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今天,西北戈壁滩上一声巨响,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消息引起举国欢腾、世界震动,写下了中国核工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燃情开篇,奠基中国核工业
1958年下半年,内蒙古包头核燃料元件厂(现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甘肃兰州铀浓缩厂(现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等中国核工业首批主要工程项目陆续开工。1964年1月14日,中国第一批高浓缩铀合格产品在兰州铀浓缩厂产出,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合格装料。9个月后,戈壁滩上便响起了那振奋人心的一声巨响。
内蒙古包头核燃料元件厂建厂初期
甘肃兰州铀浓缩厂建厂时的劳动场面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心怀豪情且从未止步的核工业人们不断创造着新的奇迹:包头核燃料元件厂相继完成了各类核燃料元件产品的生产任务;1964年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所(现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正式成立,随即开展大型国产扩散机设计研制;1970年我国第一个生产堆乏燃料后处理厂建成,自此我国全面建成了完整的核燃料循环,形成了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
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所
核理化院/公司津南院区
国之所需,核“芯”入局能源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步入核电大发展阶段。1985年,秦山核电站工程启动,中国原子能承担了技术、设备引进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宜宾核燃料元件厂(现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在自主建设核燃料元件生产线上完成了秦山核电站首炉FA300核燃料元件的生产,一举填补了我国核电燃料元件制造的空白,确保1991年12月15日“国之光荣”成功并网发电。此后,随着我国核电技术的发展,核“芯”力量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1997年2月,中国第一个商用铀浓缩厂在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建成并投入运行;2001年12月,中国第一条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在包头核燃料元件厂建成投产,实现了秦山三期核电燃料元件国产化目标;2010年7月,我国首座国产铀浓缩专用设备商用工程在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中国核燃料循环体系迎来新的跨越式发展。
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
中核陕西铀浓缩有限公司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原子能致力于提升核燃料研发和制造技术水平,持续改善核电站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助力我国核电技术国产化,实现核电“走出去”。
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目前,中国原子能已完全实现自主生产国内全部在运压水堆、重水堆等各类型核电燃料组件。2016年3月,全球第一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在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建成投产;2018年3月,中国新一代铀浓缩专用设备大型商用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产;2018年11月自主研发的核级锆材完成批量生产……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中国原子能在核燃料领域的一系列重要突破,成为中国核科技工业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全球首条工业规模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
其中尤为令人瞩目的,是用于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CF3核燃料元件,其具有高燃耗、热工安全性能、结构可靠性等优势,综合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型产品的先进水平,被业界誉为核电最强“中国芯”。2019年5月10日,在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完成批量化制造并通过出厂验收,为中国核工业走向世界再添一张国家名片。
CF3核燃料元件
改革创新,全力奔向世界一流
新时代新征程,“两核”重组后的新中核提出建设先进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集团、推动我国建成核工业强国的“三位一体”奋斗目标,这也为中国原子能吹响了新的奋进号角。
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原子能承担着国内所有核燃料循环、核电技术设备的进出口贸易,和所有出口核电站的核燃料组件供应。作为我国专业的核工业贸易公司,与俄罗斯、美国、西班牙、韩国、巴基斯坦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核协会等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勾织了遍布世界多地的国际合作与贸易的“朋友圈”,贸易总额常年位列中国500强。
在人才队伍方面,中国原子能全系统拥有两院院士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4人,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3人、科技带头人6人、首席技师6人,获中华技能大奖1人,全国技术能手25人,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比33%,并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多年来,为我国核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具有高水平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中国原子能还深化了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构建了全新的产学研协作模式,在协同创新中不断提升竞争力。
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也。回溯往昔,从“两弹一艇”的辉煌成就,再到核能“三步走”战略蓝图的稳步实施,伴随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中国原子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展望未来,中国原子能将继续发挥核“芯”力量,助力中国核工业坚定不移地走在发展壮大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今日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