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二级英雄于尚清浑身布满碎玻璃尖,医生冷冷地说:“如果手术,你可能立刻死;但不手术,或许还能活十年。”然而,谁也没想到,临终前的他办公室里竟藏着一个鞋盒,打开后,里面装的东西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妻子站在床边,弯腰弓背,双手颤抖地用竹签小心翼翼地挑出嵌入丈夫身体的碎玻璃。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砸在床单上。可最顽固的一块玻璃卡在他的左腿深处,无论怎么努力都挑不出来。儿子咬紧牙关,用指甲刀夹住玻璃渣用力拔,却连同一大块皮肉一起扯了下来。
于尚清,43岁,1999年从部队副团级转业到齐齐哈尔,成为一名排爆民警。他所在的这座城市,是日伪遗留毒气弹和炸弹的重灾区。而他,主动选择加入这支危险的队伍,用自己的生命与无声的死神展开搏斗。
2003年9月1日,绿色食品博览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于尚清的休息日,却被一通电话打破了平静。
“老于,发现炸弹了!你能搞定吗?”电话那头,副局长王春才语气急促。
“炸药我拆过,但定时炸弹……没经验。不过,我得去看看。”
挂了电话,于尚清骑上摩托,飞一般赶到酒店。一进厨房,他就看见了那个怪异的东西:胶带紧紧缠在煤气管道上,旁边挂着一块表。只需一秒,它可能将这座闹市区的大楼夷为平地。
“王局,赶紧安排疏散所有人,另外找一把壁纸刀过来!”
他趴在洗碗池上,小心翼翼地用壁纸刀一点点割开胶带,紧张到汗珠顺着鼻尖直滴地板。剪红线还是黑线?他脑中快速计算着,手却毫不犹豫地先剪了黑线。“嘎巴!”黑线断了没响;“嘎巴!”红线断了没炸。
第一颗炸弹拆除成功!
然而,刚刚松口气的他在饭店吃午饭时,又接到电话:第二颗炸弹出现了。
这一次,炸弹更复杂。它的引线连接着传呼机,只要传呼机接收到信号,就会立刻引爆。于尚清依旧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一点点拆开胶带,逐根剪断引线。他的额头上渗满汗水,整个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但危险并没有结束。接下来的48小时里,他接连拆除了11枚炸弹,而第11枚,却成了他生命的转折点。
那个炸弹被装在一个写着“福”字的红箱子里,内藏满满的汽油瓶和交织如蛛网的引线。这个双引爆的炸弹无疑是致命的,于尚清决定将它移到空地引爆。
就在他用长引线勾住箱子时,炸弹突然爆炸!强大的气浪将他推出十多米远,玻璃碎片像雨点般扎进他的全身。他的左眼失明,右耳失聪,手指被炸断,右腿残废。
醒来后的他,被告知全身共有100多块玻璃碎片扎入脏腑和神经。医生无能为力,甚至X光都拍不出这些细小的碎片。上海一家知名医院愿意免费为他手术,却也坦言:“手术风险极高,可能活不过手术台。”
“那我还是陪老婆和儿子再多活几年吧。”
从那以后,于尚清的生活就是与疼痛为伴。每6小时,他必须服用一次止痛药。他的战友们发现了那个满满一鞋盒的止痛药时,心中五味杂陈。他从未请过一天假,即便疼得受不了,他也只是说“家里有点事”后悄悄去医院。
2014年11月6日,于尚清在北京的医院里离世。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54岁,但他的忠诚与牺牲,却刻在了鹤城人民的心里。
或许,在很多人眼中,英雄总是伟岸无畏的,但于尚清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告诉我们,英雄也是普通人——有恐惧,有痛苦,却从不退缩。他的死让我们深思:那些守护我们平安的人,究竟用什么代价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
生死之间写忠诚,愿于尚清的警魂,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