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7—8月,时任国立西北大学校长的傅铜有感于陕西交通不便、文化闭塞,遂在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与陕西省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李顺卿,南开大学教授李济、蒋廷黻,前北京大学理科学长夏元瑮,东南大学教授陈钟凡,法国大学法学博士王凤仪等十几位学者名流前来西安讲学。他们以民国暑期学校最“豪华”的师资阵容,为三秦大地输入新思想、新学术与新方法,可谓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学术史与文化史上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一页。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共分六讲:
第一讲,《从神话到神仙传》;
第二讲,《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
第三讲,《唐之传奇文》;
第四讲,《宋人之“说话”及其影响》;
第五讲,《明小说之两大主潮》;
第六讲,《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
鲁迅的讲演鞭辟入里、引人入胜,为陕西新文化、新文艺与新学术播下了种子,给学员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次讲演的讲稿为鲁迅讲学时的记录稿,经鲁迅本人修订后,收入由西北大学出版部于1925年3月印行的《国立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演集(二)》中。1957年7月又刊于《收获》创刊号。后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九卷。
鲁迅在暑期学校的讲演《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是《中国小说史略》的精缩版,其“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深入浅出、钩玄提要,同时又“众美辐辏,表里发挥”,将文言口语化,可谓学术普及的范本。下面将对鲁迅开讲引言及《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六讲内容与《中国小说史略》做一简明之比较。
第二十一章
“反复”和“羼杂”:
中国小说演化的两种样态
在正式开讲《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前,鲁迅开宗明义,讲了下述“引言”:
我所讲的是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许多历史家说,人类的历史是进化的,那么,中国当然不会在例外。但看中国进化的情形,却有两种很特别的现象: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然而就并不进化么?那也不然,只是比较的慢,使我们性急的人,有一日三秋之感罢了。文艺,文艺之一的小说,自然也如此。例如虽至今日,而许多作品里面,唐宋的,甚而至于原始人民的思想手段的糟粕都还在。今天所讲,就想不理会这些糟粕——虽然它还很受社会欢迎——而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一共分为六讲。
在《中国小说史略》的“序言”里,鲁迅虽自谦“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但也暗示了该书的拓荒意义——“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正如鲁迅所言,不仅“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而且整个中国文学“自来无史”。中国文学史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中叶之后,由外国学者编写。如德国学者萧特的《中国文学论纲》(1853年),俄国学者瓦西里·巴甫洛维奇·瓦西里耶夫的《中国文学史纲要》(1880年),日本学者末松谦澄的《中国古文学略史》(1882年)、古城贞吉的《支那文学史》(1897年)、川种郎的《支那文学史》(1898年)、久保天随的《支那文学史》(1901年),英国汉学家翟理思的《中国文学史》(1901年),德国葛禄博的《中国文学史》(1902年)等。受其影响,“中国人所作者”有林传甲《中国文学史》(1904年编印)、窦警凡《历朝文学史》(1906年)、黄人《中国文学史》(1907年陆续出版),但都未谈或很少论及小说。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1918年)凡六十三章,也只有六个章节论及小说。因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无疑是开辟榛芜的学术著作。
但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的“引言”里,鲁迅并没有提及自己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拓荒价值,而是深入中国小说发展的内部,发现中国小说的发展,并未遵循自己学生时代就笃信的“进化论”,而是经常出现倒退、混杂,遵循“演化”的路径。
我们知道,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时期,痴迷于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并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此后近三十年中,鲁迅保持着对进化论的认同,虽然他对进化论的理解与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有很大区别,但他“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三闲集·序言》)。一般认为,1927年广州“四一五”大屠杀后,鲁迅彻底抛弃了进化论,实现了向共产主义的飞跃。但看这段“引言”,我们发现,鲁迅早在1924年就已经不再推崇进化论,转而相信稳妥的“演化论”。这由他概括出的中国进化的“两种特别的现象”可以看出:第一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又回复过来,即是反复”;第二种“是新的来了好久之后而旧的并不废去,即是羼杂”。这种“演化论”来自鲁迅对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种种怪相乱象的深刻洞察,如尊孔读经、一心复古,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
文学上亦是如此,“反复”和“羼杂”的现象屡见不鲜,翻译介绍《天演论》的严复一度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成为复古派;译介外国文学的林纾(琴南)也曾发表《荆生》《妖梦》《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等反对新文化运动。此外,旧文学非但未因五四新文学的兴起而销声匿迹,甚至更加流行,正如鲁迅1931年8月12日在社会科学研究会所做的《上海文艺之一瞥》的讲演中,谈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林纾所译的言情小说《迦茵小传》(英国小说家哈葛德著)时所言:“然而才子垣佳人的书,却又出了一本当时震动一时的小说,那就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迦茵小传》(H.R.Haggard:JoanHaste)。但只有上半本,据译者说,原本从旧书摊上得来,非常之好,可惜觅不到下册,无可奈何了。果然,这很打动了才子佳人们的芳心,流行得很广很广。后来还至于打动了林琴南先生,将全部译出,仍旧名为《迦茵小传》。……这时新的才
佳人小说便又流行起来,但佳人已是良家女子了,和才子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阴花下,像一对胡(蝴)蝶,一双鸳鸯一样,但有时因为严亲,或者因为薄命,也竟至于偶见悲剧的结局,不再都成神仙了——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大进步。”
(未完待续)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