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书报文摘原创,欢迎转载
文|纳豆
-书报文摘签约作者-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的确,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有趣的灵魂之一,苏东坡不仅乐天,而且还是个“斜杠青年”,是个颇懂生活的哲学家。
他这一辈子,虽然坎坷,但不管在何种境遇下,都能活得很好。
如果你能学到他身上的点滴,或许就能帮你穿越低谷,翻越山丘。
自己动手,有酒有肉
想当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至黄州,变为一个团练副使,不仅没实权,还要受监视,甚至连吃饭的钱都不充足。
如果是一般读书人,或许会怨声载道。
但苏轼却脱去了身上的长衫,带着一家人开垦、种地、开发新的菜谱。
当时的黄州,猪肉十分便宜。
只不过,这种吃食,穷人家不会做,富人家看不上。
苏轼却愿意尝试,自创了一份做法,研制出了经久不衰的“东坡肉”。
为此,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语言通俗,又有趣味,还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自己动手、有酒有肉”的强大内核。
后来,苏轼被贬惠州,也继续着自己“老饕”的做法。
不仅寻觅到了好吃的荔枝,甚至还写下了一首《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似乎,只要有荔枝吃,不管被贬多远,他都能够开开心心的。
人这一辈子,有高潮就有低谷,有闪亮就有黑暗。
但不管到了何种境遇,都要记得好好吃饭。
困了睡觉,醒了微笑
到黄州的第二年,苏轼的生活费依然吃紧。
但是,手头紧,却从来不会让他心头难。
这不,他就自打自地当起了“攒钱博主”。
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能维持下去,他每月初一取出4500钱,分成30份,挂在屋梁。
每天一亮,他就乐呵呵地取下一份,去支付一天的费用。
如果用不完,他就立马放到另一个桶里来储蓄。
到月底,他就用这些储蓄下来的钱,要么招待朋友,要么小小放纵一把。
而朋友们去他家时,不经意看到那一排排的钱,也会忍俊不禁。
苏轼好玩,他家里人也如此。
比如他的乳母任采莲,在难熬的时候,会在饭桌旁挂上一块咸猪肉。前人望梅止渴,他们望肉止馋。
每每苏轼的儿子们想吃肉,便会看一会儿肉,再扒两口饭。
有时候,小儿子看得时间长了,还会惹来大儿子的嘲笑。
彼此间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再难熬的日子,他们也算熬了过去。
似乎,不管经历过多少不平,有过多少伤痛,苏轼都能舒展着眉头过日子。
困了睡觉,醒来微笑,就是苏轼这一辈子的信条。
人这一辈子,既然无处可躲,不如傻乐,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毕竟,只要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都会变小,只要开怀了,所有的难关都可以去闯。
二三知己,人生足矣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但朋友很多。
达官贵人、学者僧道、贩夫走卒中皆有知交。
可以说,支撑他坦然度过坎坷命运的,除了寄情于山水自然、诗词书画,就是他周围那一大群朋友。
而在他的朋友圈里,最打动人的,是他与陈季常之间坚定的友谊。
苏轼被贬黄州后,很多友人为避嫌都与他减少来往或不再来往。
苏轼当时的诗词中也表露了世态炎凉的情形,“黄州岂云远,但恐朋友缺”。
但是,与陈季常的重逢,却让他荒凉的人生,有所改变。
陈季常经常推掉别人的拜帖,去与苏轼相聚。
两人虽然相隔一百二十余里,但黄州四年,苏轼去见季常三次,季常来见苏轼七次。
每次都是数天的盘桓,相从而游,谈天说地,饮酒对诗,让刚刚经历牢狱之灾、惊魂未定、惶恐孤独的苏轼深感安慰。
此后苏轼又经历了一轮“复起—外放—被贬”,二人再未见面,只有书信往来。
被贬岭南时,朝野人人自危,争相销毁与苏轼的书信诗文,陈季常此时却在黄州主持刊刻《苏尚书诗集》,对苏轼加以维护。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但他幸运的是,在这艰难之逆旅中遇到了陈季常,富贵时远离,贫贱时不离不弃。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朋友。没有春风得意时的逢迎,却能在潦倒困顿时真情相待。
或许,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苏轼的苦楚。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出苏轼的精彩。
而苏轼的闪亮精彩,就在于那颗豁达的心,那份旷达的生活哲学。
文末点亮【在看】,愿你我能学得一二,开怀一生。
有什么想法和意见,请给我们留言!
转载请联系后台
▼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
《书报文摘》是《书报文摘》报专门打造的官方微信公众号!
好看的人,都在看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