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蓝字“笑先生闲谈历史”关注我们哦。
正文
晋厉公在晋国历史上是一位“功烈多,服者众”的杰出君主。鄢陵之战正是其牢固确立晋国中原霸权的一个标志。
1、仗是怎么就稀里糊涂打起来?
公元前578年,晋国在取得对秦麻隧之战胜利后,已使自己处于争霸的最有利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时期。这时,长期以来威胁晋国西部、牵制晋国力量的秦国已被打败,实力大损,无力东顾;齐、晋同盟正处于相对巩固阶段;公元前576年戚地(今河南濮阳北)会盟后,鲁、卫、郑、曹、宋、等大多数中原中小诸侯国皆臣服于晋;南方的吴国日趋兴盛,它和晋国携手,与楚为敌,对楚的侧后构成严重的威胁。所谓“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晋国只需待有利时机出现,即可与楚一战,以进一步巩固自己在中原地区的霸权。鄢陵之战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
围绕着对郑国的争夺,晋打击楚国,再振霸业的时机终于来临了。
公元前577年夏秋之交,郑成公派公子喜率兵伐许,被许军击败,郑成公又亲自帅师征伐,攻入许都外城,许被迫割地求和。
许为楚国的附庸,郑国的行动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于是楚共王采纳主战派子反“敌利则进,何盟之有”的意见,遂于次年发兵攻打郑国,直抵暴隧(今河南原阳西);接着又侵入卫国,进占首止。后来楚虽从郑国撤走军队,但郑国又开始采取骑墙态度,到了次年,郑在接受了楚割让的汝阴之田后,叛晋附楚,使公子驷与楚共王盟于武城(今河南南阳)。
郑国利用晋楚对峙的机会,倚仗有楚国作后盾,进而在公元前575年兴师攻伐宋国。郑国的所作所为,直接违反了一年前诸侯在钟离(今安徽凤阳附近)之会上的盟约,且为楚国势力的北上提供了便利条件,作为诸侯盟主的晋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肯定要有所表示。
然而当时晋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正愈演愈烈,所以其对是否立即出兵伐郑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范文子认为:
晋国之患在内不在外,“我伪逃楚,可以纾忧……我若群臣辑睦以事君,多矣”。
指出不如保留楚国这个外患以稳定晋国内部:
“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所以主张避免和楚军正面交锋。
但是中军帅栾书反对范文子的看法,斩钉截铁地表示:“不可以当吾世而失诸侯,必伐郑”。晋厉公赞同栾书的意见,遂下决心讨伐郑国,以栾书为统帅,并联合齐、鲁、宋、卫等国一道出兵杀向郑国,时在周简王十一年(前575年)四月。
2、仗还能这样打?
五月,晋军自南河(今河南汲县)渡过黄河,然后向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南)方向开进,至鄢陵城北20里处驻营,以待齐、鲁、宋、卫诸军前来会师。
郑成公闻报晋国大举来犯,急遣使者向楚国告急。楚共王召集群臣商议对策,令尹子重不赞成出兵救郑,但司马子反则认为郑国危急中向楚求救,如不出兵相救,就会使得其他诸侯国不再信任楚国,对楚争霸中原不利,力主出兵驰援。楚共王采纳子反的意见,乃亲自统率楚军,以司马子反为中军帅,迅速北上援救郑国。
楚军由申邑(今河南南阳)出方城(今河南方城)、过叶(今河南叶县),渡过汜水、颍水(均在今河南襄城附近),在与郑军会合后,即迅速开赴鄢陵。同年六月下旬,楚、晋双方主力在鄢陵相遭遇。
当时晋国的盟军齐、鲁、卫、宋军尚在开赴鄢陵的途中,针对这一情况,楚军统帅部作出决策:乘齐、鲁等国军队未到达战场之前,先集中优势兵力击破晋军,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为此,楚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趁晋军不备,利用晨雾作为掩护,突然迫近晋军营垒布列,以期同晋军速战速决。
晋军此时未见盟军援兵抵达,兵力上略处劣势,加之营垒前方有泥沼,楚军逼近而阵,己方兵车无法出营列阵,处于不利的地位。鉴于这种形势,晋军主帅栾书主张固守待援,伺机破敌,
“楚军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
针对楚军“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的情况,年轻的士匄建议晋军“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以作战术上的部署。然而新军佐郤至则反对“固垒而待之”的做法。
他认为楚军有诸多弱点具体地说:
1、楚军中军帅子反和左军帅子重关系不好,“二卿相恶”;2、楚王的亲兵老旧不精良,“王卒以旧”;3、郑军列阵不整,“郑阵而不整”;4、随楚出征的蛮军不懂得阵法,“蛮军而不陈”;5、楚军布阵于无月光之夜,实不吉利,“陈不违晦”;6、楚军布阵后,阵中士卒喧哗不静,秩序混乱,“在陈而嚣,合而加嚣”。
指出如此杂乱无章的军队一旦投入战斗,必然是互相观望,没有斗志。我军若乘此机会发动进攻,一定能够把楚军击败。因此主张利用楚军的弱点,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楚军。
晋厉公和栾书认为郤至所言完全在理,于是改变先前固守待援、后发制人的作战计划,决心趋利避害,立即与楚军展开决战。
随即在营垒中填平井灶,扩大列阵的空间,调动上、中、下军及新军布列攻战阵势。
3、双方叛臣的表演
双方在决战前夕都进行了战场侦察活动。楚军方面,楚共王在晋国叛臣伯州犁(伯宗之子)陪同下,登上巢车,观察晋军在阵营内的动静。伯州犁向楚共王逐一解释晋军活动的性质和目的介绍晋军的临战准备情况,如“召军吏”、“合谋”、“虔卜于先君”、“将发命”、“将塞井夷灶而为行”、“听哲”、“战祷”等等。然而,楚军并未能由此而判明晋军的作战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准备。
晋军方面,晋厉公也在楚旧臣苗贲皇的陪伴下,登高台观察楚军的阵势。苗贲皇熟悉楚军内情,这时便向晋厉公提出建议:“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意谓楚军的精锐是在中军的王族部队,晋军据此应该先以精锐部队分击楚的左右军,得手后,再合军集中攻击楚中军,这样一定能大败楚军。
晋厉公和栾书欣然采纳这一建议,及时改变原有阵势,即由中军将、佐各率精锐一部加强左右两翼。确定了首先击破楚军中较为薄弱的左、右军,尔后围歼其中军的作战方案。部署既定,晋军遂在营内开辟通道,迅速出营,绕营前泥沼两侧向楚军发起进攻。
楚共王望见晋厉公所在的晋中军兵力薄弱,且厉公所乘兵车陷于泥淖之中,即率中军攻打,企图先击败晋中军,结果遭到晋军的顽强抗击,晋将魏锜(即吕锜)用箭射伤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军后退,未及支援两翼,幸亏楚军善射者养由基及时发箭射杀魏锜,楚共王才得以脱险。
楚共王中箭负伤的消息很快传遍楚军,造成人心浮动。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楚军以及协助其作战的蛮军、郑军抵挡不住,被逼到不便通行的地形上,陷入被动、阵势大乱,纷纷向颍水南岸方向败退。双方从中午一直打到夜幕降临,楚军损失很大,公子茂也成了晋军的俘虏。楚共王只得鸣金收兵,而晋军见天色已黑,也暂时中止了战斗。
当天夜里,楚中军帅子反命令军吏检查救护伤兵,补充兵卒战车,修理甲胄兵器,整顿部队,准备明天再战。晋军探得楚军准备再战的消息后,觉得再战并无必胜的把握,于是苗贲皇借巡视晋军之际,故意宣布:
“蒐乘、补卒、袜马、利兵、修陈、固列、蓐食、申祷,明日复战。”
然后故意让楚俘逃走,回到楚军中传播晋军备战的消息。楚共王闻知后,心里不安,急忙召见子反商量对策。但这时子反却因多饮了几盅酒,大醉卧帐,不能应召。楚共王见元帅如此,不禁心灰意懒,认为这是“天败楚也夫”,自料再战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率军宵遁。撤退到瑕地时,楚中军帅子反引咎自杀身死。
次日,晋军胜利进占楚军营地,食用楚军留下的粮食,在那里休整三天后凯旋回师。鄢陵之战,至此以晋军的胜利而结束了。
4、战争的插曲
(1)猛士栾鍼
在晋国阵地前有个大泥坑,于是晋军都或左或右绕开泥坑前进。步毅为晋厉公驾驭战车,栾鍼任车右。彭名为楚共王驾驭战车,潘党任车右。石首为郑成公驾驭战车,唐苟为车右。
栾、范带着他们部族的队伍左右拥簇着晋厉公前进,晋厉公的车陷入了泥坑里。栾书打算让晋厉公乘自己的战车,栾鍼说:
“栾书退后去!国家有大事,你怎能一人独断专行?再说侵犯别人的职权,这是冒犯;丢弃了自己的职责,这是渎职;离开自己的岗位,这是不忠。有三件罪名,不能够胡来。”
他于是抬起厉公乘的战车拖出了泥坑。
(2)最炫贵族风
郤至三次遇上楚共王的亲兵,他见到楚共王,总要跳下战车,脱去头盔而快步走过。楚共王派工尹裹用弓为礼物去问候他,说:“正当战斗激烈的时候,有个穿红色熟皮军服的人,他是个君子。则才见到鄙人而快步跑开,莫不是受伤了吗?”
卻至接见了工尹襄,脱下头盔,听他传达楚共王的话,说:“君王的外臣郤至,跟随寡君参加作战,托君王的福,参加了披甲的行列,不敢拜谢宠命。谨向君王报告没有受伤,感谢君王惠赐问候,实不敢当。因为在战斗中,只好谨此向使者肃拜。”对工尹裹肃拜三次后退走。
晋韩厥追赶郑成公,他的御者杜溷罗说:“快追上去!他的御者多次回头张望,不专心驾驶,可以赶上。”韩厥说:“我不能够再次做羞辱国君的事。”于是停止了追赶。郤至追赶郑成公,他的车右弗翰胡说:“派轻车绕道从正面拦截,我追上他的战车去把他俘虏下车。”郤至说:“伤害国君要受到刑罚。”也停止追赶。
郑成公的御者石首说:“卫懿公因为没有收掉他的旗子,所以在荧地败得很惨。”于是把旌旗藏进弓袋中。唐苟对石首说:“你在国君身边,战败了更应一心保护君主。我不如你,你带着国君逃走,我请求留下挡一阵。”于是留下抵御晋军战死。
楚军被晋军逼迫到险阻地方,叔山冉对养由基说:“虽然君王有禁令,但为了国家,你一定要射箭。”养由基于是向晋军射箭,射二箭,死二人。叔山冉抓住晋军投掷过去,投中战车,折断了车轼。晋军于是停了下来。囚禁了楚公子茂。
栾鍼见到子重的旌旗,向晋厉公请求说:“楚国人说这旌旗,是子重的旗号。他恐怕就在旗下了。往日臣子出使到楚国去,子重曾问起晋国军队的勇敢表现在哪里。臣回答说:“喜欢人多而有纪律。'他说:还有什么?'臣子回答说:喜欢临事从容不迫。'如今两国交战,连一个使者也不派,不能说有纪律。临到事情却说话不算,不能说是从容不迫。请让我派人送杯酒去。”晋厉公同意了。栾鍼派使者拿着酒榼装满酒,到子重那儿,说:“寡君缺少人手,派栾鍼拿矛当侍卫,因此不能来犒劳您的左右,特派我送酒来。”子重说:“这位先生曾经在楚国对我说过这番话,一定是为了这个,他的记性真是太好了!”接过酒来喝了,让使者回去,才又擂起了战鼓。
5、究竟谁胜谁败?
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两国军队主力会战,此后虽仍有湛阪之战等战事,但其规模与影响均不能与城濮、邲、鄢陵诸战相比,故鄢陵之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从此走向颓势;晋国方面虽然借此得以重振霸业(即所谓的晋悼公复霸),但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了。
在鄢陵之战中,晋方谋定而动,先计后战,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使其军事势力发展到鼎盛。
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因各自的内外条件变化,而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相对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也可以称作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
阅读更多精选文章 请关注下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