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学校工作计划,以“素养导向下:基于大单元任务群实践性学习研究与实践”为研究主题,开展课堂深度研究的内容要求,结合新课程方案,新课标发布“双新”背景,突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课程单元构建研究,探索“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的课程实施路径。以教研组为单位,集团校间互访互通,加强对学习方式深度研究,落实学科育人理念,提升核心素养,推动悦动智慧课堂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以突出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变革”为研究核心,通过“大单元(单元整体)、情境化、任务群、项目式、跨学科”等关键点的研究,推进“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学习方式变革,全面落实达标课堂的相关要求。
嘉峪关学校信息组全体教师在“素养导向下:基于大单元任务群实践性学习研究与实践”研究主题背景下,开展了信息科技(人工智能)课堂深度研究,“研课标、用指南、提素养”,旨在将沟通和社交技能、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结合起来,打造高质量的人工智能课堂,培养学生的AI和数字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张文欣老师根据《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进行了跨学科视角下Python教学的融合实践。利用学过的python语言中的判断语句对智能交通灯进行编程。在本课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对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的进一步认识,通过编写程序,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解决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问题,实现智能交通灯的模拟演示,感受人工智能对生活带来的便利。
王佳老师执教的智能语音识别模块,学生通过了解语音识别的意义、作用和应用,认识人工智能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通过体验和制作智能语音导航,感受人类如何让机器智能起来,树立正确认知,创新发展的同时善用人工智能。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选用合适的数字设备,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根据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在新场景中应用语音识别技术。
唐晓燕老师执教的基于开源硬件的AI项目——《智能语音感应灯》,是语音识别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旨在有效解决现实生活中孤寡老人夜间摸黑起夜时的照明问题。智能语音感应灯通过语音命令来控制灯光的开关、亮度调节甚至颜色变化。学生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语音识别技术的原理,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动手实践验证算法,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理念,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
此次教研活动信息组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集团校间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老师在线听课、研课,加强了对信息科技及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深度研究,落实学科育人理念,提升核心素养,推动悦动智慧课堂的高质量发展,充分认识到学生智能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大单元”教学实践等教与学的策略转变,以期为智能时代背景下学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及学习环境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