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过最热闹的一顿饭是在哪里?大概很多人都会想起记忆里的农村流水席。碰到结婚、升学、孩子满月等各种人生大事,人们都会张罗一场热闹的“大席”。
毛帅可是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韩城镇的一名村厨,从2011年就开始做“下乡包桌”。在豫西农村,有句话说“腊月里都是好儿”,这个“好儿”指的就是好事儿、喜事儿。
在农村,农历每逢三、六、九都是“好儿”。腊月十三,毛帅可接了一个大单子,村里有人家办喜事儿,他要做45桌的流水席,分两轮才能做完。第一轮客人吃完后,马上收拾桌子,开始第二轮上菜,每桌8个凉菜、10个热菜、2个汤。
做“大席”得从凌晨5点多开始忙活,先把肉、菜、调料、厨具装车,早上7点到新郎家后,再在现场搭建“厨房”。大厨经验丰富,帮工的阿姨们分工明确,新郎接亲的车队还没出发,“大席”这边就已经开工了。
依照当地的说法,参加喜事儿叫“跑好儿”“赶好儿”。按农村的习俗,街坊邻居们谁家有“好儿”了,大家都要来帮忙,要么布置婚房,要么张罗道具,要么做餐食。
婚礼前一天,新郎家里聚集了一群阿姨、奶奶,大伙儿边聊天边包饺子,每个人都笑盈盈的。
一位年过七旬的奶奶说,过去人穷,都怕过年,债主要来催债,家里处处要用钱,“牛怕八月(农忙),人怕腊月”。如今日子好了,她也变得喜欢过腊月了,因为热闹,更因为能团圆。最近她天天数着日子,“每天想着俺儿子啥时候回来呢,孙子们啥时候放假呢”。
奶奶年纪大了走路不利索,但平时年轻人都不在家,一天三顿饭她都要自己做,“任凭跪了爬了还得烧碗汤喝喝”。临近春节,孩子们都回来了,她终于可以歇歇了。而且村里三天两头就能吃席,她说“特别喜欢过年,咱不(用)做饭了,所以说高兴”。
不只是同村人,隔壁县城农村的老人们听说这边有喜事儿了,也开着车、骑着三轮车来凑热闹。婚礼仪式前一天的中午11点,新郎家门口突然来了一支“锣鼓队”,一直敲到下午4点。
村里学打鼓的都是留守老人,一能锻炼身体,二能消磨时间,大伙儿还自创了像摩斯密码一样的“歌词本”。
“(我们)连主家(新郎家)都不认识,有人介绍说,那家过事儿(办喜事儿)了,孩子结婚了,去给人家助兴呢,我们就来了。”“锣鼓队”的一位爷爷说。
鼓队的演奏结束了,主家管大家一顿饭就行。一位鼓队的阿姨笑着说,“俺们都是来玩儿呢,来凑热闹嘛”。
如今,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只有碰到喜事儿,村里才会热闹起来。冬天气温低,有时一条街上都见不到一个人,只有碰到喜事儿了,村里人才会聚到一起,所以大家都喜欢“赶好儿”。
新郎李浩浩选择在腊月办婚礼,也是因为这时候村里人多、热闹。他和爱人在许昌工作,他们坚持回老家办婚礼,因为这里“有人情味”。为了方便李浩浩一家摆宴待客,隔壁两家邻居虽然在外地赶不回来,不过都把自家钥匙交给了他。
毛帅可做了十多年“喜宴包桌”,他觉得农村“大席”的卫生环境、人员配备虽然比不上酒店,但是气氛好、有年味。
也许,年味的浓度和温度,来自于我们的参与感。它可以是一曲鼓乐、一桌宴席、一场婚礼,也可以是那个等你回家过年的人。
责编:王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