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怪,法国人为啥这么喜欢柔道?

2024-08-11 08:31   中国香港  
看完这届巴黎奥运会开幕式,我想很多中国观众在心里就一直有个疑问:
法国也算体育强国吧,那么多体育明星,为什么让这哥们来点火?
他一个玩柔道的,凭啥有这么大牌面?
里内和佩雷克(她的故事我们前不久写过)
well,那大概是你不知道柔道在法国人心中的重量,也不了解里内在柔道界是个什么地位。
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法国实际上是这个地球上最会也最喜欢柔道的国家,截止至2021年东京奥运会,法国队已经在奥运赛场上拿下了57枚柔道项目奖牌,仅次于发源地日本队。
本届比赛法国在柔道上2金2银6铜,总奖牌已经超过日本
而作为这个项目GOAT的最有力竞争者,特迪-里内在法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这位唯一拿到过三次奥运会重量级柔道金牌,保持10年100公斤以上级不败的柔道界大哥,在很多法国人心里分量也许并不输齐祖。
那么问题来了,距离日本千里之外的法国人,为什么会喜欢玩柔道?而且柔道注册会员还远超日本好几倍?
这个事,还得从大概150年前说起……
*******
其实柔道这个东西历史并不算很长。1882年,现代柔道之父、也是日本首位国际奥委会成员的嘉纳治五郎吸纳了古代日本本土发源的防身术,结合日本流行的一种和相扑不同角力赛的玩法(当时称为“体术”),再根据“易经”中“以柔制刚”的学说,将“体术”改称为“柔术”,最终发明融合成了柔道。
嘉纳治五郎
柔道一经发明,就迅速在日本风靡,而随着日本明治维新全盘西化,大量留学生前往世界各国,柔道也搭上顺风车传播了出去。
据一些日本学者考证,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拜师嘉纳治五郎学习过柔道,还是个高手——不过国内一般认为这是江湖野史
而在在这个过程中,嘉纳治五郎本人的作用也不小。
众所周知,国际奥委会创立于1894年,而由于创始人顾拜旦的关系,其创始地就是巴黎。1909年,嘉纳治五郎因其在国内教育家和体育大师的身份,成为亚洲首个国际奥委会委员,而作为亚洲体育的代表,嘉纳治五郎自然对于在国外推广本国体育(武术)非常上心,于是法国就成了柔道出国的第一个方向。
不过尽管如此,进入法国前30年的柔道依然只是小众传播的亚文化。直到另一位日本人川石酒造之助的出现,则将柔道和法国彻底捆绑在一起。
如果说嘉纳治五郎将柔道这项运动带出了日本,那么川石酒造之助则是为柔道在西方找到一个可以落脚的去处。1935年,川石酒造之助移居巴黎后在当地开设道场,并且付出了大量心血为这项运动做了“本地化”的工作。他说:“柔道就像玉米或水稻,需要适应当地土壤”。
川石酒造之助为生涩难懂的柔道技巧赋予易于理解的法语名称,并且尝试将柔道的概念融入法国人日常生活的文化中,同时他还引入了更便于民众理解的彩带等级制度。
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川石和他的法国学生莫舍-非登奎斯创立法国柔道联合会,并且确立柔道教师这份职业。而这两件事都为柔道在法国传播发挥了巨大作用。
至此,柔道在法国正式站稳了脚跟。
随着1955年法国政府以颁布法律的形式规范了教授柔道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彻底将这项运动的“教”与“学”标准化,也就预示着柔道适应了法国的水土气候,开始生根发芽了。
******
法国人经过日本人的传道授业后爱上了柔道,而且还不单单是爱上了,更是把这项运动玩得很好,这背后就不单单是“接触得早”能够解释的了。
毕竟历史从来不是偶然,这里头肯定有一些什么东西作为推手,让来自东方的柔道变成法国的第五大运动。
而法国的柔道基础是怎么来的?
前法国柔道协会主席罗格给出了属于他的答案。他认为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特定时刻让这项运动风靡,而是因为这项运动其实本质上是一套教育体系(在20世纪30年代末,法国报纸也的确在宣传柔道是一项可以培养品格修养的学科)。
罗格认为,由于柔道的主流价值观推崇真善美(注重友谊、勇气、诚实、名誉、谦虚、尊重、克己、礼仪,这些是写在柔道章程里的),顺应人类社会对于美好的追求,所以柔道凭借体教合一的优势,顺理成章成为国民运动。
但罗格这种“上价值”的说法窃以为还是太虚了。我们不妨还是从历史的路径中寻找蛛丝马迹,拼凑出柔道在法国传播和发展的真实样貌。
事实上,柔道本身在海外是作为日本文化载体而存在的,它的发展每一步几乎都伴随着日本的文化输出。日本文化大浪潮在西方世界的兴起,其实和柔道在法国的发展处于一条并行的道路。
1889年,两个法国人埃米尔-吉美、菲利克斯-雷加梅从日本回到巴黎后,开了一座亚洲艺术博物馆,并且致力于在法国传播日本艺术,这样的文化启蒙为法国人接受柔道创造了前提条件。
埃米尔-吉美、菲利克斯-雷加梅在日本游历
当上世纪初柔道传入法国后,第一批接触这项运动的是一些巴黎上层文化界权贵,多作为表演性质,然后柔道又随着这些人在巴黎、里尔、里昂、波尔多等一些大城市的私人俱乐部之间流行起来。
不过因为柔道缺乏在高档场所展示的娱乐性,柔道热潮也渐渐消散。但天无绝人之路,被大人物们玩腻了的柔道,反而逐步进入“下沉市场”,被一部分有影响力的社会中坚人士接纳,其中就包括警察和军队——当时法国的部队和警察作为近身格斗的需要,保留下练习柔道的习惯,并将其作为一种防身术渐渐带入法国大众眼中。
至此,柔道进入了占领民众心智的加速通道。在群居社会中,阶级性的存在使得很多事情都是从上层流入下层,生活习惯、消费行为等等.……而先有“巴黎老爷们”给柔道打样,后有部队警察以身作广告,柔道在法国人的心中的暗示效应非常明显。
所以当柔道运动开始因川石三之助的推广变得“本地化”和“大众化”之后,普通的老百姓很快就有了足够动机去尝试这项“曾经在上层流行”的运动。
而一些标志性的事件也在影响柔道的传播,1964年,柔道正式被纳入奥运会项目,而“业余主义”正是奥林匹克精神之一。所以这标志着柔道开始向下流动,进入人人均能参与的大众化时代。1965-1975年,柔道运动的发展在法国明显迎来了一个爆发的节点,法国柔道协会的在册成员从87508名增加至将近37.6万名可以说明很多事情。
法国柔道杂志,封面是罗格1975年拿下世锦赛金牌
而在这一时期,法国社会还在经历着“光辉30年”的宏大叙事,法国的GDP从1959年开始保持着高于美国、英国和德国的GDP增速直到1974年,这一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让法国成为了具有良好经济基础的国家,而能够让民众普及健身运动习惯的,无疑都是那些已经“先富起来”的国家。
从1965年开始,法国政府开始缩短工作时间,将一部分民众从办公室推向了运动场。恰逢柔道入奥,许多大公司都会向民众推介柔道这项运动,而柔道又是一项在法国已经默默铺垫了数十年,普通人没练过也听过一二的东西。再加上1946年就已经成立的法国柔道协会一直不遗余力的制定适宜当地民众修行的规则,推行柔道作为法国民众的日常运动。
可想而知,法国人走上道场,把柔道当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当时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不过,专业运动员优秀成绩的带飞效应同样不能忽视。
在一个学外语的网站上,一个美国人问法国人为什么他们这么喜欢柔道?
这个法国人的回答是:基本上法国拿了什么奥运奖牌,这项运动就会风靡。但他还提到,至少在1996年明星选手大卫-杜耶特夺金的20、3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虽然上世纪60-70年代柔道运动就在法国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但他们真正变成柔道强国还是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从那一年开始,法国的柔道奥运奖牌数量迎来了从个位数到双位数的阶梯式跃升(东京奥运会较虽没有到双位数,但也仅次于榜首的日本队)
并且参与人数也从1963年占全国人数0.06%的3万人,变成了今天占0.8%的53万人。
而从奖牌数量的上升轨迹不难看出,这是差不多一代人成长起来的周期。再追溯每个时期的时间节点你会发现,这是老一代运动员激励新一代运动员,一代冠军激励下一代冠军的循环。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法国柔道队拿下第一枚奥运奖牌(当时法国体育弱势,奥运会只有2金,和肯尼亚相当)。而在3年后,前法国柔道协会主席罗格成为第一位法国世锦赛冠军。不难想象,在37.6万名在册柔道运动员的庞大基数之下,其中有多少孩子在当时会为此欢呼雀跃,并且立志以奥运冠军成为毕生目标。或许1996年夺金的大卫-杜耶特就是其中之一。
而杜耶特很可能又激励了一批看着他夺金的孩子,比如当时7岁的特迪-里内。
年轻的杜耶特搂着年幼的里内
不难看出,柔道在法国风靡的逻辑链条并不复杂说穿了就是,法国人对于日本文化易于接受,所以群众基础打得早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明星选手的出现作为催化剂引爆了整个传播链,形成了宏大的规模效应,让柔道风靡法国。
但故事到这里还未结束。如果说“群众基础”是柔道在法国扎根成长的主线,那么“民族情绪”也许则是与其并行的暗线。
我们都知道二战迅速投降的法国变成了全世界的笑柄,后来打不过越南,阿尔及利亚闹独立也管不住。虽然和平年代的“光辉30年”总算令法国人有了遮羞布,但30年后由盛转衰带来又重新给所有法国人提出了深刻的议题——当欧洲霸主的地位随着殖民时代的结束只能停留在史书中,当经济发展的停滞使得高福利无法维持,法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还能从哪里来?
这种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在和平年代只能通过奥运会的方式来宣泄。因此我们或许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法国人那么喜欢柔道?甚至能让柔道选手成为点燃奥运圣火的那个人?
大概,他们也只是喜欢赢而已......
至少在柔道赛场上,大家没有那么容易辱法了......
休要诈死,起来与洒家再战300回合
*******
想与队长的作者团队谈笑风生吗?
欢迎加入读者交流群!
请添加微信:hcctgd163

后体工队长
你们的队长回来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