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狠的温水煮青蛙之二

文化   历史   2024-12-19 17:03   浙江  
⬆️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 ⬆️

汉高祖刘邦剧照


01


汉高祖八年,刘邦路过赵国邯郸。
赵王张敖看到老丈人风尘仆仆的样子,就送了一个姓赵的美女让他放松一下。
刘邦是什么出身,也根本不在乎谁说什么闲话,就笑纳了。
谁知道这个赵姑娘居然怀孕了!
当张敖知道那姑娘怀孕的消息时,其实心里是很怕的。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丈母娘吕雉可不是什么善茬子,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的吗?
但是那是龙种啊,只能把那姑娘养起来,等到时候生下来再说吧。
很可惜张敖没等到时候就出事了。
原来刘邦在邯郸就呆了那么几天,但是处处看张敖不顺眼,把这个女婿骂的像龟孙子一样。
张敖手下的一帮子小兄弟可看不过去了:老家伙,管你吃管你喝你还欺负人?弄死你。
以贯高为首的就商量着杀了刘邦给老大出气,当然这事儿也没办成,但是后来这件事儿还是传到了刘邦的耳朵里。
你想想刘邦那个脾气咋能容忍这种事?
于是张敖一家子都以谋反罪被押送长安,包括那个赵姑娘。
赵姑娘这时候已经生下了一个小男孩儿,于是赵姑娘就跟要抓她的人说:你去告诉皇上,我给他生了个儿子。
但是不知道是那人根本不相信赵姑娘说的话还是刘邦正在气头上不想见她,反正是赵姑娘的愿望没实现。
赵姑娘不愿等死啊,就派自己的弟弟去找当时正风头无两的审食其,看能不能通过皇后吕雉说个情。
吕雉能是那么好说话的人吗?根本就没管这件事。
唯一的希望也破灭了,赵姑娘又不愿意受罪,于是一怒之下自杀了。
这一来事情就闹大了——让你们去抓人,谁让你们闹出人命的。
于是赶紧就把事情报告给了刘邦。
刘邦这才知道自己一夜风流居然还留下来一个儿子,于是就把这个孩子抱到皇宫里交给吕雉来抚养。
这个孩子就是刘长。



02

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造反被刘邦剿灭,随之就把淮南王这个位置留给了刘长。
说起来自小坎坷的刘长也算是苦尽甘来,只不过这时候的刘长还不到三岁,所以就继续留在宫里。
没多久,刘邦死了。
跟着在那以后的日子里,刘长的那些哥哥们接连的死去——当然这时候的刘长根本不明白是因为什么。
只是吕雉也并没有风光很久就被扳倒了,这时候放眼天下,能够继承皇位的也就只剩下他和四哥刘恒了。
当然还有一个刘邦的私生子刘肥,不过这位先生应该没有这种非分之想吧。
很快比他大四岁的四哥成了皇帝,对于此时的刘长来说,皇帝什么的都不重要,只要自己的四哥对自己好就行了。

汉文帝画像

刘恒也确实对自己的这个弟弟好,非常好。

【及孝文初即位,自以为最亲。】

从这句话也能看出来,刘长对于四哥对自己的宠爱心里也十分清楚,我相信刘长也因为有这样一个异母哥哥而感到非常的自豪。
所以,刘长也就越来越放飞自我。

【骄蹇,数不奉法。】

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屡次给刘恒打小报告:管管你那个弟弟吧。
每次刘恒都是很宽厚的笑笑:他还小着呢,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可是真等到刘长长大了,大家却发现他连最基本的礼数都抛到脑后了。

【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猎,与上同辇,常谓上“大兄”。】

从封地来到长安拜见四哥,连皇上都不喊了,直接就喊“大哥”了,甚至还坐上了刘恒的专车。
说实话,这要在普通人家也不算个啥事儿,毕竟哥儿俩关系好,但是这是皇家啊,又不是黑社会,哪来的什么大哥?
袁盎就给刘恒说过好几次:这像什么样子嘛?你不能老是这么惯着他。
然而,刘恒还是不在意:随他去吧。
终于,刘长在长安做下了一件惊天的大事。
杀了辟阳候审食其。



03

一直以来,在刘长的心里就有一个解不开的结:母亲的死。
长大后的刘长肯定听说过自己的亲娘是怎么死的,所以他恨吕雉。
但是吕雉是抚养自己的养母,并且在活着的时候权势滔天,年幼的刘长又能怎么样?
现在吕雉已经死了,皇帝哥哥也把自己当个宝,这口恶气总得出了吧?
于是他就把目标对准了审食其。
当然,刘长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弄死了审食其,而是宣布了审食其的三大罪状:

1.当年我妈来找你求情的时候一点努力都没做;
2.当年我三哥刘如意死的时候你同样袖收旁观;
3.当年吕雉分封诸吕霍乱我老刘家的时候你不阻止。

反正就是你这样的人渣有什么脸活着?
所以,经过无数次大风大浪都屹立不倒的辟阳候审食其就死了。
刘长不傻,他自然知道故意杀人的后果,何况这还是当年跟着自己老爹闹革命的审食其。
因此刘长也没有躲,而是主动找到四哥投案:我是给我妈报仇,你看咋整?
这事汉文帝能说什么?
为了名声不好的审食其得罪亲弟弟,犯不上啊。
再一个,真要是较真,害死刘长生母的凶手是刘邦啊。
让审食其替刘邦背这个锅,也算是死得其所。
因此,刘恒啥也没说,挥了挥手:你回去吧,以后做啥事儿考虑清楚,注意点影响。
汉文帝的大度彻底让刘长膨胀了:

【以此归国益恣,不用汉法,出入警跸,称制,自作法令,数上书不逊顺。】

你看看这都狂成什么样了,大汉的法律已经约束不了他,自己重新制定了一套法律条文。
汉文帝六年,刘长更是让人给四哥捎了个信儿:以后我这里的丞相和两千石以上的高官你不用费心了,我自己安排吧。
这时候,只要眼睛不瞎的人都能看出来:刘长这货是要造反啊!
刘恒也觉得对这个弟弟确实得管教一下了,最起码你得分清楚大小王嘛。
于是就派自己的舅舅薄昭跟刘长谈谈。
薄昭就给刘长讲了个故事。
故事是说西周周武王驾崩之后年仅十岁的周成王即位,他的叔叔们就各种搞事情,其中就包括管叔和蔡叔,最后都被砍了脑袋。
又举例说刘长的二大爷刘仲和刘长的大侄子刘兴居骄横不法,最后的下场不都是很惨吗?
意思很明显,你小子也不要太跳了,别仗着你四哥娇惯你你都狂的没边了。
咱说老实话,刘长也未必就是真的敢造反,可能也就是不懂事罢了。
但是看了这封信之后,刘长真的造反了。


04

刘长居然去找棘蒲候柴武的儿子柴奇一起商量,并且通知了闽粤地区的兄弟还有匈奴人一起帮忙。

【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

这事儿怎么看起来就像是闹着玩儿的。
咱先不说他的辇车四十乘到底有多少人(满打满算加上步兵和随行人员能有三千人吧),先说他和柴奇商量谋反这件事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
柴奇他爹柴武是跟着刘邦一起闹革命的开国功臣,就在几年前刚刚平定了刘兴居的叛乱。
难道柴奇不明白跟老刘家对抗是什么结局吗?
柴奇的脑袋是进水了?
如果说刘长和柴奇都疯了,然后接下来就搞笑了。

【事觉,治之,乃使使召淮南王。】

没多久朝廷就发现了刘长的猫腻,派了个使者把他叫到了京城。
然后,一切都结束了。
看到这里我就想笑:搞得轰轰烈烈的一场行动,咋说你也得挣扎一下,怎么可能人家派个人来一喊你就跟着走了?
这不是闹着玩儿是啥?


05

刘长被带到长安以后,汉文帝依然没有为难他,甚至都没让他去监狱里喝稀饭,只是让丞相张苍和典客冯敬一起去问他是不是真的要造反?
刘长倒也痛快,供认不讳。
这一承认不要紧,所有人都跟刘恒说:以前你惯着他我们知道陛下你是因为兄弟情深,但是现在他是谋反啊,你总不能再黑不提白不提的就算了吧?
刘恒还是很犹豫:

【朕不忍置法于王】

但是这一次大家铁了心要求刘恒一定要给一个结果。
刘恒也很无奈:要不咱不杀他,就废了他的王位,让他当个普通人吧。
大家也同意了:行,你说不杀就不杀,但是必须要流放。
流放到哪里呢?四川!
刘恒很伤心:好吧,我尊重你们的意见,但是能不能生活费多给他一点,让他多带点佣人?
其实在决定要流放刘长的时候,宰相袁盎已经跟刘恒说:当初是你一味的纵容他,才使他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以他天生骄傲的脾气,肯定是不能容忍这个结局。到时候要是真要是他想不开寻了短见,天下人又该怎么说你呢?
刘恒说:其实我也没想要怎么样他,只不过想要给他点教训,要不然现在赶快派人把他追回来。
只可惜,刘长再也回不来了,他已经死了,绝食而死。


06

刘长怎么会要绝食呢?难道他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吗?
按说刘恒交代过要优待刘长,不管怎么样把他送到四川去,让他在那里呆到地老天荒就可以了。
但是刘长坐的的囚车,并且是贴了封条的囚车。
这时候刘长终于明白了:这是有人想要自己的命啊!
可惜明白的太晚了。
终于,刘长仰天长叹:都说我勇猛。我勇猛个狗屁啊,其实我就是个笨蛋罢了,我要是当初能听进去别人的一句劝,又何至于落到这步田地呢?
于是,刘长绝食而死。
一直到囚车到了雍县,雍县的负责人员打开囚车,才发现刘长已经死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明明汉文帝已经交代过要照顾好他的,还有人要搞刘长?
究竟是谁想要刘长死呢?
答案是:所有人!
史书上说【厉王有材力,力扛鼎。】
貌似在刘长之前,好像只有西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而刘长拥有和项羽一样勇猛的技能。
偏偏刘长又是个桀骜不驯的人。
因此,连太后和太子都怕他。

【当是时,自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

你说说,像他这样混到一个朋友都没有连当朝太后和太子都害怕的货,谁能想让他好好地活着?
而且他连辟阳候都敢随随便便的杀了,谁知道这样一个天生神力的家伙哪一天看谁不顺眼又给“咔嚓”了呢?
有句话叫“对敌人最高的敬意就是赶尽杀绝。”
所以,刘长能活着到四川吗?


07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刘长真的是要造反吗?
也许这根本就是个阴谋。
至于这个阴谋谁是主谋,不知道,但是首先刘恒的舅舅薄昭肯定有份。
人家刘恒让你劝劝刘长安分一点不要太嚣张,你说什么管叔蔡叔的故事?扯什么刘仲刘兴居?
这些都是些造反分子,人家刘长虽然张狂,但是毕竟没有干那些事儿嘛?
你这不是赤裸裸的告诉他:你四哥已经发觉你要搞小动作,你看着办吧?
这分明就是把他往绝路上逼嘛!
再说,甚至刘长联系柴奇勾结闽粤王和匈奴这些事儿都有可能是陷害。
要不然,刘恒脾气再好,又怎么能容忍别人来跟自己抢班夺权?
这个弟弟再怎么亲,毕竟又不是一个妈生的,何况,刘恒八岁的时候就到代地去了,中间很多年根本都没见过刘长。
就儿时的一点感情,就能让他容忍这种大逆不道的罪?
再或许,这个阴谋的真正主谋就是刘恒自己呢?
毕竟温水煮青蛙这事儿,郑庄公已经干过了。
帝王家这种事又算什么呢?
也许民间流传的歌谣才是最好的证明呢: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汉周读书
刷抖音的,都在这里找平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