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文全文写作结束后,需要着重思考如何把最初的选题优化为一个要素完备且具有吸引力的标题。标题作为论文的“广告语”,其结论要素如何呈现更让人产生阅读兴趣,这是非常重要的。论文的标题包含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四个要素。虽说研究结论并非必备要素,但若是能够予以重视,也能够锦上添花。很多作者虽已感受到了其重要性,但在结论的设置上或是比较普通,或是无法看出与正文结论或者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确保标题中的结论部分与研究问题相关联,甚至能够带来引人入胜的效果,是可以下一番功夫的。下面,将结合C刊范文的标题,来介绍论文标题中结论要素引人入胜的五个技巧,以供作者们参考。
一般情况下,使用第一和第二人称如“我”“你”,能够增强亲切感,直接与读者对话,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性。而在论文标题的结论要素中使用第一和第二人称,则能够让读者或者审稿人反观自身,在强化互动的基础之上,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论文与“我”的关系,从而完美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你的目的地浪漫吗?——对游客感知视角下目的地浪漫属性的探索性研究》(《旅游学刊》,2019年第12期)。该文标题中的结论要素“你的目的地浪漫吗?”,则使用了第二人称。而论文本身就是基于游客视角探索旅游目的地的浪漫属性,是与每一位读者包括审稿编辑息息相关的。因此,在结论要素中,便以第二人称作为主语向“读者”发文,读者看后便能够反思自己所去过的旅游目的地是否浪漫。在思考之余便想要进一步了解此文究竟是如何探索“浪漫”的。
再如《我可以唤起你吗——不同类型直播网红信息源特性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20年第1期)。此文标题的结论要素“我可以唤起你吗”则同时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此文研究的是直播网红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而结论要素中,“我”指代的是“直播网红”,而“你”则指代的是包括读者和审稿编辑在内的所有消费者。因此两种人称的运用,让论文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同时也增强了论文叙述的真实性,让读者不禁思考自己在直播购物中,直播的网红博主对自身购买产品是否产生影响。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意义。在论文标题结论表述中运用隐喻,能够通过简练的几个字,来帮助读者或者审稿编辑通过已知的概念,来理解抽象或者不熟悉的概念,简化和解释复杂性,从而增强读者的理解,传达结果的深刻性。同时,也可以建立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鸣,从而引导作者走进正文一探究竟。
例如《“狮兔赛跑”?动物品牌标识类型的消费者偏好研究——来自眼动和实验的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23年第6期)。该标题中的结论则以“狮兔赛跑”的隐喻来呈现。论文研究的是动物品牌标识的消费者偏好,而“狮兔”恰好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动物,前者是能力型动物,而后者则是温暖型动物。因此,作者在研究结论的表述中,用“狮子”隐喻的是独立型自我的消费者以及个体主义国家;用“兔子”隐喻的是互依型自我的消费者以及集体主义国家。“狮兔赛跑”的隐喻,既精炼地表达了观点,也能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日常隐喻来阐述深刻观点。
再如《暗送秋波:管理层引导与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南开管理评论》,2019年第5期)。此文分析的是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和管理层期望盈余差异的相关性。而在结论要素中,却使用了“暗送秋波”这一文学性色彩比较强的词语。看似前后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上,该文作者使用“暗送秋波”来隐喻“分析师盈余预测误差”与“管理层期望盈余差异”之间显著相关,是由于管理层向分析师“暗送秋波”的结果,即管理层向分析师传递盈余消息。通过较为形象的隐喻,不太熟悉的读者便能初步明了二者关系,熟悉的读者也能进一步想要了解二者究竟有何具体的关系,从而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论文标题的结论要素,也可以运用对比来凸显差异。在论文研究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两个对比鲜明的信息,且在最后的结论中可能会出现非A即B,或者A和B在不同的情境下发挥不同作用的情况。在此类情况下,便可以酌情在论文的标题中,呈现这种对比的形式,一方面也可以快速把握论文观点的核心,另一方面塑造观点之间的张力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对现有知识和新观点之间的差异进行批判性思考,进而深入论文中一探究竟。
例如《专业口碑还是群众口碑更好?口碑类型对顾客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23年第4期)。该文探索究竟是质量来源型口碑(专业口碑)还是数量来源型口碑(群众口碑)对顾客购买意愿产生影响。通过使用“专业口碑好还是群众口碑好”的疑问表述,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基于已有知识来产生批判性思考:究竟是专业口碑发挥作用,还是群众口碑?或者二者都发挥作用,只是涉及到不同的情境?带着疑问阅读正文内容来为自己答疑解惑,获得全新的知识。
再如《“两情相悦”还是“门当户对”:产学研合作伙伴匹配性及其对知识共享和合作绩效的影响机制》(《南开管理评论》,2018年第6期).该文标题的结论要素,不仅使用了“是A还是B”的对比形式,还运用了隐喻的文学修辞手法,来比喻产学研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通过文学性色彩比较强的词语,能够快速引起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项目与每位高校科研人员息息相关的,很容易引起参与过此类项目的读者的共鸣,并有代入感地思考自己与产学研合作伙伴是“两情相悦”还是“门当户对”,使其基于自身的经验来展开批判性思考。
诗词典故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吸引对特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因诗词典故中往往富有情感色彩,使用典故可以在读者心中唤起特定的情感反应,也可以恰到好处地展示作者的学术修养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如果在论文标题的结构要素中巧用诗词典故,则能够使得论文标题显得独特而新颖,若是在投稿的过程中遇到一位对诗词歌赋较为感兴趣的审稿编辑,则有助于在众多论文中脱颖而出。
例如《“老夫”“撩发”少年狂:初老感对年轻消费者冒险行为的影响》(《南开管理评论》,2023年第4期)。该文的研究对象比较有趣,是那些认为自己处于“疑似初老症”的年轻人,时常谑称自己为“老夫”。而究竟年轻人的这种“初老感”对其消费上的冒险行为是否有影响?最后经过分析发现,外在环境线索带来的初老感会让此类年轻人产生更高的冒险行为倾向。由此,才有了标题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即采用苏轼较为有名的词句,来表示处在“初老”状态的年轻人中的“豪情壮志”。虽苏轼的词句和本文的结论语境不同,但前者能够精炼地表达出后者的语意,属于“恰到好处”地借用诗词典故来表达论文观点,比较有趣,也较为标新立异。
再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品牌排斥和在场第三方顾客品牌评价的关系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22年第6期)。该文是观察品牌排斥行为与第三方顾客品牌评价的关系。品牌可能会因客观原因排斥个体或者群体消费者,而第三方顾客在见到其他顾客被排斥时是何感受?最终的结果则是,观察到品牌排斥行为的顾客会有更高的品牌评价。由此,该文作者使用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一成语来精炼概述研究结果,也即,虽然品牌排斥行为可能在所难免,这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一部分消费群体,但同时又得到了其他第三方顾客较高的品牌评价。因此,通过该成语,便能够迅速把握论文的观点的核心,也能够体现出作者通过较好的语言技巧和学术修养来概述观点的能力。
论文虽然属于理性色彩浓厚的学术性文章,但并非没有“情感”因素在其中。例如选题的人情味、写作过程中的“激情语言”,与之有直接联系的则是标题结论要素中情感色彩的嵌入。选题的人情味代表着对自身所处实践境遇的学术性思考,是一种对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人文关怀,而带着这种人情味,无论是学术语言,还是标题的结论要素中的表述,都可以嵌入情感。情感能够迅速拉近论文与读者的距离,从而让读者也能够感同身受,也能够清晰地表明作者在观点上较为坚定的立场。
例如《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工作!不合规任务对新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心理科学》,2021年第1期)。该文探索的是不合规任务与新员工工作投入的关系。“不合规任务”即与员工合理期望相违背的任务,本就是不被人们所接受的。这很容易能够引起读者们的共鸣,而作者研究发现,不合规任务会诱发员工的不愉快情绪,从而影响其工作投入。由此,在标题的结论要素处,以“强烈的语气+感叹号”相组合的形式表达了观点,即“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工作!”。体现出作者对不合规工作影响工作投入的义愤填膺以及对观点的不容置疑之感。同时,使用第一人称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也能够感受到作者义愤填膺的情绪,从而产生较强烈的共鸣。
论文标题中的结论要素可以通过以上五种技巧来引人入胜,通过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来增强亲切感,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通过简练而深刻的隐喻来讲简化复杂性,增强读者对论文的理解;也可将观点中的核心信息放在标题中,并以对比的形式来塑造张力,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考;也可巧用诗词典故来唤起读者的情感反应,并有标新立异之效;也可嵌入情感色彩来表明作者的坚定立场。作者们在论文写作完成后的标题优化阶段,可以有意识地将这五个技巧予以运用,也可通过研读以刊论文来进行自我总结,在标题的呈现上有意识地下功夫,从而当论文的“广告语”更加醒目
来源:科研写作研究所
作者:张文静 (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二编辑部编辑)
注: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发表之路,与你同行
既有论文写作发表的干货资料
又生动有趣的学术资讯
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