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奶奶》与邱炯炯的小丑精神 | 影评大赛优秀作品选登

文化   2024-09-23 21:46   中国澳门  

第三届凹凸镜DOC纪录片影评大赛正在征集中,欢迎广大热爱纪录片的朋友们投递自己的影评作品。本次选登的作品为第二届凹凸镜DOC纪录片影评大赛优秀作品,获得“后浪电影精神奖”及“刺鸟栖息地精神健康特别奖”。


征集章程及要求详见文章:

重磅!第四届凹凸镜DOC纪录片影评大赛评委公布 | 征集进行中



*海报来源:《光之子》剧照。

《光之子》是藏族导演卡加先和他的团队,历时三年时间打造的心血之作,影片反映了区域性的社会现象,平实而温暖,《光之子》计划将于今年上映。



《姑奶奶》与邱炯炯的小丑精神

作者:Swani YIP

编辑:张劳动


邱炯炯于 1977 年生于四川乐山川剧世家。非科班出身的他,17 岁离家到北京追寻艺术梦想,以画家身份进入大众视野。得力于手提摄影机与家用电脑剪辑软体的普及,2006 年起他开始把影像纳入到自己的创作体系中,在静与动之间,自由书写;至今共推出七部影片,除《椒麻堂会》(2021)外,余皆被归类为纪录作品。其作品气质轻盈飞扬,形式与内容都深富趣味,观之令人酣畅淋漓,乐而忘返,一新人们对中国独立影片的印象,使得他的作品很有观众缘。



邱从传统戏曲表演中发掘出一种视觉实验性与节奏感,进而演变出一己繁复多元的美学风格;自小的戏班生活更是塑造、渗透到他对生命的经验与印象中,使得他对纪实以至历史再现的理解,总是与自身对素材的直观感受及随之而来的艺术加工密不可分。通过影像,他重构、创造出一种独属于邱炯炯的观看方式,藉着作品传递给观众。现处于创作高峰期的他,已被普遍视为当代中国重要的影像作者之一。


《大酒楼》剧照


在完成两部与自身家庭与成长环境密切相关的作品《大酒楼》(2007)与《彩排记》(2008)之后,邱对影像创作的思路有所转变。从前期着重场域与氛围营造,转向一种更聚焦于人物的表达,系统性地用影像来描摹人物肖像,《姑奶奶》(2010)正是他在此背景下完成的作品,与《黄老老拍案》(2009)及《萱堂闲话录》(2011)统称为「话痨三部曲」。


邱的创作惯从熟悉的亲朋宗族中取材,《黄》、《萱》亦然,《姑奶奶》作为他首部以家族以外的人物为主角的作品,天然地引人注目;然而细究其中,此作的影像美学不但上承他的创作脉络,其命题更可以被看作是他对自身创作的精神内核作了一次间接的总结与判批,为自己进入下一个影像探索阶段,摄制无论在规模、形式与题材上都更具野心的作品《痴》(2015)与《椒》作了准备。本文试从拍摄对像、创作手法与文本意义等角度,探讨《姑奶奶》在邱炯炯作品序列中的别样意义。


《姑奶奶》剧照


电影主要由两部份素材组成:姑奶奶,艺名碧浪达夫人的变装歌姬之登台演出;以及樊其辉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活的口述历史。有意不谈的,是樊作为着名礼服设计师的事业成就与社会身份,故在这一层面上,本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部“私电影”,是对樊的私人生活以公开发表为前提的记录。无论是作为碧浪达还是樊其辉,不变的是她/他的灼灼目光与如簧毒舌,辛辣直白地揭生活的短,也揭自己的短。


相信看过这部作品的观众,且不论对其人的好恶,都必定会折服于其鲜活气息与强力气场。她/他甫开口,或娇媚,或鄙野,或高歌吟唱,或嬉笑低咽,总是天然地慑人,或曰摄人,此处我指的是一种上相性(photogenic)。她/他的观点,配搭以富有感染力的表述方式,把生命演绎成一种在绝望漩涡中挣扎的凄美绝唱,半是清醒,半是梦幻,极具说服力,或曰魅惑性。她/他在银幕下曳然而止的生命,更是增添了其人作为一个传奇人物的悲剧性与宿命感。


《姑奶奶》截图


一方面,这是作者之幸,好的人物一如好的题材,纪录片的成功与否往往旨在能否将之发掘与捕捉;另一方面,这又是对作者的甜蜜诅咒,面对纪录对像锋芒所向,如何能避免人物先行,以至在最终的作品呈现中,人物魅力大过作者意识?从这部作品推出其时及其后的反响来看,占上风的正是这种论调。


邱曾自述本片是他作为导演最节制的一部作品语出《姑奶奶》映后座谈,2014年5月16日于香港),结合他注重素材编排、整合与剪辑的创作方法论,本片正是他众多影片中素材加工痕迹最不明显的。面对姑奶奶,邱的做法不是正面对抗,以导演身份或艺术权威驯服人物,而是用摄影机作眼,尽量采用仅呈现人物半身的中景,裁减其余的信息来源,镜头大多平视着她/他的动作与表情,倾听着她/他的讲述,让樊的语句筑构出她/他所处的位置。而观众在进入到她/他世界的同时,也保留着一种外在的观察目光,得以探视那激越、尖利的语言下,若隐若现的情感深流。


《姑奶奶》截图


这部作品既是以口述为主,作为专职聆听的心理从业者如我,就不可能不一次次地被樊的自述中带有表演痕迹的段落,与前后不一的矛盾心境所击中。开段谈及在公园与公共浴室猎艳的性冒险故事,有着古典好莱坞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的气质。而历经四季、一波三折的梅毒事件更是讲得抑扬顿挫,戏剧性十足,恰如相声演员抖包袱,把性的危险与刺激讲得眉飞色舞,钩得听者猎奇心大动。合理的推论是,樊曾无数次把这些事作为谈资,讲得烂熟,她/他在影片中另一处所说的“好像一切都是不经意的,却又是经过排练的”,正好作为注脚。这是在谈话中值得注意的现象,因其显示出这些讲述已被充份演练,而熟练往往是一种对自我的隐藏。


樊的自我防卫在日常与变装片段循环往复的交替剪辑间,渐有松绑,在隙缝中现出其内里无休止的自我冲突与自我攻击。一方面对包括亲情与爱情在内的极致、浓烈情感体验的追求;一方面又对自己尚有对感情以外的物质欲望感到羞愧。对应少时读到母亲屡次自杀不遂后的留字:“世上万物皆可抛,唯有金钱忘不了”,情与钱在她/他看来,遂成了必然对立而绝不可能并存之事物。一方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地在欢场中求爱;一方面又在面对他人关怀时──世上最好喝的液体是幻想/记忆中一毛五分的北冰洋(北京本地廉价汽水) ──露出既感羡又轻蔑的态度。樊身上所体现的矛盾性,是任何一个人在诚实面对生命时,都必然会经验到的矛盾性,于此她/他的观察极其细密。而在面对难以调和的矛盾时,其姿态又是那样的决绝、迅猛而踟躇,一如她/他最爱唱的歌:“生命火中狂舞,月下独自流连”。


《姑奶奶》剧照


变装后的碧浪达,外型举止富有坎普(camp)趣味,顶着硕大发套与浓墨重彩的面孔,放大突出性格中肆意放浪的一面,在舞台上逼视着世界,也强迫这个世界看到(这一部份的)自己。这既是换了个身份的自我隐藏,又是逃离既定生活公式的自我揭露。有别于樊其辉滴水不漏的讲述,身为“最大的牌”的碧浪达说自己“从不排练”,甚至会故意放弃对观众行之有效的“发套戏法”。


于此而言,樊/碧其人其实暗合了邱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小丑精神,呼应着后者从自小耳濡目染的川剧戏台与名丑(养)祖父身上习得的艺术自觉。戏台上的小丑不服务于叙事而服务于观众,与之一同见证着舞台本事,呼唤观众对眼前所见直接了当的情感反应,与之同嗔同喜。小丑时常出离于叙事,以嬉笑怒骂来消解、颠覆舞台上的建构,其趣味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解构带来的间离效果。而趣味性正是邱创作中的要素,在其早期影像作品中尤为突显,具体表现为奇招频出的声画分离与剪辑逻辑,以及妙趣横生的人物造像。


有趣以外,小丑还有着沉郁一面,他与世间虚饰的意念与情状唱对台戏,灵光乍现又稍瞬即逝,战斗力爆表又后劲不继,无可奈何地存续于此间。碧浪达是符合当代表现形式的舞台小丑,而樊更是把这一角色的人格贯彻到了日常生活中,臻至“真正的小丑精神”。


《姑奶奶》截图


在舞台上扮演小丑可以是一种情感宣泄与自我平衡,以小丑人格来生活却可能身陷痛苦囹圄,引用邱的表述:“即焦虑的自身肉体和作为‘陈述的他者’一齐出现于同一段时光、同一张容貌,同一个动作。后者当然是表现于舞台上的形式、天赋和技巧,并且聚光灯总有熄灭之时;前者则是一个毫无安全感却无时无刻不在场的生命个体,敏感、脆弱,在这个远没有舞台鲜明、具节奏感的世界上随时都有受到侵犯和摧残的可能。”(注1)这不仅是对人生的思辩性理解,更是带着深深悲悯的关切目光。在此,导演的创作精神与其人物状态高度统一,藉着挖掘一位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极致小丑人格人物的内心世界,反照了小丑精神中的危机感与焦虑情态。中外舞台上的丑角多有相似,邱就曾提到(养)祖父喜爱观看卓别林的默片(注2),以历经《小丑》(Joker,2019)洗礼的今人眼光来看,想必更能感受小丑人格背后的莫名悲苦。


如果说碧浪达是樊其辉本人为自己量身打造、自编自导自演的另一个我(alter-ego),那影片在大多数时候是顺应、成全着这种个体自主性与其对个人生命的情节化书写的。在邱的编排之下,碧浪达不论选唱白光或是蔡琴,无不成了配合其独角戏的抒情主题曲、念白与伴奏,继而自悲自怜,自伤自痛,达到“审哀”的唯美高潮。


如此一来,就映衬出邱在电影中段插入樊演唱京韵大鼓书《宝玉探晴雯》段落的妙笔。与碧浪达的粉墨登台大有不同,这番演唱是字面意义上、也是生命意义上的素颜演出,那一刻樊同时化身“宗宗样样思虑得到”的贵公子,抚慰着“一语全无泪飘零”的贱婢女,在艺术想像中,寻找着超越与解脱的可能,其情真意切,可谓声声泣血。这一选材与点缀于说唱之间的景物空镜,正是邱为樊的生命书写而作的艺术点评,是其作者意识的体现。其过程一如脂硫斋朱批《红楼梦》,是一段互相生发的长久触动,又有着命运般的巧合机缘:这段大鼓书是同样学过传统戏曲的二人,不经意间发现的相通经验。除了在邱跟前,樊鲜少公开展现曲艺见〈邱炯炯与张献民谈影像创作(上)〉,有些事本为了理想中的有心人而做,而因着遇上了有形有相的有心人,事情的意义便又转深一层。


樊屡次把生命比作粪便,父母硬塞过来,只好采取大口吞吃的策略,乍看自有一番道理,然而若把生命看作是凄凉与屈辱,撑到底也只是把屎吃完,又有何乐趣与意义可言,又有何动力继续残生。中段樊谈到幼时嗓音极有天赋,彷佛能绕上烟囱,是她/他最爱不释手的事物,后来失却了,只因上天总要屡屡把人珍爱之事夺去,直到孑然一身。


《姑奶奶》截图


观影后我无所适从,久久不平复,只为樊的情绪重量实在是超出了一部纪录片所能承载的。她/他虽曾用自己的方式尝试疗愈,但相对于其个人创伤与家族抑郁病史而言,这又显然是不够的。曹公曾予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定语见《红楼梦》第五回,脂评则言晴雯正传是“千伶百俐,嘴尖性大”而为“聪明风流所害”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七十七回,种种莫不暗合樊对自己的判词:想出卖自己,却没能有自己看得上的人来买;想要爱,却觉得自己配不上;想被理解,却并不相信有人会真的懂。歌女天涯唤知音,只落得滴滴一英寸宽、三英寸长的苦泪,难为魂梦问天,风流散尽,惟借因观影而生的这段文字,轻唤其人两三声罢。



本文首发于 《放映周报》第715期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凹凸镜DOC
从独立纪录片出发,打捞一切非虚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