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县红城镇的旅游资源

文化   2024-10-03 11:02   甘肃  

永登县红城镇的旅游资源


施俊安

红城镇地处兰州市永登县城东南部,庄浪河下游,东依兰州新区中川镇和永登县树屏镇,南靠苦水镇,西连七山乡,北接龙泉寺镇。区域优势得天独厚,总面积22.8平方公里,总人口2.52万人,下辖9个行政村。距永登县城35公里,离省会城市兰州约70余公里,是甘肃四大古镇之一。历史上为丝绸之路重镇,繁华的茶马交易市场。

红城历史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生态文明资源有比较优势,是河西走廊的东部门户,丝绸古道上的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旅游资源丰富,景点布局较多,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城感恩寺、汉明长城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把家坪新石器时代古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以及文昌殿、清凉寺等历史文物古迹;还有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社火非遗传承项目;地方倾心打造的下河山水田园度假村、红市花灯文化旅游节、清明文化旅游节,把红城镇的文旅产业展演的出神入化。

一、红城镇的历史沿革

红城镇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远古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辛勤劳作,进行着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的活动维持生存,创造了马家窑文化。西汉元狩二年(前121),霍去病西渡黄河,驱逐了分居在这里的羌人,打开了贯通西域的大门,使丝绸之路沿庄浪河流域跨越乌鞘岭,通往河西走廊并开通至西域。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这里设允街县,并在庄浪河西岸的台地葛家湾(今玉山村)修筑古城。因城墙取当地的红土夯筑而成,故成红色,因此人们习惯称这里为红城子,也叫丽水城。至西夏时期,红城子设卓啰和南监军司(古代官署名,和南军司,西夏监军司名。全称卓啰和南监军司),为当时西夏国十二个监军司之一。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因原城被毁,且因河水拒拦,交通不便,故迁往河东重修。北门叫“宁朔”,南门叫“永安”,均取和平、安宁之意。红城迁至河东筑城,耗时60年建成,成为与周边少数民族、丝绸之路上来往商人进行商贸交流的重要集市和茶马互市。红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被誉为“开辟河西、扼守中原”的古道第一镇。林则徐题写的“善民福地”,既是对红城人的美好祝愿,也是对红城历史文化的充分肯定。

红城不仅是甘肃的“四大名镇”之一,也是永登著名的“文化之乡”。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墨源清香;教育氛围浓厚,历代名人辈出。明万历年间出进士张美,清咸丰年间出进士王鉴塘,均名扬遐迩,还有文、武举人、贡生百余人。这对于红城镇来说,称历史文化名镇当之无愧。

在近现代,红城镇经历了多次行政变更。1950年初设红城区,19568月撤区改镇,19589月改为红城公社,19836月改为红城乡,19847月又改为红城镇沿用至今。

二、红城镇文旅项目简介

感恩寺

红城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镇,旅游项目丰富。感恩寺是红城镇最著名的文物古迹,坐落于红城镇的永安村,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具有530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是由明孝宗皇帝为战功赫赫的四世土司鲁鉴敕建的,由五世土司鲁麟负责修建。此寺院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碑亭殿、哼哈二将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属藏传佛教寺院。占地面积4.5亩,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鲁鉴为感谢皇恩浩荡,修建此庙宇的鲁麟也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共同商议拟名为“感恩寺”,俗称“大佛寺”。鲁麟还亲自撰写了碑文。1963年,红城感恩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525日,红城感恩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把家坪遗址

把家坪遗址位于红城镇凤山村小槽沙沟西南约1公里处。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采集有泥质红陶、夹沙红陶、夹沙褐陶片,饰绳纹、刻划纹;彩陶数量较少,花纹有折线纹和宽带纹,器形有盆和罐,并有陶纺轮;石器有刀、斧、铲等,对研究马厂类型的文化内涵有重要价值。把家坪新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

位于红城镇宁朔村的晋陕会馆,当地人称山陕会馆,保存基本完好,现为红城镇文化站。据过厅大梁的题记可知,该会馆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据院墙石碑记载知,在咸丰七年(1858年)有增修,其建筑年代较早,也是全镇乃至全县仅存的一处商会遗址,它对于了解当时商会组织结构及商业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考证价值。198812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殿

文昌殿坐落于红城镇中心小学院内,始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坐北朝南,内外为斗拱,建筑面积194平方米。红城镇将中心小学建于文昌殿处,有其深层次的内涵。曾经的文昌殿在明代就建有文武学社,清代建有文武堂。从明初到清光绪末年,红城学子考中文进士1人,武进士1人,文举人7人,武举人14人,各类生员多达109人。为了赓续红城镇“文化之乡”的根脉,将红城镇中心小学建在文昌殿内,寓意就不言而喻了。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途径红城时,不仅对这里朴实的民风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大加赞赏,亲笔题写了“善民福地”这千古不朽之作,还在他《荷戈纪程》里面写道:“村落相接,水木清逸,居民丰实,为西来第一沃壤。”陕甘总督左宗棠征西的时候,平定新疆叛乱,在途径红城时,沿途载下了许多柳树,人们称为左公柳。


清明山

一年一度的红城镇清明山民俗活动规模宏大,清明节城隍出府民俗活动,是永登县唯一流传至今,且延续明清时代奉祀城隍的传统习俗。红城镇为了挖掘开发这一传统项目,于2024年清明节期间,举办了清明山文化旅游节活动,协同永安、宁朔两村委会及清明山旅游管理中心,将清明文化旅游节提升至高度,承办的异彩纷呈、格外靓丽,其场面宏大,礼仪规格之高,民俗风情展示的酣畅淋漓。从红城宁朔至永安街道,游客、香客、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通往清明山的路上人山人海,摊点商贩云集,人头攒动,好一幅热闹非凡的清明春景图!

清凉寺

永登红城清凉寺,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52年),距今已有约五百余年的历史。此寺的取名源于《金刚三味经》中的一句偈语:“芳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原寺以土地祠、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为轴线,两厢禅舍俨然,钟楼鼓楼相互对峙,院内古柏参天,紫荆蟠曲,后院果蔬飘香,寺左小桥流水,相映成趣,俨然风水宝地,微风拂面,更觉“清凉”,成为藏传佛教与旅游胜地。可惜这样的一处人间仙境,不幸的是在“文革”期间毁于一旦。恢复宗教活动以后,寺庙进行了复修,后因兰武(兰州——武威)铁路复线建设,清凉寺于2005年搬迁至国道312线东侧,徐家磨清水河右侧。迁建后的清凉寺建筑恢宏,气势磅礴,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寺院占地面积4660平方米,建有殿堂5座,附属房屋32间,客房27间,还扩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和停车场。

红城镇清凉寺管委会还积极参与当地的乡村振兴发展,进一步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在原有基础上通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在重视传统文化和宗教活动的融合发展上,着力优化文旅产业的深层次发展,实现地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村落建设、园林秀色、小桥流水、水磨遗韵、河湖开发等为一体的旅游观光、修心康养、田园风光综合体。

三、着力塑造文旅产业综合发展的现代文明古镇

红城镇的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除了上面简介的部分景点外,还有其他一些文旅资源有待开发。红城的社火这种古老的民俗文艺活动也独树一帜,演出历史悠久,节目异彩纷呈,演出期间吸引众多的观众欣赏,尤其是正月十五期间举办的红市花灯文化旅游节更是热闹非凡,社火中的高跷、铁芯子、太平鼓、狮子舞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亮相红城的街头巷尾。长约近两公里的道路旁全是商铺、饮食摊点,各种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商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食品应有尽有,酥饼子、锅盔、麻花、糖油糕、血灌羊肠、牛羊杂碎,名目繁多;沿街的兰州牛肉面、色香味俱全的手抓羊肉、亮眼的大盘鸡等诱人食欲,都想大饱口福。王菊兰千层月饼和花馍,色泽鲜亮,五彩斑斓,更是将红城镇的美食文化推向巅峰。

红城镇依托厚重的历史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地域优势,不断倾心打造饮食旅游一体化的服务格局,提升文旅产业的软实力,积极挖掘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资源和田园风光的美学价值,继续擦亮历史文化遗产的金子招牌。将清明文化旅游节、红市花灯文化旅游节、下河村山水田园风光度假区旅游节、红城子七夕文化旅游节、把家坪遗址观赏文化旅游节,相互融合发展,提升节会效应,使红城镇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名镇。

一个风光秀丽,资源富集,人文荟萃的靓丽红城即将展现在永登人民面前。


 

 


点击关注

永登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永登文旅
负责全县文化、广播影视、体育事业、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