖征联启事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嘱托,更好地展示淮安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彰显淮安名人、名著、名菜、名胜魅力,推进淮安文旅融合战略实施,特面向海内外举行系列征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联要求
本次征联为“淮上名城杯”之名人系列,凡应征联必须围绕礼赞淮安名人主题,内容健康向上,符合联律通则,联语字数不限。每人投联不超过10副,一个名人一副。一人限投一次。自留底稿,恕不退稿。(名人简介详见附件)
二、奖项设置
本次征联按淮安名人系列10人,各设一等奖1名,奖1000元;二等奖2名,各奖500元;三等奖3名,各奖300元;优秀奖10名,各奖100元。
三、评奖办法
组建评委会,聘请中国楹联学会会刊、会报主编及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等有关专家为评委会成员。(名单略)
四、截止日期
2024年12月31日
五、投稿方式
1.电子信箱:hasybjb@163.com
2.信件邮寄:通讯地址及联系人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南巽路承恩小学院内 淮安诗苑编辑部 邵乃富,来稿请注明详细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
联系人 :
邵乃富 13626182358
胡炳权 15305230600
孙婷婷 13395215728
附:名人简介(可上网查阅)
1、韩信
江苏省淮安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出身平民,早年家庭贫困,曾寄人篱下,受胯下之辱。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投靠项梁、项羽,后投靠刘邦,均不被重用。刘邦入汉中时,韩信逃走,被萧何连夜追回,并推荐给刘邦。刘邦于是登坛拜韩信为大将,与项羽争夺天下。汉元年(前206年),韩信献“汉中对”,平定三秦。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韩信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横扫魏、赵、代、燕、齐诸国,并数次以兵支援刘邦:蒲坂之战,他以声东击西之计拿下魏都安邑;井陉之战,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潍水之战,水淹齐楚联军,斩杀楚将龙且;垓下之战,布五军阵诱敌,击破项羽军,最终迫使项羽自刎乌江。战后,韩信因功徙封楚王。刘邦开始剪除异姓王时,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汉十一年,因被人告发参与陈豨谋反,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于长乐宫,并被诛三族。韩信擅长治军,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是秦汉之际第一流的军事家,明人茅坤赞其为“兵仙”。他不仅指挥过许多重大的取得辉煌战绩的军事行动,而且具有深厚的兵学素养,留下了兵学著作《韩信》三篇,是《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兵权谋十三家”之一,与孙武、孙膑、商鞅、吴起等兵家并列。此外,韩信曾与张良一同整理流传各家兵书。
2、吴承恩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卒于万历十年。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境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3、梁红玉
著名抗金女英雄。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并被赐爵禄,由此开创了后世功臣妻给俸制度。梁红玉在建炎四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但因金军最终还是脱逃,梁红玉上书弹劾韩世忠失机纵敌,举朝为之震动,再封杨国夫人,从此名震天下。绍兴五年,韩世忠进官少保。原配夫人白氏去世后梁红玉成为韩世忠的正妻。绍兴六年韩世忠加授武宁、安化二镇节度使及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于楚州开置官署。梁红玉随夫出镇楚州,韩世忠“披草莱,立军府”,与士卒同甘共苦;夫人梁红玉也亲自“织薄为屋”。
4、关天培(1781-1841)
字仲因,号滋圃,清朝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清朝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出身于行伍家庭。清嘉庆八年,考取武庠生,中武秀才,授把总。后历任千总、守备、游击等职。道光六年,关天培督押海船千余艘,运漕米百余万石,自昊淞安抵天津,以功升署江苏太湖营水师副将。次年,授江南苏松镇总兵。道光十四年,关天培擢为广东水师提督,驻师虎门寨。道光十九年,林则徐至广东查禁鸦片,关天培大力配合,截获存储鸦片的趸船20余艘,收缴鸦片两万多箱,于虎门海滩销毁。同年九月,两艘英舰在穿鼻洋攻击广东水师,关天培率领官兵奋勇还击,挫败其挑衅。次年,英军舰船及陆军在海军少将懿律等率领下,抵至珠江口,封锁珠江。随着战事发展,为向英示好,钦差大臣琦善下令拆毁虎门海防设施并驱散兵勇,引起关天培强烈不满。《穿鼻草约》签订后,英军为获得更大的有利条件,于道光二十年十二月向虎门发起攻击,关天培多次请求琦善增派援军,但琦善不许。次年,英军再次进攻虎门,关天培率兵坚守炮台,昼夜督战,终因寡不敌众,以身殉职。
5、刘鹗(1857—1909)
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期间成书《老残游记》。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今淮安城区存有刘鄂故居。
6、吴鞠通(1758-1836)
又名吴瑭,清代医学家。字鞠通、配珩。初习儒,因哀其父及侄相继病故,而专心攻医。后至京师,参加《四库全书》之抄写与校检;又获见《温疫论》(吴又可),叹服其说,遂究心医术达十余年。后逢乾隆五十八年京师大疫,市医多以伤寒之法疗治失效。瑭以温病之法治疗,竟获全活达数十人,自是声名大震。后又总结其经验,复习古代医经及温病诸家包括叶天士之学著成《温病条辨》一书。书中提出分辨阴阳,别水火之理论,以三焦进行温病辨证,上焦心包络与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系指病之阶段。此说与叶桂之卫气营血辩证法,构成温病学说之核心。除三焦外,书中亦涉及六经辨证,互相发明,使其学说更臻完善。在治法上,注重清络、清营、养阴三法,并倡辛凉法疗温病初起,咸寒苦甘法清热养阴。又制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其辛凉剂如桑菊饮等为后世所倡用。《温病条辨》中尚有《解产难》、《解儿难》,可见其对儿科、妇人科也有所研究,另有《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均有刻本行世。吴鞠通《温病条辨》5卷,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温热病学说,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者。
7、枚乘(?-前140年)
字叔,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辞赋家, 与邹阳并称“邹枚”,与司马相如并称“枚马”,与贾谊并称“枚贾”。枚乘初为吴王刘濞郎中,吴王有叛心,枚乘上书谏劝,吴王不听,于是枚乘投奔梁孝王刘武。景帝时,吴王参与六国谋反,枚乘又上书劝阻,吴王仍然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兵败身死。枚乘也因两谏吴王而知名。“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拜他为弘农都尉,他不愿做郡吏,称病离职,复游于梁,为梁王的文学侍从。梁王的客卿皆善辞赋,而枚乘的造诣最高。梁王死后,武帝即位,慕其文名,以“安车蒲轮”接他入京,因年事已高,死于途中。据《汉书·艺文志》,枚乘有赋9篇,今传赋3篇。其中他所作的《七发》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既奠定了典型汉大赋的基础,又是“七体”的开首之作。后世沿袭《七发》体式而写的作品很多,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王粲《七释》、曹植《七启》、陆机《七徵》、张协《七命》等。《文选》将“七”独立成体,赋史上称作“七体”。
8、边寿民(1684—1752)
清代著名画家,江苏淮安人。以善画芦雁著称,长于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常大笔挥洒,泼墨中微带淡赭,浑厚中饶有风骨,间以淡墨干笔皴擦作小品,尤为佳妙,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曾考中秀才,善画花鸟、蔬果和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其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饶有风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为佳妙。因他画芦雁,称其所居名“苇间书屋”。他又工诗词、精中国书法。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
9、赵嘏(约806-852)
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赵嘏早年有河东、塞北之行。大和时,游元稹浙东幕。复游沈传师江西、宣歙幕,与杜牧有往来。曾应进士试未第,寓居长安。会昌四年,登进士第。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熟练,律切工稳。《全唐诗》称其“为诗赡美,多兴味”。《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渭南集》3卷、《编年诗》2卷。《唐才子传》谓《编年诗》系“取十三代史事迹,自始生至百岁,岁赋一首、二首,总得一百一十章”。敦煌遗书.619存《读史编年诗》,录从1岁到28岁诗,每岁1首或2首,据历代史书中该年岁人物故事编排歌咏,总存36首。今有康熙间席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今人谭优学有《赵嘏诗注》。
10、沈坤(1507-1560)
字伯载,号十洲,昆山玉山人,徙居山阳(今江苏淮安)。明代官员。沈坤于嘉靖十年(1531年),中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及第,任翰林院修撰。为人耿直,不事权贵,致使不被重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升南京右春坊右谕德,署翰林院事。嘉靖三十五年,改南京国子监祭酒,八月回淮安,常遭倭寇骚扰。沈坤变卖家产,招募乡兵千余人,亲自操练,人称“状元兵”。嘉靖三十六年,倭寇流窜至淮安,焚烧劫掠,沈坤率乡兵力战,身犯矢石,射中其酋,倭寇始退。嘉靖三十八年,倭寇又犯淮安,沈坤严行军法,率乡兵反击,射中其魁,人称“埋倭墩”。巡抚李天宠赞其经略及御侮之功,特荐于朝,任其为北京国子监祭酒。未及上任,给事中胡应嘉等密奏,诬其私自团练乡勇,图谋背反。嘉靖三十九年,南京山东道御史林润又据流谤劾沈坤居乡横暴,擅用非刑,被削籍逮京拷讯,瘐死于锦衣卫狱中。沈坤能文善书,与吴承恩友善。其孙沈会,为小说家,著有《平妖全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