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包博-赏文物]】瓷器(第三篇)

文摘   2024-09-26 19:32   内蒙古  


钧窑碗

元代  包头市固阳县出土

碗高7.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0.5厘米。敞口微敛,口沿以下渐收至底,小圈足,天蓝釉,外壁挂半釉,圈足内外无釉,釉面多鬃眼,有紫斑,但紫斑呈色呆板,不及宋代钧窑自然。
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故名钧窑,其以钧瓷著称于世。属中国北方青瓷系统,创建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钧窑又有官钧窑和民钧窑之分,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官窑,专门烧制宫廷用品,工艺精湛,品质高超,极具代表性。器形主要有盘、碗、炉、尊、洗等,其釉色常见月白、天蓝、天青。钧窑烧制工艺为二次烧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进行第二次窑烧。
钧窑最显著的特点是乳浊釉、窑变和蚯蚓走泥纹。钧瓷器所施釉为蓝色乳浊釉,釉层较厚,在烧制过程中渗入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经还原火焰高温1250摄氏度烧成铜红釉。因此,瓷器出窑后,釉色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辉映,绚丽多彩。宋代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如岚”来赞美钧窑的釉色。钧瓷的釉层很厚,在干燥和焙烧中发生干裂,高温时釉料自然流淌填补裂隙。烧成后,釉面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线条,犹如蚯蚓在泥土中蜿蜒爬行留下的痕迹,故有“蚯蚓走泥纹”之称。
钧瓷在宋代极其珍贵,民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钧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发明,为中国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编辑:刘佳玲

审核:龚鹏 李阳

终审:叶永晟


包头博物馆 包头市文物保护中心
包头博物馆是一座立足包头、文物展品涵盖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综合性博物馆。是以收藏、征集、保管、研究、宣传来展示包头及周边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