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参加了“我与《读者》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并荣获二等奖。
过去,我带着《读者》走天涯,现在,我希望带着更多的儿童教育工作者们走进安徒生童话世界里,去感受那里美好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在用上智能手机之前,我有一个习惯:出门旅行的时候,总是要带上一本或几本《读者》,看完之后,悄悄地放在火车上、宾馆里、公园座椅上......
《读者》随我走遍了神州大地,飘过了大西洋,还去了遥远的非洲大地......
2000年暑假,我从丹麦回兰州的时候,参观了《读者》杂志社,见到了胡亚权和彭长城两位老师。我给他们真诚地说到:您们在《读者》上精选出来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不断地给我一些启发。1998年,在继续做生意还是勇敢地走向一个未知世界的两难选择中,我想起了《读者》刊登的一篇峨眉山农民抓猴子的故事:农民在铁笼子里放入一根香蕉,猴子手伸进笼子抓住了香蕉,可抓着香蕉的手就出不来了。猴子不愿意放弃香蕉,也就因此失去了自由。
这个故事惊醒了我,我放弃了眼前的利益,带着满眼的好奇走进了安徒生的故乡,从此,也拥有了自己童话般的人生故事......
《读者》也成了我交朋友的“介绍信”。
2003年,我在位于泰国曼谷的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工作时,一天,我和李东林先生从街头走过。一个地摊上摆放着几十本过期的《读者》,我停下了脚步,看到了有我“小作文”的那一期。
我惊喜地买下了这本杂志并送给李东林作为礼品。
李东林不解地问我:“小董,你送我这本过期杂志有什么特别含义?”
我笑着说:“您翻翻看就知道了!”
李东林在《读者来信》栏目里看到了我的短文,故事大意是:
上世纪九十年末代的某一天,我乘坐的火车快到定西站了。
“哎,我要下车了,把《读者》还给我吧?”
座位对面那位小伙子的眼神中却露出了一点儿不舍的目光。
我意识到《读者》中的某个故事感动了他,可他还没有读完。
我母亲常念叨的一句话飘进了我的心里,并立马起了作用。
嗯,如果把《读者》送给这位小伙子,那它的社会价值岂不就加倍了?
于是,我就把那本薄薄的《读者》送给了他。
岁月的河流没有淹没上世纪末定西小伙子那喜悦的眼神,它居然在本世纪初曼谷街头又浮现了出来。
在南亚的热土上,这篇“小作文”无意中成了我的“好人证书”,厚重无比。
人生路上,我一直实践着母亲的教导–小善行天下!这成了我家的传家宝。
善良是一种最容易学会的世界语,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说过一句话:“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要传播爱。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做好身边的小事。”
在茫茫人海里,《读者》就像指南针一般,引导我们走向真善美的彼岸。
我给指南针上NSEW四个字母做了这样的解读:
N:Noble 做一个善良的人
S:Smile 做一个乐观的人
E: Educated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W:Way 像唐僧一样,不畏艰险,勇敢地踏上西天取经路
带着这样的指南针行走天涯,漫漫人生路就好走了。
《读者》编辑陈倩现场朗读“带着《读者》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