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 | 树立文化自信 培养创意人才|2024(创意100)精彩回顾

学术   2024-11-06 08:00   北京  
由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策划主办,陈江和基金会支持,2024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创意100)培训计划(第五期)近日在云南丽江完美收官。本项目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以“青年激活创意,创意塑造青年;文化创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为总主题,积极响应与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等指导思想,为大湾区汇聚创意设计人才资源,培养创新力量搭建交流学习与提升进步的平台。


2024(创意100)学员见面会

2024(创意100)学员在认真听课

导师林振中、陈平、任文东、王其钧、贾伟合影

(从左到右)


自2020年发起以来,(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已顺利举办五届,共集结40余名来自创意设计,文化产业的业界知名院校教授、学者以及顶尖设计师,为100余名来自粤港澳与内地优秀青年设计师、创意工作者授课。成功搭建了一个文化交流学习与提升进步的平台,在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传承的同时,积极促进大湾区创意产业的发展。
2024(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以“AI时代:当传统遇到未来”为主题,以一线专家前沿学术讲座、互动交流、项目共创与参观访学等形式开展,培训内容安排丰富而精彩,旨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培养。


陈平院长向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非洲优先及对外联络部门亚洲和太平洋关系部前任主任安德烈·切韦廖夫汇报工作


本培训计划的创始人、总策划、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陈平院长认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至关重要。传承是对于过去的承诺与尊重,而创新则是传承的发展与未来,只有与时俱进,传统的文化才能更加具有走向未来的能力。早在2017年,陈平院长就提出文化遗产资源应该通过创意产业转化为资本,使其活在当下,成为时代的消费品、商品与艺术品,产生新的价值。(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旨在通过不同领域、学科的导师授课,让学员们更好的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文化遗产,希望未来学员能把中华文化融入到创意设计中,设计出富有时尚气息的中国产品,让产品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载体,不仅可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非遗走出困境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北京陈江和基金会秘书长伍伟与陈平院长


(创意100)培训为期7天,参与培训的23位学员分别来自香港、澳门、广州、北京、汝州等地方,有美术学和设计学在读博士生、设计院校教师、创意设计行业优秀从业者、非遗技艺传承人等。通过不同行业的交流、碰撞、跨学科研究,进一步激发了创意思想,是一场汇聚智慧火花、文化交流的盛宴。


学员汇聚在美丽的丽江

为了让学员更好地了解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遗产,今年培训选在全国同时拥有“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东巴文献古籍”三项世界遗产的地级市城市云南丽江举办。老师带领学员们寻访了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学员们参观了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馆:一个通过深度诠释东巴文化、挖掘东巴古籍内涵,为传承和弘扬纳西族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的文化空间。


探访东巴古籍文献馆


随后老师和学员们拜访了丽江木雕协会,与东巴木雕传承人亲切交流,探究纳西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学员们还亲自体验了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东巴造纸技艺,其独特的原料、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应用备受瞩目,誉为人类手工造纸的“活化石”。

参观东巴造纸


参观访学为学员们提供了宝贵的灵感,不仅了解到纳西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也感受到古城丽江的魅力,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埋下种子。(创意100)旨在让学员思索如何将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可以创作出具有时代感、易于传播的文化产品,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本次培训邀请到了来自国内创意设计、文化产业业界知名的九位教授学者,在丽江市洛可可美学培训中心为2024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共开设价值极高的学术讲座。分别从文化遗产、美学经济、AI与创意设计的结合等精彩的话题进行阐述。


第一讲:刘悦笛《“新中式美学”的返本开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海内外多所高校博士生导师兼客座教授,刘悦笛老师在讲座中提出“新中式”生活方式是实用目的和美的追求的集合,这种生活方式也催生了当代新中式的“生活美学”,其次,“新中式”的血脉觉醒是中华文明文化自觉的表现,作为新中式主要载体的“新青年”们,应该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发挥创意来促成“文化自信”,最终达成“文化自立”。


刘悦笛老师与东巴木雕传承人


刘老师提醒青年学员们,新中式的表现应该力求以传统文化的外在的“形”来复兴内在的“神”,从而建构更为具有当代价值的“新中式”文化和生活美学。与此同时,还应从文化鼓励、产业规范、政策跟进三个角度来关注“新中式”产业的未来发展,从而建构更为系统的生活美学,推动生活美学的践行。最后,刘老师通过“生活美学”的乡村实践、晶麒麟奖、中国城市的“美学规划”等实践案例提出我们应该在中国“生活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让人人都成为“生活艺术家”的目标。



第二讲:陈平《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
(创意100)项目创始人、总策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席主持、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教授的授课题目为《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为学员讲述了世界遗产的由来、世界遗产的概况以及世界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第二部分例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经典案例及其对于国家软实力、国家形象、旅游经济等领域的积极作用;第三部分讲述了文化遗产海外传播的途径及其重要性,对东西方文化遗产不同角度的解读方式、东西方文化艺术不同的表达形式、东西方哲学的不同思考方式等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比较。


陈平院长与学员们

最后陈平教授提出文化遗产是文明互鉴的最佳载体,并提出“用好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青年创意设计人才需要以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创意源泉,设计出为世界发展带来杰出贡献的现代科技产品与高端文化用品,更要服务于国家发展大战略。学员们深感视野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与开阔,同时感受到了中国文化遗产的魅力。



第三讲:王中《重新定义公共艺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设计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创院院长、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中教授,从五个方面对公共艺术的概念、公共艺术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探索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等内容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述。王老师指出现如今我们正处于千年变局之中,创新战略竞争在当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从事创意设计工作的我们应具备探索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同时,我们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所创造的未来世界,丰富自己的能力,将自己转变成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未来设计师。


王中老师与导师和学员

随后,王老师从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些文化缺失的乱像中,提出文化在城市建设和民族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王老师提倡:放眼世界,从全球角度找寻在城市发展中文化建设的优秀实践案例来论证“文化是最大的不动产”。并阐述了城市公共艺术从百分比艺术到艺术都市的发展历程,而由公共艺术所塑造的艺术都市也将成为城市蜕变的催化剂和文化场景的激发器。基于此,王老师认为应该重新定义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将其作为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用艺术塑造城市,创造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场景,促进空间价值增进。最后,王老师便提出AUD(Art oriented Urban Design)艺术导向城市设计理念,构建以公共艺术为纽带的明日城市。



第四讲:王其钧《传统造物智慧》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园林博物馆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东方壁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艺术信息网总顾问、北京大学高级海外访问学者王其钧教授指出,中国古代的设计哲学与智慧,不仅指导了过去的造物活动,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石,还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随后从陶和瓷、古建筑、民居和园林四个方面的设计成果中系统阐述了我国传统设计智慧与设计方法。陶器是我国最早的造物成果之一,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我国古人在造物方面的能工巧思,几千年来是我国造物智慧的重要物质载体,享誉海内外。传统古建筑则是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物质化体现,其中所暗藏的精巧构思、严谨结构和精美雕饰,无不体现着我国古人在设计思想和审美旨趣方面的至高追求。


王其钧老师课堂气氛活跃


丰富多样的中国民居则是我国广阔地理环境和多元气候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物质成果,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中国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追求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是我国传统设计智慧集大成的物质设计成果。最后,王老师提炼出四点我国传统设计思想中的核心原则,一是重己役物,致用利人,二是审曲面势,巧法自然;三是天地材工,各随其宜;四是技以载道,文质彬彬。这些核心原则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至今仍对当代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第五讲:李见深《后传统语境下的时尚与创新》
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三宝国际陶艺村的创建者,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家村主持人,策划众多具有影响力的展览,电影及艺术事件的李见深老师在授课中从“无痕、人文、温度”三个关键词,向学员们展示了他在日常生活和实践创作中所生成的基于生活方式的艺术与设计创作思考。“无痕”作为第一个关键词,是李老师在艺术创作中优先注重的。他认为艺术创作与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一件优秀的艺术创作或设计作品必然是与周遭生活密切联系,使人们感觉这件作品本该就在生活中,本该就应如此设计。这样的设计作品出现不会“打扰”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又“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李见深老师专程去丽江象山农贸市场购买当地农产品和手工艺产品作为讲课道具。


艺术是没有边界的,艺术创作应是相互融合的结果,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将其交叉融合,使艺术迸发出更为鲜亮的色彩。而“人文”则是李老师贯彻在艺术创作中的基础思考,不论是在当地菜市场购买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中感受本土风情和文化,还是在景德镇塑造的三宝国际陶艺村表现出的贯通古今、联系中外的美学追求和生活方式,无处不体现着人文的特征。“温度”则是李老师在进行创作陶瓷的时所产生的思考,优秀的艺术作品是手作的,手的温度被柴窑凝固在了陶器之中,温度也因此被传递到了更多的人手中。最后,李老师鼓励学员们要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感知日常,消除钝感力,激活自身发现美和感知美的能力,从而在当今快节奏和强商业化时代下激发更为蓬勃的艺术创造力。



第六讲:任文东《面向AI时代的设计人才培养范式与途径》
大连工业大学前任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专家,任文东教授从教育和学科的角度向学员们讲述,在未来设计创新中学科跨界融合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他强调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注重艺术与科技的相互成就,力求将传统意义上仅拥有设计方法的“设计人力”培养成具有设计思维的“设计人才”。随后,任教授指出,未来的设计革命直面而来的时候,作为创意设计从业者的我们率先要做的就是坚定文化自信,从传统中寻求创新基因,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并且积极拥抱新技术和新材料为我们打开的全新视野,使我们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效率获得了进一步跃迁。


任文东老师与导师学员们


在我们的社会迅速进入到AI+时代的当下,任老师强调我们需重塑设计教育框架,培养具有更高综合素质的创新设计人才,作为创新设计从业者的学员们也要牢牢谨记要将自己积累的知识进行深化形成学识,并将知识和学识在广泛的设计实践中形成能力和眼界,形成自己的见识,这是未来AI无法复制的核心软实力。最后,任老师将2022年起至今的每一代AI软件直面的展示给学员们,让学员们在时间线中感受飞速迭代的AI技术所带来的紧迫感,敦促大家积极拥抱技术,展开更具创意的设计实践与探索。


第七讲:贾伟《品类创新之商业美学》
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中国首位独揽红点、iF、IDEA、G-Mark、红星奖等全球五项国际设计大奖金奖的设计师,被媒体誉为兼具商业头脑与才华的企业家贾伟老师,通过事件串联的方式将自己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从“款式创新”到“品类创新”的设计实践探索历程和品牌塑造过程进行了详细讲述。在贾老师看来品类创新是满足用户的新需求,重塑用户心智分类的过程。通过具有美学价值的产品击穿品类情绪价值,从而使产品获得更多用户的认可。而产品仅做到这一步还不够,还应通过其所构建起的商业美学洞察用户精神不满,并激发用户们正面情绪价值,使其获得更为满意的体验。随后,贾老师向学员们解读了新品类的商业美学。提醒学员们在产品的美学表达中应在移情的基础上升华至共情的层次,从而塑造出完整的商业美学。贾老师还从数字智能、感知力、艺术IP三个方面讲述了他在诸多设计实践中驱动商业美学的探索,以及他所建构起的商业美学殿堂。最后,他向学员们强调,每个品牌都应建构自己的商业美学。


热情洋溢的贾伟老师与学员们


第八讲:曾辉《生活即道 创意设计的社会创新价值》
设计学者,北京国际设计周副主任、策划总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主题展总策展人,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曾辉老师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向学员们讲述,创意设计在社会之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他认为设计是解决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而人和人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因此设计解决的就是社会之中的问题。青年创意设计从业者们应该充分运用设计思维将社会变得更有善意、更美好。而社会创新设计首先体现的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也是“大设计”思维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解决民生的需求,最终改变不佳现状,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生活美学,这是创新设计的公益价值所在。例如:在社区营造的中,可以通过社会创新设计来改善城市环境和构建城市空间秩序,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和服务。


曾辉老师课堂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结合当地的经济情况建造低成本住宅,也是社会创新设计的一种表现方式。在饮水问题严重地区,“可以喝水的书”的设计让该地区的人们可以喝到干净的水。与此同时,社会创新设计还应以“好设计、好生活”为价值导向,为日益复杂的城市发展、产业融合、商业价值与民生品质等问题提供共赢的解决方案,积极找寻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联系,创造一切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和公共服务。



第九讲:林振中《让传统文化成为新美学经济》
清华生活大讲堂创始人、清华大学环艺系客座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特聘专家与课程教授、美国室内设计协会注册专业设计师ASI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首届专家委员林振中老师,从茶、瓷器、珠宝三个中国传统优秀的手工艺当今的发展现状入手,提出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没有世界级品牌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林老师认为这是国内的人文环境与国外的相差很大,导致了意识形态的差异,进而导致曾是世界美学巅峰的中国风落下神坛。


林振中老师与导师和学员合影


林老师倡导青年设计师要从历史中创新,将美学与生活相结合,启发创新,推动中式美学的重塑。但在激发创意的同时,还应注意要创益。也就是基于美学优势,塑造美学经济。要凭借韵味醇厚的传统文化故事脉络,编织新美学经济的锦绣蓝图,引领消费新潮流,铸就商业新辉煌。随后,林老师认为可以从体验经济入手,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建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融合了“生活美学”的体验,进入到了“美学经济”之中,从而连接与取悦消费者,带来感动,因此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美学价值传递。最后,林老师提到,美学经济重在生活美感和创意,借助新兴技术或凭借新的理念向消费者提供深度的体验与高品质的美感,侧重于激发消费者内心情怀与感触,以消费者的愉悦与心理满足为目的来获取收益,最终实现美学价值。


(创意100)为期七天,培训模式以每5-6个学员跨界组队完成实践学习、主题研究和结业评比。在最后一天的结业仪式上,以组为单位来展示项目共创成果汇报给评审导师。


学员们通宵奋战,积极准备结业创意方案


陈平院长为学员指导作业


小组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共创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过程,它要求团队成员之间密切协作,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项目的成功。不同的专业背景、地域差异的价值观,甚至还有汉语、粤语、英文的语言障碍,组员们在冲突中碰撞,在协作中同行,不断激发灵感的火花,经过数天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在星空下经历了通宵达旦的奋战以及和导师的不断沟通完善中,在短短的时间内共同成长进步中,高效地完成项目共创,提出五个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的产品实践案例,兼具创意和实用性的结合。


(创意100)结业仪式导师评审团

学员分组展示作品-向右滑动观看更多


(创意100)结业,定制款蛋糕


2024(创意100)结业仪式完美收官


本次培训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人才(创意100)人才培训计划收官之年,为“5年培养100位种子人才”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带动和引领湾区的创意产业和相关产业及事业的创新发展,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文化交流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张书鹏

文章来源:民艺传承

上述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对该文字或图片权属若有争议,请联系我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成立于1965年,是隶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社会团体。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以工艺美术学科研究、行业发展为主线,为国内外工艺美术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国家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为会员提供业务咨询、培训和继续教育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