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当你饿得不行,有个人跑过来对你说:“我有吃的,你可以跟我买。”但你身无分文,那人又说:“没钱?我可以借给你。”如果你答应了,那可能吃的不仅仅是食物,还可能是你自己。很多大学生就是这样被“吃掉”的,而这种东西叫做校园贷。
校园贷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向大学生提供借款,用于消费或创业。很多90后、95后可能对此有印象,因为校园贷广告曾频繁出现在校园厕所的隔板上,后来也常见于法治新闻中。
有人可能会疑惑,这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为何如此招人恨?让我们看看一个例子。在2014至2015年,某个校园贷平台规模达到顶峰,一度覆盖全国三百多个城市。这个平台瞄准了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因为他们消费需求大,但手头并不宽裕。平台首先推出了分期购物,然后雇佣学生在校园内推广。这些推广者很多是班级干部或学生会成员,他们转身成为中介,向同学宣传零首付、零利息购买新款手机。
很多大学生听到这个都心动了。贷款门槛极低,无需抵押、验资或查流水,只需一张身份证和签名。但合同里暗藏玄机,表面上零利息,实际上分期手续费接近普通银行信用卡的1.5倍。逾期未还,每天罚息高达总欠款的1%。比如借5000元分十期还,逾期一天罚息就是50元,而非5元。
2016年,长沙一所高校的一位大二学生在该平台借款6000元,逾期几个月后,总欠款飙升至13000多元。有人可能会问,按时还款不就行了吗?但学生哪里来的钱?大部分还是从生活费里省出来的。一旦利滚利,连稳定工作的上班族都难以承受。
2016年,该平台在美股上市时,其招股书显示,当年有近六成交易的实际利息超过36%,即高利贷。资本自然蜂拥而至,2015年国内类似的校园贷平台已超过一百家,利息普遍在20%以上。到了2016年,校园贷款利率高达10%到30%。许多有前途的大学生因此信用破产,甚至走上绝路。
举几个例子,2016年3月,河南某大学一位姓郑的班长因之前用20个同学的身份证借了几十万贷款,最终无法偿还,跳楼自杀。2017年4月,厦门一名大二学生因欠校园贷被曝不雅照,最终在宾馆烧炭轻生。同年8月,北京某外国语高校的范同学签下高达40%的校园贷后,留下遗书溺水身亡。悲剧接二连三。
因此,校园贷为何如此遭人恨?校园贷的历史到2017年终于被明令取缔,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一些人转型试图洗白上岸,也有人改头换面,变成了求职贷、培训贷、美丽贷、兼职贷,继续瞄准没有多少抵抗能力的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套路依旧,诱导你借钱。
有人又问,怎样才能避免这种诱惑?答案很简单:尽量不借消费贷,尤其是门槛低的消费贷。多想想如何创造财富,而不是透支未来去消费。无论你是学生、上班族还是宝妈,都应牢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