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六安|皋陶与六

政务   2024-11-03 17:51   安徽  

何以六安

皋陶与六


皋陶是谁

《路史》记载,大业娶黄帝父亲所属的少典氏族之女女华为妻,生子名叫繇,字庭坚,即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皋陶(gāo yáo)。因舜帝极为欣赏皋陶的成绩,便把他封于皋,所以繇又叫皋繇。上古陶字读音与繇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实际上都是一音之转,而通常写法则作皋陶。《帝王世纪》上说皋陶生于曲阜少吴之墟。曲阜,偃地,舜帝因而赐皋陶为偃姓。相传皋陶为尧舜禹同时代的人,是上古传说时代东夷集团的一位氏族首领,活动于原始社会末期、夏王朝建立前夕。据《淮南子》记载:皋陶长脸似马,面色发青,声音沙哑,生于帝尧之时,卒于帝禹驾崩之前,活到106岁。晋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是这样记述的:“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赐以姓曰偃。”另有一说,皋陶为山西洪洞县士师村人。



皋陶文化思想的内涵是什么




皋陶的主要事迹和思想见于《尚书》《史记》《淮南子》《左传》《后汉书》《提牢备考》等历史文献及《容成氏》竹简等出土文物记录。皋陶文化思想、法治思想是后世儒家和法家思想产生的重要精神渊薮之一。主要反映在以下五个方面:

尊礼重教

皋陶“尚五礼”“弼五教”“亲九族”,主张礼教和伦理道德教育,对后世儒学发展影响深远。

制法明刑

皋陶“明五刑”,制定《狱典》,采用独角兽獬豸治狱,坚持司法公平公正,使刑罚系统化制度化,架构了中国最早的司法制度体系,对后世的法制建设影响深远,被尊为“中国司法始祖”。

德法兼治

皋陶“明五刑”“弼五教”“倡九德”“尚五礼”,主张德教礼刑并用,以期达到社会的和谐与治理,是德法兼治思想的重要历史渊源,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后世德法兼治的治国方略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与今天“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思想一脉相承,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

以民为本

皋陶认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即要重民、爱民、惠民,关注民生,听取民意,方能真正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权术只能治标,道德教化方能治本。这是今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重要渊薮之一。

天人合一

皋陶认为“天秩有礼”“天命有德”“天讨有罪”等,告诫人们要遵循天道、自然之理。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启蒙,也是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要遵守自然规律。




皋陶主要事迹和贡献有哪些



皋陶,作为我国文明进步和国家产生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在理政、制刑、教育、融合夷夏形成中华民族等诸多方面贡献卓越。皋陶的法治观、道德观、为政观、安民观,成为儒家思想、法治思想之源头。

■皋陶是“上古四圣”之一。皋陶,作为是东夷部落首领,是夷夏邦族联盟中谋事议政的核心人物,长期担任掌管刑法的“士师”(即大理)一职,主管征伐与刑罚(上古兵刑合一),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中扮演了革新者的角色,是股肱之臣,在促进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和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辅助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的得力助手,功绩卓著。


■皋陶文化思想是儒家思想形成的渊薮之一。皋陶“明五刑”“弼五教”“倡九德”“尚五礼”“亲九族”,主张礼教、宗族和伦理道德教育,坚持法治和德政并用,对后世儒学发展影响深远,是中国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精神渊薮之一。


■皋陶在促进民族融合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江淮流域是东夷集团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部族交流、融合的主要舞台。皋陶作为东夷族的首领,在东夷族向南向西的民族迁徙和融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在群舒方国的建立和发展中,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发展,也是民族融合和发展的重要见证。


■皋陶提出法治思想,推行司法实践,被尊为“中国司法始祖”。皋陶作为舜帝执政时期的士师(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明五刑”,制定《狱典》,画地为牢,传说采用独角兽獬豸断案决狱等。这些法治和德治思想与今天的“依法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皋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动与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故被尊为“中国司法始祖”。




皋陶与“六”的渊源



“六”因皋陶而受封方国。皋陶作为“上古四圣”之一,思想先进,辅助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功绩卓著,是股肱之臣,在促进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和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禹继位后按禅让制举荐皋陶为他的继承人,“且授政”(即叫他处理政务),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继位。后禹封其后裔于英、六,建立方国“六国”。《帝王世纪》载:“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皋陶封地英、六,位于今六安、英山、金寨、霍山一带。《钦定四科全书》载:“繇(即皋陶),封之于皋,卒崩于皋。”故六安古称皋城。皋陶后裔聚集于封地和舒城、潜山、庐江、巢县、霍邱、怀远、灵璧、泗县、凤台、亳县,广布于全国各地。


“六”因皋陶而绵延发展。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皖西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在夏朝前夕,皋陶开始率领东夷部族在皖西经营。在皋陶去世以后,大禹封皋陶后裔于“六”,“六”地作为封国以后,进入新的早期文明发展阶段。夏商时,六是淮河以南一个重要方国。西周至春秋时,经过持续发展,皖西地区方国林立,皋陶后裔及东夷族群,陆续建立了英、六、蓼、潜以及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众多偃姓群舒方国。至秦汉,六地得到较快发展,郡县众多。特别是公元前121年西汉六安国的封立,使六地得到发展。皋陶也被尊为六安国、蓼国和偃国始祖。





有关“六”的记载

“六”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殷墟甲骨中有“六”向商王朝进贡龟(或龟甲)以及向殷王进献女子以管理和祭祀卜骨的刻辞。商代时“六”是商王朝在江淮之间重要方国之一。

《帝王世纪》:“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

《钦定四科全书》:“繇(即皋陶),封之于皋,卒崩于皋。”故六安古称皋城。



皋陶与獬豸



獬豸,传说是皋陶用来决狱的神兽,在文献中的形象有较大差异,有羊形、牛形、鹿形等,汉代后獬豸的形象不断演变,明清时期獬豸的形象与麒麟、辟邪等神兽合体。据说它很有灵性,有分辨曲直、确认罪犯的本领。皋陶判决有疑时,便将这种神异的动物放出来,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会顶触,无罪则否。《异物志》中关于獬豸的描述就是:“见人斗,即以角触不直者,闻人争,即以口咬不正者。”据说这种办法还很有效。


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皋陶与獬豸的结合和神化,成为法律与公平正义的象征。其中,“法”古体字写作“灋”,“灋”中“廌”即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点击查看大图




皋陶后裔姓氏的发展



皋陶被尊为六安国、蓼国和偃国始祖,其后裔得到逐步壮大和发展。目前,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考证,皋陶及后裔姓氏已衍生发展到三十六姓,包括皋、李、徐、赵、伯、益、嬴、秦、江、黄、马、舒、费、廉、阮、骆、裴、甄、谷、利、英、莒、梁、廖、萧、蓝、华、仰、逯、宁、池、谭、饶、葛、缪、钟(离)等。如李姓,据说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商朝末年,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加上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很多皋陶后裔都以自己的姓氏始祖为皋陶而感到荣幸。唐玄宗李隆基就以李姓始祖是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皋陶为“大唐德明皇帝”。




与皋陶有关的历史遗迹



《水经注·沘水》:淠水又西北迳马亭城西,又西北迳六安县故城西,且故皋陶国也。夏禹封其少子,奉其祀,今县都陂中有大冢,民传曰公琴者,即皋陶冢也,楚人谓冢为公琴矣。


皋陶墓

皋陶祠

《括地志》:故六城在寿寿州安丰县南百三十二里。本六国,偃姓,皋陶之后所封也。


西古城遗址

东城都遗址





来源:文博六安

六安文旅
绿水青山,红色六安(Lù ān),醉美皋城欢迎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