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来源:可视化地球
可视化星球No.003
× 守护中国最后的荒野 ×
2020年的元旦,人们无不带着期待的心情庆祝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到来。然而,一场战“疫”正在四处蔓延,最终在春节前夕全面爆发。
人们被疫灾打得措手不及。往常热闹非凡的春节,也变得冷冷清清。
大自然把自己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似乎在告诉人类:“别骚了,收手吧!”
几千年来,在中国的大地上,人类从星星点点的村落里走出,走向江河湖海、走向大漠高山;欧亚大陆的东方被万家灯火点亮,万里之外的山河被道路桥梁联通。
中国人类足迹地图 | 制图@王朝阳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三角、关中地区、成渝及沿海地区是中国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由此向外,从东南丘陵到黄土高原,从东北森林到西北绿洲,到处都是人的足迹。
只有那些万山阻隔或者极端寒旱的地方才成为人类足迹的禁区。比如藏北高原、塔里木盆地、藏东南及滇西南的原始森林等等。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从华北到华南、从华东到西南的山林之中,如今仅在川西山地和秦岭一带有自然栖息地。
虎作为“百兽之王”,曾经称霸中国的大江南北。从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到西北大漠边缘,从东北的林海雪原到南方的热带丛林,都是其一展“虎威”的地方。
中国古代常常以虎来象征威猛、强大,也对打虎英雄十分崇拜。由于人虎矛盾突出,到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地方还有大规模的“打虎队”。然而虎在中国已经所剩无几。东北虎蜷缩在破碎的森林里苟延残喘,华南虎更多地只剩下传说,藏东南的孟加拉虎、滇西南的印支虎也难得一见了。大象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在古代,中原地区曾经有大量大象活动的记录。秦时期,大象活动的北界已退至秦岭淮河以南,之后其分布北界一直南移。到晚清时,大象就只在滇西南的西双版纳等地出没了。由于大象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近年来不时有大象侵入村庄、农田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报道,表明其生存状态依然不容乐观。仰鼻猴,即金丝猴,包括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等,十分珍贵。但历史上分布也比较广泛,在秦岭及其以南有大量活动记录。长臂猿是人类的近亲,依靠长长的臂膀在林中穿梭、飞跃。但伴随着人类的扩张,长臂猿只得收缩自己的领地,尽力远离人类的干扰。如前几年刚刚命名的天行长臂猿,数量可能不足200只,残存于高黎贡山等地的丛林中。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物种。早在中生代,扬子鳄就已在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逃过了白垩纪晚期的全球物种大灭绝,但在人类的步步紧逼下濒临消失。近几十年来,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扬子鳄种群数量明显回升,暂时避免了灭绝的命运。日常生活中马和驴都是很常见的动物。历史上野马、野驴曾自由驰骋于东北、西北及青藏高原的草原上。但如今,野生的马和驴已经十分难得一见了。著名的普氏野马在中国的野外消失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被重新引入中国,经过科研人员的多年努力,暂时避免了灭绝危险。
大骆驼作为“沙漠之舟”,耐旱能力十分强,其野生种曾广泛出没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古等地的荒漠中。至1800年前后,野骆驼只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东部及其附近地区有分布了。而如今,在人类的干扰下, 其栖息地进一步收缩,岌岌可危。曾经,犀牛是中国南方常见的动物,甚至北方地区也有记录,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有其形象。现存的则是2010年云南引进的非洲犀牛,意在重建犀牛野生种群。
03
最后的荒野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野生动物退却史。虽然一些动物的变迁明显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但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它们在碎片化的栖息地里艰难求生,它们委身于狭小且充满干扰的空间,它们为了种群的延续冒险前行……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几十年来中国相继建立了2700多个自然保护区,划定了中国最后的荒野。然而,部分人仍然没有停住自己的脚步,没有收住自己欲望的双手。偷猎、买卖野生动物时有发生,栖息地的破坏还在继续。
人类与其他物种是平等的,我们有我们的喧嚣,它们有它们的欢乐;切不可为了我们的欲望,肆意剥夺它们的权利。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 END -
撰稿 | 王朝阳
制图 | 王朝阳
主要参考文献:
[1]文榕生.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国家林业局.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M].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3]文榕生.中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续)[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 🐪 🐅 🐊 🐋 🦂 🐢 🦁 🐼 邀您一起守护↓
“华夏气候”除了原创,其他都是转载其他公号/媒体的,来源在开头都明显标示,“阅读原文”附有原文链接!
CCTC®
关注更多气候(狭义/泛义)资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 华夏气候
广告/投稿/业务etc
请联系电话:16620430193
微信/邮箱:995201502@qq.com想深入了解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
关注更多碳(CO2)资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 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