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你家娃有「融入不进集体」的时刻吗?
我们找到了三个很典型的故事,看看和你家娃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一群小朋友玩,他因为捣乱(想融但融不进去,把堆好的积木推倒吸引注意),一群小朋友就都不给他玩了、不当好朋友了,每次看到这,我都心疼的要命。
👩🏻:同小区的几个孩子会撺掇别人一起不跟我孩子玩,如果孩子带了吃的,还会被哄骗着说,给他们吃就一起玩,但吃完后又翻脸不认人,看着好气啊,但孩子就是宁愿在后面做跟屁虫,不让他跟着玩还哭。
👩🏻:为啥我家娃就特别喜欢观察注意别人,去哪里玩儿都喜欢站在边上看别人玩儿......咋整啊!好担心他不会融入团体,会被孤立。
这三个故事,都是孩子日常社交中经常发生的,妈妈们或许会因此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被孤立了?
但却不尽然,像第一个故事的孩子,他只是被拒绝了,并没有被孤立。
从妈妈的自述中看得出来,这个孩子是想要交朋友的、想要一起玩的,但是他不太会表达,只能通过打断、捣乱的形式,引起人的注意。
站在其它小朋友的角度,好不容易堆好的积木被推倒,拒绝孩子加入游戏也是正常的。
至于说不当好朋友,第二天分享些小零食和玩具分享,就能解决。
但这治标不治本,最关键的是要教孩子“正确引起别人注意”。家长可以通过相关绘本,和拿小玩偶做情景模仿的方式,来告诉孩子这种时候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孩子被拒绝一两次,一般也不会让家长过度得担心。妈妈们担心的大多是后面两种情况——被孤立和孩子内向。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掏心窝的聊一聊:真正的被孤立是什么?孩子内向又该怎么办?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区别就在于,孤立是没有原因、有针对性的排斥某一个孩子,这是零容忍的行为。
而且相比较解决“孩子应该和谁玩”,家长可以先从孩子的心结开始。
第二位妈妈的故事里,有这么一个信息点,「孩子就是宁愿在(坏团体)后面做跟屁虫,不让他跟着玩还哭」。
这可能啊,是孩子被 pua 了。 6 岁前的娃很容易自我归因的,同伴的不接纳会让他们觉得是自己的错——
别人不和我玩,是不是因为我(对别人)还不够好?
小朋友往往是非黑即白的直线思维,这会让 ta 更加努力的讨好对方,去热脸贴冷屁股,同时还会助长坏团体的气焰,甚至升级成更暴力的霸凌。
所以我们在发现孩子被孤立时,可以这样分三步,解开 ta 的心结:
他们不和你玩,不是你不好,也许只是想法不一样;
和别人不一样没有错,我们可以找其它想法一样的好朋友玩;
他们故意不让别人跟你玩,是他们做错了。
保护 ta 的独特性,避免成为讨好型人格,同时用绘本、动画片告诉他“好朋友是什么样的”,相信在慢慢引导下,孩子后面会领悟到的“我该和谁玩”。
「孩子内向、没朋友」的担忧一直在后台有被提到,不少家长还为了让娃交朋友,推着他们变得外向。
糕妈也曾为了弥补年糕这个“内向的缺点”,给他报了一个好几千块钱的戏剧班,想尽办法让他和别人互动。
结果,戏剧班成为了年糕最讨厌的东西,互动则充满了冷场的尴尬。但后来发现,年糕虽然不喜欢发言、内向,但他会默默的观察、体恤人、给人帮助,这些不都是交朋友的优势吗?
内向≠社交性差、交不到朋友,在一部长达 10 年的纪录片《零零后》中,有这么一位小朋友也给到了我们答案。
主人公一一,是一个独来独往的小孩,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玩耍,从不参与其他孩子的游戏。
▲其他小朋友在室外玩时,一一在教室里自娱自乐
为了破解一一的社交难题,老师联系了家长陪园(带一一融入群体),也尝试说服她交朋友。
但一一都十分抗拒,最后嗷嗷大哭:我不想有好朋友。”
相信屏幕前的你,看到这一幕也已经皱起眉头,和老师一样担忧一一未来的人际关系了。
但十年后的回采,她的成长却是最惊艳的,有好朋友,更有自己的思考,分享一段她对「小时候,大人想让她变外向」这件事的看法:
所以说,不用为「孩子内向」而焦虑,也不要逼着孩子去社交(强迫 ta 改变想法)。当孩子建立了足够的安全感,体会到和同伴一起玩耍的乐趣后,自然而然会想结交朋友。
作为家长,我们只需要做好这三件事:
①帮孩子划一条明确的底线:用恰当的方式引起别人注意,讲礼貌,不伤害别人(孤立、霸凌);
②用“轻推”的方式提供社交支持:更多地把孩子赶到小区里去玩,也鼓励孩子邀请小朋友来家里;
③做孩子勇于社交的强大后盾:孩子在社交上受挫时,认可 ta 的情绪,也能站出来给 ta 撑腰。
你家孩子遇到过类似的「孤立」情况吗?都是如何应对的?我们一起来留言区探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