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彭福东||蚤满华袍:“张爱玲热”的回顾与透视之②张爱玲热(随笔)

文摘   2024-12-29 07:00   广东  

张爱玲是一个有文学创作使命感的人,也是一个有着极强自我认知能力的人。她在18岁在港大读书时,为参加《西风》杂志征文而写的《我的天才梦》,可以看作是张爱玲的短篇自传。她在这篇文章里写到,自己是一个天才少女,什么也不会,唯一擅长的,就是写作。确实如此,似乎无论世界怎么变,写作永远是张爱玲个人世界的中心。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她的名气、地位、影响力,也都是由写作带来的。甚至她的感情生活,也是跟写作联系在一起的。张爱玲诞生以来的100华人世界里曾经有过几次“张爱玲热”。

第一次,奇葩初绽1942年至19945年,上海)。自香港回到上海的张爱玲,为了解决生活上的经济来源,张爱玲决定发挥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为报刊杂志写稿赚取稿费。张爱玲一开始选择英文写作,因为英文杂志的稿酬要高一些。先是向外国驻沪机构主办的《泰晤士报》、《二十世纪》等英文报刊投稿,多为影评、剧评、风俗人情一类的文章,大受读者欢迎和好评。接着,张爱玲转而以中文写作、小说创作为重点,写了一些以香港为背景的小说,这就是《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等,陆续发表在周瘦鹃等人主编的杂志上。文学才女张爱玲从天而降,顿时在上海文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张爱玲唯美苍凉的笔触,一下子便打动了读者的心扉。随后,柯灵主编的《万象》杂志发表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多部小说、十多篇文章,一鸣惊人,不久张爱玲小说集《传奇》出版,四天里便销售一空,轰动了上海文学界。张爱玲也因《传奇》的出版,从她居住的小公寓走进了喧嚣的社会,展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

第二次,传奇再现1947年至1951年,上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至1947年4月,张爱玲因为与胡兰成的关系,饱受社会舆论指责,文学创作也进入了孤寂期,她几乎没有写过新作品。后来在柯灵等人的帮助下,张爱玲逐渐走出苦闷和彷徨,重新开始文学创作和电影剧本编写。张爱玲的文学才华,加上桑弧的导演功力,《不了情》上映后便引起轰动。1949年5月上海解放,左翼文学及进步作家作品开始大行其道。虽然张爱玲政治敏锐性很差,对政治也不感兴趣,但她同样十分清楚,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尽管张爱玲并不熟悉社会底层人士的生活,也不擅长这种类型小说的创作,但张爱玲还是开始了适应新社会、反映新生活的文学探索和小说创作。《十八春》和《小艾》是这段时期创作的两部小说。为了免受质疑和指责,张爱玲在发表《十八春》时使用了“梁京”的笔名。这部小说在报刊连载了一年,不仅引起了读者的热议,还受到了很多名作家的关注。《十八春》作为张爱玲的转型作品,在整个上海引起了极好的社会反响。

第三次,港台倾城(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香港、台湾)。上海与香港,是张爱玲年轻时生活、求学的两座城市,也是张爱玲创作的“双城记”。张爱玲的首部小说作品《沉香屑》就是以香港为背景的故事。1954年,香港天风出版社以《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为名重印她的小说集《传奇》,使张爱玲为香港读者熟知;1957年至1964年,张爱玲为香港国际电影懋业公司写了最少九部电影剧本;1966年,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第一本张爱玲小说《怨女》,随后张爱玲的大量作品在台湾陆续出版,加上海外学者、张爱玲研究者的大力推介,在台湾岛内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至今张爱玲在台湾文坛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第四次,内陆风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大陆)。从80年代中期起,沦陷区文学逐渐受到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视。1984年,作家柯灵在《读书》第4期发表《遥寄张爱玲》一文,1985年第3期《收获》重刊张爱玲《倾城之恋》,这是文革后张爱玲作品首次在大陆面世。进入90年代,随着消费主义热潮的兴起,加上商业话语对文学越来越多的渗透,张爱玲仿佛成了都市文化消费符号,其作品在大陆的出版更为普遍,根据她的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也很多,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目前在中国大陆,张爱玲作品和张爱玲研究还是有着较高的热度。

END
作者简介彭福东,化州市人,现居广州,广州市黄埔区作家协会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喜欢读书,爱好写作,曾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硕士论文被收入中国知网。有作品获各类奖项。自印论文集《升斗小思》、随笔集《龙头山下》《亲近渊明》。


橘州文学
发掘和培养化州文学新秀,展示橘州人文风采。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