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五步流程法高效写作对联的探索 ——以镇江宗泽墓对联为例

文化   2024-12-16 00:00   北京  

入围论文

第七届中国对联甘棠奖


作为一门艺术,对联特别需要灵感的辅翼完成写作。灵感迸发时,意兴遄飞,纵是长联亦倚马可待;灵感枯竭时,抓耳挠腮,纵是短联亦一字难成。碰到后一种情况,一些联友选择放弃写作,但有时为了应时应景、受托代写等需要,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被动写作。如何解决对联写作的这一痛点呢?借鉴流程思维,笔者正探索一种高效方法——五步流程法。


一、五步流程法的内涵


所谓流程思维,是指为达成目标而设计一系列执行步骤并持续优化至最佳的一种思维模式。它虽然首创并运用于汽车等工业生产,于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亦适宜,如读客文化公司运用流程思维,将图书出版的生产从手工式变成流水线,实现高效工作。对联作为一门创造和创意的艺术,同样可以运用流程思维,通过一套固定流程来完成写作,提高效率,帮助作者摆脱灵感的倚仗。

笔者提出的对联写作五步流程法,把对联构思创作步骤分为五个流程:读选联料、明确作法、下笔行文、修改定稿、总结自评。它与通常所言对联写作过程大致相同,又有不同,尤其在具体构思方法上有很大不同,有的方法或为独家首创。在实际操作中,五步流程法须灵活运用,不能机械套用。流程的先后顺序只是大致而言,有的可能贯穿始终。如读选联料,即使在修改定稿阶段亦离不开。又如修改,不仅在修改定稿阶段进行,个别细部的修改几经反复,很难分清先后。


二、五步流程法的实操方法与过程


下面以笔者题镇江宗泽墓对联为例,详细演示运用五步流程法高效写作对联的实操方法和过程。


(一)读选联料


什么叫联料?乔应甲《半九亭集》、蔡东藩《联对作法》、吕云彪《楹联作法》、葆光子《简便作联法》等前人对联著作都有论及,但未用“联料”一词,笔者借鉴诗料的说法特别提出,并尝试定义。所谓联料,就是写作对联的材料。联料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涵盖所有有关对联题目的材料,诸如情况介绍、景点解说、诗词、对联、散文、图片、视频之类;狭义仅指能入联文的语言材料,即可供备选的语句,包括直接入选、转化入选及未能入选的语句。从重要程度来分,联料可分关键联料和次要联料。前者在一副对联中起重要作用,后者起辅助作用。一个联料,可以在一副对联中是关键联料,在另一副对联中是次要联料。关键联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为一联之星火,全联因之燎原;为一联之基石,全联以之架构;为一联之锁钥,全联由之引控;为一联之眼目,全联为之生色。联料的类别有写作要素、特定标签、特色亮点、门类专属等。(详见拙文《精提联料成佳构——例谈对联创作构思方法》,《对联·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2016年第12期)读选联料,就是审读与联题有关的材料,从中选择可以入联的语句。

写镇江宗泽墓对联,笔者重点审读了以下四类联料:宗泽的介绍和传记,镇江宗泽墓的介绍,宗泽创作的诗词,题咏宗泽的诗词、对联。这些联料源于《宋史》等古代正史和百度、搜韵等搜索网站。其中最有价值的是题咏宗泽的诗词、对联。这些联料,涵盖写作要素、特定标签、特色亮点、门类专属等类别,有较多的关键联料。有的可直接入联,有的须转化入联,有的最终被舍弃未能入联。


(二)明确作法


近年来,笔者探索和总结了一些高效构思方法,比如四柱法、九宫格法、填空法、拆题法、前置法等。这些构思方法可以相通共用。这里介绍四柱法和九宫格法。所谓四柱构思法,就是以四个关键词为支柱(字柱或词柱),形成一个类似四边形的结构框架,维系总体的稳定均衡,搭建部件的链接,完成建造整个对联大厦的高效构思方法。所谓九宫格构思法,就是借助联想思维,通过搭建1个主题词与8个关键词之间、8个关键词相互之间的链接,进而以链接所得词语作为联料,将其组装完成全联的高效构思方法。(关于四柱法和九宫格法,详见中国对联甘棠奖优秀联论获奖文章:如何用四柱构思法高效写作对联,https://mp.weixin.qq.com/s/KnAp1TWXbrXCeJSqMlRhjQ;九宫格构思法:高效写作对联的探索与实践,https://mp.weixin.qq.com/s/n6xxduHgRbr9_vSMHDjUTA)根据对联的题材特点、联料多少、字数要求等具体情况,可以选择适合的高效构思方法。

构思镇江宗泽墓联,笔者起初考虑运用四柱法。但只找到三根词柱:长城、谏草、金牌,最后一根一时未找到,征联截稿在即,最终放弃,改用九宫格法。九宫格法是笔者在思维陷入阻滞时常用的构思方法,一般都能打开思路。顺便说一下,后来运用四柱法,在长城、谏草、金牌三根词柱基础上终于找到第四根词柱——大岳,源自陆游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五千仞岳上摩天”。在四柱基础上完成一副题西湖岳王庙联:“合铸秦人作跪身,竟自坏一万里长城,五千寻大岳;幸蒙宗泽加青眼,犹可痛廿四封谏草,十二道金牌。”


(三)下笔行文


下笔行文,就是进入正式动笔写作的阶段。根据所选定的高效构思方法的内部流程操作。下面介绍九宫格法的大致流程,亦分三步:


1.确定九宫


选定一个主题词,或曰核心词、种子词,一般为题目或主题,居于九宫格正中;列出8个与之相关的关键词,置于九宫格周边。根据关键词的性质,可以把九宫格分成要素九宫格、联料九宫格等类型。要素九宫格包括人、事、物、时、地、情、景、理等8个关键词。联料九宫格包括诗词、对联、成语、散文、小说、美术、歌曲、影视等8个关键词。无论是什么题目或主题,其要素和联料大抵不离这16个方面。

以下是镇江宗泽墓的要素和联料九宫格图示:

人物    事件    物象

时间    题目    地点

       (镇江宗泽墓)

感情    景物    哲理

图1. 镇江宗泽墓要素九宫格

诗词    对联    成语

散文    题目    小说

       (镇江宗泽墓)

歌曲    美术    影视

图2. 镇江宗泽墓联料九宫格

2.搭建链接


借助联想思维,在1个主题词与8个关键词之间,在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分别搭建链接。这8个关键词,和居中的题目或主题之间建立一个关联,就有8条链接;8个关键词之间互相建立关联,就有28条链接。两者加起来共有36条链接。这种搭建亦可通过自问自答进行,可以提出至少36个问题。搭建这么多条链接,提出这么多个问题,写一副对联足够用了,一口气写好几副也不难。这样对联写作的思路就完全打开、畅通无阻了。

写镇江宗泽墓联,要素九宫格,重点在题目与人物、物象之间搭建链接。联料九宫格,重点在题目与诗词、对联、散文之间搭建链接。将这两类链接得到的联料汇合,分别得到一组与宗泽密切关联的人物和物象。

人物有:周亚夫、祖逖、刘琨、诸葛亮、李纲、岳飞、韩世忠、严颜。周亚夫,西汉名将。蔡东藩《宋史演义》云宗泽“抱诸葛之忱,婴亚夫之疾”,后句谓宗泽像周亚夫一样呕血而死。祖逖、刘琨皆为两晋时主张北伐、壮志未酬的爱国志士。宋人岳珂《宗忠简(泽)留守司二劄家书吾友三帖赞》“人谓公迹,如祖豫州”和清人洪亮吉《宗忠简祠》“刘琨祖逖应同传”,把宗泽与祖逖、刘琨相提并论。诸葛亮被宗泽引为异代知己,《宋史·宗泽传》云“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宋人陈炳《宗忠简公画像赞》“平生孔明,称慕莫及”和宋人岳珂前述诗“人谓公身,如葛丞相。祁山屡出,竟沮凋丧”皆以宗泽与诸葛亮相比。李纲、岳飞、韩世忠三人都是主战派,李纲为宗泽的伯乐,岳飞、韩世忠皆为宗泽的爱将。严颜和宗泽的关联,主要体现在忠义精神。严颜,汉末巴郡太守,著名的“断头将军”,文天祥《正气歌》中的“为严将军头”即赞其人。宗泽在巴州通判任内写过《重修英惠侯义济庙记》,抒发对严颜“功名不显于天下”“史臣不为立传,本末不见于后世”的惋惜之情,表达效法严颜做断头将军、决不做投降将军的决心。

物象有:真金、劲草、长城、砥柱、舟楫、霖雨。将宗泽喻为真金、劲草,如宋人吴芾《哭元帅宗公泽》“真金百炼愈不变”“欲知劲草须疾风”。将宗泽喻为长城、砥柱,如宋人陈炳前述诗“横流砥柱,万里长城”和镇江宗泽墓已有对联“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舟楫、霖雨,出自《尚书·商书·说命上》:“命之曰:‘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后用以比喻济世泽民之重臣。宗泽名泽,字汝霖,即表达成为国家大用之材的志向。这些物象,在题咏类似宗泽的忠臣良将的诗联中亦常出现。

这些人物和物象有什么作用呢?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以比宗泽。从修辞手法和写作技法来看,前者为类比、衬托,后者为比喻、象征。同样,在题咏宗泽对联中,亦可参考借鉴此方法。


3.组装联料


组装联料,就是将搭建链接之后得到的字词作为联料,根据平仄、对仗、字数、句式、句型等规则和要求,将其组装、调试、并进行扩展、填空,最终完成全联。组装联料的过程,参考刘大櫆《论文偶记》所云散文作法“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可以概括为:因字成词,因词成句,因句成文。关于这点,文末将专门讨论。

镇江宗泽墓联,首先组装首分句,重点在取舍人物和物象,暂定各四个。人物为:祖逖、刘琨、诸葛亮、岳飞;物象为:真金、劲草、长城、砥柱。以之为联料,完成首分句:

集真金劲草长城砥柱于一身

为祖逖刘琨蜀相岳王之合体

接下来,以首分句为基础进行扩展。初步确定此联为三分句。根据三分句的常用句型,选定句型组合为:十二言散句+五言散句+七言律句。之后根据分句间语意的逻辑关系套模、填充。

先看上联。首分句“集真金劲草长城砥柱于一身”,后面语意如何衔接承续呢?在确定中分句为五言的情况下,选择成语“力挽狂澜”作为概括。尾分句点出宗泽的精神“忠”并将其升华,遂完成尾分句“九死孤忠悬日月”。上联如下:

集真金劲草长城砥柱于一身,叹力挽狂澜,九死孤忠悬日月

下联首分句“为祖逖刘琨蜀相岳王之合体”,之后衔接的中分句体现宗泽和前面四人之间的共同点,即壮志未酬,尾分句对这种遗憾作进一步具象化和强化。想到三呼渡河这个宗泽最显著的标签之一和题咏中的高频词,得“三呼遗语震乾坤”之尾分句。下联如下:

乃祖逖刘琨蜀相岳王之合体,怅未酬壮志,三呼遗语震乾坤

全联初稿如下:

集真金劲草长城砥柱于一身,叹力挽狂澜,九死孤忠悬日月;

为祖逖刘琨蜀相岳王之合体,怅未酬壮志,三呼遗语震乾坤。

这三步,第一步确定九宫是基础性动作,是整个对联构思活动的起点;第二步搭建链接是关键性动作,集中了构思全联百分之八十的工作量;第三步组装联料是常规性动作,主要涉及平仄安排、对仗技法、分句组合等对联写作技术性问题。


(四)修改定稿


完成初稿后,还须反复修改,重点在用词、造句、对仗等方面。对联写作要有精益求精的意识,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反复打磨。“与其一次写十副,不如一副写十次。”这是笔者一贯践行的对联写作信条。

写好镇江宗泽墓联初稿后,正式进入修改定稿阶段。首先是下联尾分句。主要有三个问题:一是“遗语”不大地道;二是“乾坤”对“日月”对得太正,几成俗滥;三是余味不足。考虑到这是镇江的宗泽墓,并非在其他地方,最好要紧切其地,体现临江的特点。宗泽三呼渡河之河为黄河,正好可写长江以相合。遂想到“遗恨付江流”。前人题咏宗泽和其他类似人物的诗词、对联,亦有相似立意和语句。如清人沈德潜《宗忠简公墓》尾联“请看京岘山边水,日落涛声恨未休”、宋人李曾伯《八声甘州·其二·用前韵答和史制参》“怅英豪遗恨,都付大江流”、刘作琳挽张作霖联“出师遗恨付江流”。“九死孤忠悬日月”前人亦有相似语句。如明人李一契《小金山谒苏文忠公祠》“九死孤忠在”、明人许子伟《挽海忠介公》“九死孤忠能悟主”、明人顾璘《侯城里·其一》“直以孤忠悬日月”、清人张绉英《百字令·题清惠堂遗印》“耿耿孤忠悬日月”。第二稿如下:

集真金劲草长城砥柱于一身,叹力挽狂澜,九死孤忠悬日月;

为祖逖刘琨蜀相岳王之合体,怅未酬壮志,三呼遗恨付江流。

之后,又注意到岳飞和宗泽是同时代人,前者是后者的晚辈,与其他三人并列视为宗泽的合体似不大妥当。故还须再斟酌,最好皆为宗泽之前的人,不拘是否壮志未酬。最终找到断头将军严颜。第三稿如下:

集真金劲草长城砥柱于一身,叹力挽狂澜,九死孤忠悬日月;

为诸葛严颜祖逖刘琨之合体,怅未酬壮志,三呼遗恨付江流。

反复朗读,发现“集身”“合体”之谓比较现代,貌似口号,不大典雅、地道。遂将其改为“相方”(相比)、“合传”,并将前分句增一字,调整为十三言。第四稿定稿如下:

人皆以真金劲草长城砥柱相方,叹力挽狂澜,九死孤忠悬日月;

公应同诸葛严颜祖逖刘琨合传,怅未酬壮志,三呼遗恨付江流。

对拙联有联友提出意见,认为宗泽同严颜合传不妥。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严颜最后投降变节,与宗泽忠诚品质不符。第二,严颜并非“壮志未酬”。这里顺便作答。

关于第一个理由。笔者的意见是,历史上相对真实的严颜形象记载于去严颜时代不远的正史——陈寿的《三国志》,并非在一千多年后的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前者记严颜事附录于《张飞传》,突显其英勇不屈的精神。后者写严颜投降张飞,作为小说家言,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是不足采信的。历史上对严将军的叙事,无论是史书还是文学作品如诗歌,都是突出其忠勇不屈的浩然正气,比如前文提到的文天祥《正气歌》和宗泽自己所作《重修英惠侯义济庙记》,还有苏轼、苏辙兄弟所写《严颜碑》诗。事实上今天重庆忠州的得名原因之一正源于断头将军严颜。(可参看陈仁德《蜀汉壮烈将军严颜考略》一文)

关于第二个理由。有人认为诸葛亮、祖逖、刘琨三人都主张北伐,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严颜没有类似事迹,故不能说“壮志未酬”。笔者不敢苟同。第一,严颜肯定有至死未酬的壮志,后来的皇帝封他为壮烈侯似可证。至于壮志的具体内容并不重要。既然他有壮烈的事迹,不难推知其亦有“壮志”。第二,即使是严颜并非“壮志未酬”,也不影响下联的文脉和意脉。因为中分句的叙述主体和逻辑主语(除领字“怅”外)是宗泽,前、后衔接的分句的主语也是宗泽。第三,宗泽与四人可以类比、合传的条件是,只要有一两点相同或相似即可。拆解大量前人运用拉人作衬手法的对联,发现基本上都是身份、地位、名声不对等的,极少数有像永济关帝庙联“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这样对等的。比如挽晚清政治家、近代教育改革先驱张百熙的对联,很多运用拉人作衬手法,与历史上最牛的、头部的张氏名人相提并论。如陈钟岳挽张百熙联:“为间世名臣,言论风裁,是汉富平、唐曲江、宋文定;障横流沧海,文章经济,兼裘新建、纪河间、阮仪征。”上联把张百熙与三位著名的张氏宰臣汉代张安世、唐代张九龄、宋代张方平相提,下联把张百熙与三位谥号文达的清代文臣裘曰修、纪昀、阮元并论,但张百熙是谁,相信今天知道这个名字的联人比知道张九龄、纪昀的人少得多。严颜和宗泽相比,都有忠勇不屈的精神,故可并列。因此,笔者认为宗泽可与四人合传。若可征求宗泽将军意见,参考其所作《重修英惠侯义济庙记》,笔者坚信回答肯定是:一万个愿意。


(五)总结自评


这一步很多联人在创作过程中会省略,但笔者认为实在不可省。总结自评即把自己当作读者或评委,从他人角度对自己作品进行自我评判,概括出联作的特色亮点。这就倒逼作者对自己作品严格要求,反复修改至满意为止。

笔者自评镇江宗泽墓联,至少有以下四个特色亮点:

第一,联料选用上,言必有据,化用无痕,几乎无一字句无来处。如“真金劲草长城砥柱”之喻,出自吴芾《哭元帅宗公泽》、陈炳《宗忠简公画像赞》等相关诗句。“诸葛严颜祖逖刘琨”之比,出自岳珂《宗忠简(泽)留守司二劄家书吾友三帖赞》、洪亮吉《宗忠简祠》、《宋史·宗泽传》、陈炳《宗忠简公画像赞》、宗泽《重修英惠侯义济庙记》等相关诗句。“三呼遗恨付江流”化用沈德潜《宗忠简公墓》尾联“请看京岘山边水,日落涛声恨未休”。

第二,句式运用上,长短结合,律散结合,摇曳多姿。三个分句,首分句为十三言长分句,中分句为带领字的五言散句,尾分句为七言律句,尤其长分句破空而来,起句不凡。正如康永恒先生评曰:“多达十三言的两个起句,读来如排山倒海,一气贯注。而‘叹’者、‘怅’者,则有障横流、卷巨澜之势。此联以气势胜,虽要义在后两分句,但若无起句之辅成,便觉弱矣。”

第三,刻画人物上,突出最显著特征。上下联分别重点写宗泽精神之孤忠和生平之遗恨,并将其与日月和江流相比,人物鲜明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写作技法上,运用前人人物联常用的拉人作衬手法。将宗泽与诸葛亮、严颜、祖逖、刘琨等四位名人相比,愈加烘托了宗泽的崇高精神。


三、余论


以上是对联写作五步流程法的实操方法与过程。最后讨论一个问题:为何第一步不是立意,而是读选联料?下面拟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方面,涉及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般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但语言学家维果茨基认为,语言的本质即思维。他说:“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这启示我们,语言和思维是同步而行的,并无先后主次之分。在对联写作过程中,立意这一思维活动贯穿始终。当我们在选用语言、组织语言之时就在进行立意。当我们将一个个联料组装而成一副成联之后,立意才最终实现。或反问:既然选料同时也是立意的过程,为何不像其他论者那样把第一步确定为立意呢?笔者考虑,对一些联题和作者来说,确定一个主题是困难的。一旦主题无法确定,一些初学者往往会因找不到恰当的文字表达而半途而废。有时先确定的立意在写作过程中会横生枝节、变异走样,这让初学者或难以把握。主题终究要靠文字才能实现,故我们不妨先把文字找到再来考虑表达什么主题。若从具象的语言入手,可以降低初学者构思写作的难度。或认为语言先行而非主题先行,这可能导致言不达意。实际上,这反映作者语言运用能力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须从语言入手,并非通过先确定主题即可。

另一方面,涉及到对联的创作原理。笔者认为,对联的创作原理可概括为一个字:生。就是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在构思对联时,最先要做的并非确定一个主题,而是先找到一个字词。由这个字词再找到第二个字词,由第二个字词再找到第三个字词,由第三个字词再找到第四个字词。这样因字生字,因字生词,因词生词,因词生句,因句生句,因句生文,因文生文。饶宗颐先生主张,不管作绝句、律诗、古体,“都要当成一个字去写”。江弱水先生亦认为,“一首诗可能是因字生字、因韵呼韵地有机生长出来的”。作诗如此,作联亦然。如何确保这些字词能够集中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而不偏离呢?须知,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天然自带一定的小意思。每个汉字本身就已经隐含主题,或者说它已具备主题的某些构件。一个个自带小意思的汉字组合起来,就成为一副含有大意思的对联。大意思就是对联的主题,小意思就是构成对联主题的零件。那么,是否随便找到一个字词就可以开始动笔写联呢?不是,我们要找到那些富含重要信息、较强意思的关键字词,就是前面所说的关键联料。这些词通常是名词,要么是表达人物、景物、事物的具象名词,要么是表达意思、意义、意旨的抽象名词,要么是构成画面和意境的物象、形象、意象。如果我们找准了这些最关键的字词,往下写就很容易了。通常情况找准四个字词作为支柱,两两一组,就能构建整个对联大厦。四柱构思法正是建基于笔者对对联构思原理的认识。因此,对联构思的重点并非在立什么意,而在选什么言。确定了言,哪怕是一个字,我们都可以以之为基础足成全联。

和笔者提出并践行的其他对联写作高效方法一样,五步流程法亦仅是初步探索。能否由个人经验上升到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还须接受践行者和时间的检验,欢迎方家和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对联中国
发现对联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