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没有“第一学历”!

学术   2024-11-16 11:01   河北  








“岗位要求:985、211高校优先!”


校招市场上,学历成了简历筛选的潜在关键词,无时不在划分着人群。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即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



比“985”“211”字眼,更为扎眼的,是对“第一学历”的限制。“第一学历含金量更高”、“金本、银硕、铜博”、“985名校硕士因本科普通被企业婉拒”……第一学历似乎成了人生污点。


而本次教育部发文,并非第一次严禁学历歧视。近年来,从公务员选调到国企就职,从升学深造到校园招聘,一条赤裸裸的“学历鄙视链”生生把人分出“三六九等”,毫不夸张地说,天下苦“学历歧视”,久矣。


不同学历,“明码标价”


在校招这场“神仙打架” 的竞争中,卡学校,成为毕业生碰到的第一颗钉子,不少双非高校学生表示“连投简历的资格都没有”。即使好不容易闯过N轮面试,成功拿到offer也会发现,不同学历,明码标价,似乎已经成为校招市场上大家默许的“潜规则”。


有的大厂在校招时会采用“按校定薪”的规则,即根据应届生的毕业院校确定薪酬待遇。据网络上流出的校招薪资标准表来看,企业将应届毕业生划分为17个档次,每档薪资不同。最高档的毕业生可能获得41万年薪,是双非本科毕业生的4倍多。


图源:脉脉


除了卡毕业院校层次,“第一学历”也成为了招聘中隐形的筛选标准。


前程无忧对1300位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职场人的一项调研显示:7成受访者曾遇到“第一学历限制”。其中,有4成受访者曾接触到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明确标注了“985/211本科优先”、“仅限统招/全日制本科”等字句;近3成受访者在应聘时虽然企业对“第一学历”没有明确标注,但仍感受到“隐形门槛”。


同时,这项调研还发现,本科985/211院校求职者成功拿到offer的人数是双非院校求职者的1.8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一学历歧视”普遍性存在。


在真实的职场中,“学历歧视”在不同类型的岗位上也有不一样的表现。


一名大厂HR曾表示,对于技术类岗位的招聘,首先考虑的就是个人能力,但如果双方具有同样的技术水平,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确实都会成为公司评估薪水的参考。


非技术类岗位的招聘上,对“第一学历”的层次划分则更为严格。“相比于技术类,人事、运营等岗位会更在意应聘者各级学历就读院校的含金量”。这位HR观察到,公司近年来招聘的应届生绝大多数本硕均在“985”高校就读,还有部分是海外名校的毕业生。


据媒体报道,多名2024届应届毕业生在采访中表示,面对这种不平等对待,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这一情况,但他们均选择了“沉默”。原因各种各样:对方没有明示,不能确定是因为“第一学历”而导致未被录用;只想继续找工作;并非一家企业存在“第一学历”歧视,投诉了也没用。


没有“第一学历”!


实际上,“第一学历”本身就是个伪概念。


此前,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时强调: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给强调“出身正统”的用人风向来了一记猛锤。


人社部于2021年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务院于2020年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均重申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



“第一学历”成为不少毕业生求职的“拦路虎”,还与企业的人才筛选机制有关。虽然学历不等同于能力是一个基本常识,但单纯用学历高低来判断人才能力,很难说不是企业招聘中的“偷懒”行为。


用人单位不愿花时间下功夫选拔优秀人才,仅仅对学校背景、学历、证书等硬性条件进行筛选,缺少对应聘者在业务潜力方面真实能力的审核,很容易造成学历与岗位的不匹配。看似以最简单的方法招来了高层次人才,但一旦不适配,员工流动率高,则会增加招聘成本,得不偿失。


今年全国两会,民进中央拟提交的《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提案》,针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遭遇的不同程度的歧视问题,建议规范就业歧视的内涵和定性,对在招聘过程中存在针对教育类型、学历层次等进行差别化对待行为的单位机构严肃问责。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也建议,着重对招生歧视、就业歧视作出更加明确的禁止性规定,制订更为严格的处罚性条款;把高校招生、招聘就业等纳入新时代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改革中,健全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多元评价标准,消除学生档案、求职简历“第一学历”概念。


学历固然能一定程度上区分实力,但并不是评判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若人生数十载,仅一考定终身,那么强调终身学习便毫无意义。让人才得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拔高用人学历,不造成人才浪费,或许是能够给烧得过火的“学历至上”社会降温的一剂良方。



来源:软科

注:内容仅做学术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权等行为,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仿

论文仿写的四个核心操作:基于C刊与普刊论文的比较分析

写作

施一公:提高英文论文写作能力的六点建议

目录

2024新版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共计收录期刊2677种!

新闻

中央发文!不合格博士生,退出!

发表之路,与你同行

既有论文写作发表的干货资料

又生动有趣的学术资讯

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

      
点个“在看”不失联

不发表就出局
为您解读论文写作与发表策略,助您发表成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