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自然主角分子,选上调的还是下调的?

文摘   科学   2025-01-02 07:01   上海  


某位粉丝反映的问题,很典型

前几天和一个“国自然青椒”聊天,他反映了一个问题,自己的主任说“疾病发生时下调表达的分子,尽量不要用来作为国自然的申请分子”

主任说:“下调的没有做的必要,我们做科研的教授们一起讨论,讲起下调的指标都是这种看法,所以我们评本子的时候都不会给”。

但是各位认可这位主任的说法吗?

国自然课题中,主角分子选择“好分子”还是“坏分子”?

当然这里的“好和坏”,带有主观成分。



一般来讲,“好分子”是指“疾病发生时,表达水平下降,下调表达,好分子的表达被抑制”;“坏分子”是指“疾病发生时,表达水平上调,上调表达,坏分子的表达被促进”。

青椒老师部分认可这位主任的话,有他的道理,但是不能一巴掌拍死,要分两种情况:

(一)“坏分子”研究被重视是一种逻辑自洽的结果

首先来给大家讲一下,为何“上调表达的坏分子”更合理,更受学术界的欢迎?这个和国自然申报的目的有关。

国自然课题聚焦于“通过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阐述疾病发生的转归机制”,更希望该课题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靶标、靶点的寻找”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就拿“肿瘤tumor”来讲,“促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突变”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但是,一般会认为,认为体细胞之所以会发生癌变,是由于有遗传的“促癌基因”在起支配作用的缘故。专家们发现,在所有的正常的体细胞中,都潜伏着“促癌基因”。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促癌基因”始终处于休眠状态。如果“促癌基因激活”,那么,正常的体细胞就会变成癌细胞,而并不认为“抑癌基因突变”是主流原因。 

破坏比创造更容易实现。

那么说到靶点(target),从治疗的角度来看,正确的逻辑往往就是“摧毁坏分子”,即“destroy”“inhibit”“attenuate”,从技术层次来讲,主要就是“knockdown(KD)”“knockout(KO)”,那么技术具体有哪些呢?大概包括:

  • 靶点是蛋白:小分子抑制剂、单克隆抗体(PD-1、PDL1)、螯合剂等;

  • 靶点是基因、长链非编码RNA:CRISPR、miRNA、shRNA、siRNA等;

  • 靶点是miRNA:mimics、inhibitors或者antagonist、agonist。


所以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逻辑合理性来讲,大家会发现“摧毁一个东西,要比重塑它的代价更低、效率更高”

放眼望去,大多数疾病治疗药物或者手段,都和“如何使得坏分子失去功能”有关,而反过来“如何使得好分子数量增加”的研究就很少,因为“过表达overexpression”一个分子的难度实在太高了。

可见可实施的靶向抑制的技术很多,很成熟,更加可能被应用于临床。这就是为何专家教授更喜欢“坏分子”来作为研究靶点,因为确实临床应用价值比“好分子”更大一些。

地球形成虽然经历了45亿年,而毁灭它,只需要几百枚核弹同时爆炸即可。

(二)哪些情况下可关注“好分子”?

所以很少情况下,会重视研究“好分子”,也就是“表达上调的分子”,但是以下这些情况就可以考虑重点研究“好分子”。当你的课题是以某种干预手段,如何改善疾病的研究:

  • 具有改善作用的外泌体或者膜结构;

  • 生物纳米材料;

  • 其他治疗疾病的手段;


因为这些课题本身就聚焦于“某种干预手段”治疗疾病,所以需要阐明该手段通过“A→B→C”信号改善X疾病。这时候“分子A”就可以是“好分子”,既“疾病发生时表达下调、而干预时有表达上调的分子”。


更直接一些,外泌体或者生物纳米材料,可以直接搭载“好分子”,靶向递送到病灶处,产生改善疾病的功能作用和效果,这样的课题研究的逻辑就如上述那样,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本文章中关于“好分子”、“坏分子”的优劣的选择原因,大家觉得正确吗?

请在本文下方的留言区留言。



2024年度国自然医学部50大科研热点中标数统计如下:

本团队从国自然、省市级课题申报、学术代表作规划、实验方案设计、科研技能教育培训等提升年轻科研者科研水平,真正掌握国自然课题设计的核心要点、精妙逻辑和标书撰写技巧,提高标书水平和质量,最终中标国自然。

往期精彩文章

青椒医学
本团队扎根于国自然、省市级课题申报,学术代表作规划、实验方案设计、科研技能教育培训等方面,致力于提升年轻科研者科研水平,真正掌握国自然课题设计的核心要点、精妙逻辑和标书撰写技巧,提高标书水平和质量,最终中标国自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