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女儿,国立脑神经医学院前院长李玮玲医生从出生、接受教育到毕生投入医学研究与服务,无不展现出刚烈又良善的个性。《联合早报》从公开资料和李玮玲的专栏文章中,整理出她的一些生平事迹,让读者了解她的人生轨迹。
求学之路
1955年1月7日出生,在南洋幼稚园及南洋小学念书。小一时,成绩优异,跳级到小三,小六成为全校状元。
念南洋女子中学时,因父亲李光耀希望她学三种语言,她就弃地理改学马来语。毕业后,到莱佛士初院念高中。
2009年11月,她在投给报章的评论中说:“父母把我送进华校,一直到中四,我从不觉得有遗憾,也不认为花那么多时间背记经典文章或诗词是白费功夫。”
1973年,A水准会考成绩放榜,她名列全国顶尖理科考生,与张志贤、林勋强、杨荣文等10人,获颁总统奖学金。
1978年,她考获新加坡大学医科荣誉学位,是唯一获颁荣誉学位的毕业生。1981年,她获颁儿科医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到美国麻省总医院接受三年的儿科神经学培训,隔年到英国参加考试,获颁英国皇家学院院士资格。
李玮玲求学期间成绩优异。(档案照片)
阅读障碍
1983年,李玮玲到美国波士顿钻研小儿脑神经专科时,偶然看到心理学家测试有阅读障碍的女生,才意识到自己也有轻微阅读障碍。
同年回新加坡后,她发现父亲也有类似问题,但程度比她轻微。对此,她感到庆幸,因为只有她得到遗传,其他家人没有。
李玮玲和父亲李光耀。(档案照片)
1996年,李光耀将授权出版的《李光耀》唯读光碟所得的14万元版权费,捐赠给新加坡读写障碍协会(Dyslexia Association of Singapore,简称DAS)。
作为协会顾问,李玮玲当时在记者会上现身说法,说明只要给予额外关怀和指导,患有阅读障碍的学生也能克服困难,成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
医学成就
1984年,李玮玲回到新加坡,在陈笃生医院神经科工作。1996年任脑神经学科主席,1999年任临床服务部副主任。
李玮玲曾在陈笃生医院神经科工作。(档案照片)
2004年,李玮玲接任她参与创立的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任职11年,同时兼任多个医院顾问及大学副教授职位。
热爱运动
李玮玲酷爱运动,15岁时就考获空手道黑带。年轻时可以每天上下山跑15公里,之后游泳四公里,再在水中跑步半公里。
2015年,李玮玲在专栏感叹年纪渐长,已无法维持年轻时的运动能耐和速度。她坦言岁月催人老,但她表示,能坦然接受容貌改变,让她难过的是日渐衰退的体能。
拒绝倚仗父亲名字
李玮玲特别注重隐私,处事待人拒绝倚仗父亲之名。别人问起父亲的职业,她说是公务员。虽然不愿意利用李光耀女儿的身份,但她认为这个身份是一种责任。
李光耀一家人。(档案照片)
也因此,当她没有获得皇家内科医学院成员的资格时,她的压力很大,那是她唯一一次考试不及格。
“我父亲说,‘每个考试很重要,你必须名列前茅,因此这个没通过的考试,你必须及格’。他这么说主要是因为我是他的女儿,多过于我是总统奖学金得主。我必须证明,新加坡的制度没有偏袒我。”
来自火星
2015年9月,她出版新书接受《海峡时报星期刊》的专访,直言自己是火星人,知己就那么几个。“我个性古怪,而且要一直古怪下去。”
她表示,想不出任何理由要顺应所谓的正常标准。“我不是个典型的人,但我的古怪是一致的。一旦你了解我,你会发现我对事情的反应都是预料之中的。”
李玮玲很有想法,对于热衷的课题会直抒己见、直言不讳。为了坚持信念,不惜与他人争辩,包括自己的父亲。
她也坚信职业不分贵贱,劳工对社会的贡献不可或缺,同样应受尊重,没有谁是高人一等。
专栏作家
李玮玲自2003年起为《海峡时报》供稿,12年里一共撰写约180篇文章,涵盖医疗政策、家庭生活、人生感悟等多个方面。
她说,写专栏,不仅为了分析事实,也想要分享自己的理论。
2015年9月20日,她的专栏文章集《一个客家女的新加坡故事:作为女儿、医生和坚定新加坡人的生活》出版,收录了75篇文章。
“我不能哭”
李光耀2015年3月23日辞世。李玮玲在家庭私人追悼会上宣读悼文,讲述父母对她的教育和影响,以及父亲晚年的情况。她在悼文尾声透露自己忍不住落泪时,语锋一转,留下一句:“我是客家女,我不能哭”,展现出她坚强而感性的一面。
2020年,李玮玲被诊断出患有进行性核上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这种病比帕金森更严重。8月8日,她在脸书上发布贴文宣布诊断结果,说这是一种“相当恶性的脑部疾病”,最终会导致死亡,“对于幸运的人来说”。
“如果这一切都是一场噩梦,我会醒来就好了。但现实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无法逃避。”她在贴文中写道,并坚强地接受事实,表示这是人生中必须忍受和面对的事。
2024年10月9日,李玮玲在欧思礼路38号家中离世,享年69岁。
瑜伽导师幼时险丢命:
李玮玲医生救了我
“如果不是李医生,我当时很可能活不下来。”46岁女瑜伽师告诉《新明日报》,自己9个月大时因食物中毒险送命,在李玮玲医生和医疗团队悉心照料下,将她从鬼门关拉回来。
如今是持证瑜伽师,还担任英文补习教师的陈丽云(46岁)有着健康的体格。她昨天受访,语气中流露出对这位“救命恩人”的不舍。她说住院一个月期间,得到李玮玲医生和医护团队的细心照料,最终脱险,得以和其他正常小孩一样长大。
陈丽云说她是在20多岁时与父母聊起住院经历,才进一步了解这段童年往事,她感到惊讶又神奇:“李玮玲医生竟然还抱过我!”
根据陈丽云父母向她叙述,她9个月大时出现严重食物中毒,被转介到新加坡中央医院,当时她出现高烧、呕吐和腹泻等症状,甚至需要紧急输血来救命。
“我父母对李医生的第一印象是,她是一个各方面都很有能力的医生。”
在陈丽云住院的一个月期间,李玮玲医生当时与其他医生期间会定时巡房,亲切的她甚至在巡房时会抱起当时还年幼的她。尽管长大的陈丽云已不记得那个拥抱,但仍为这段短暂的交集而感到十分感恩与高兴。
如今已身为人母的陈丽云更能体会,当时李玮玲与医生团队对她的悉心照料,对一个家庭来说的重要性。
得知李玮玲曾经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后,陈丽云时不时也会关注李玮玲的消息,也追踪她的社媒动态。
“几年前她公开表示她健康抱恙,我感到很痛心也很可惜。她是一个这么有造诣的女性,却要遭受病痛的折磨。”
10月9日早,陈丽云一清早如往常浏览社交媒体平台,看到李玮玲离世的消息,虽然知道她有病在身,但仍感到十分痛心。
“我父母说,如果不是她,我很可能都不会活到现在,我真的很感激她。”
陈丽云如今已经46岁,是持证瑜伽师,有着健康的体格。(受访者提供)
当年幸获她及时诊断
“救我五周大女儿一命”
仅五周大的女宝宝突发高烧不退,母亲多处寻医最终转介到李玮玲手中,难忘她熟练的专业医疗操作,令人备感安心。
1988年,刚生产的陈女士( 现年66岁)发现五周大的女儿高烧不止,多处求医,最后经由父亲常看的家庭医生转介下,向当时在陈笃生医院工作的李玮玲求医。
“进入医院的诊疗室,李医生的诊断迅速且及时,以检测是否患上脑膜炎。我女儿当时一个多月还很小,腰椎穿刺不容易做,可是李医生以专业的手法完成,最后确诊为膀胱输尿管反流。”
由于不是脑科问题,李玮玲医生接着转介她到国大医院接受合适的治疗。
“李玮玲医生非常好,医术高明。她很谦卑谦逊。她及时为我女儿进行治疗,也很快诊断出病症。”
对于当时六神无主的陈女士来说,李玮玲以专业医疗素养很快让她安下心来,她也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她治疗。如今陈女士的女儿已经36岁。
陈女士说:“我很感激她救了我女儿,我也知道她过去几年身体不好,对于她的离世感到惋惜。”
她表示,将会密切留意李玮玲的葬礼安排,希望能有机会到现场送这位“救命恩人”最后一程。
国立脑神经医学院:相比教授称呼
她更喜欢被叫李医生
比起李教授的称呼,李玮玲更喜欢被称为李医生,她把一生奉献给医学事业,是病人和同事眼中凡事以病患为重,并特别关怀弱势群体的医者。
李玮玲在2004年至2014年间,担任国立脑神经医学院(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院长,医学院昨在官网上发文悼念这名前院长。
医学院总裁区永乐副教授在文中说,从构思到建立一套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院,李玮玲无论是对病患或下属,总是尽心尽力,对医学院贡献良多。
医学院高级顾问医生卢毅勤副教授也说,李玮玲灌输给同僚的观念也是每一名病人,不管是私人或受津贴病人,都是重要的,也都该被悉心照料。
李玮玲是儿科医生,专门研究神经学,并重点关注癫痫症。卢毅勤认为,李玮玲特别关心弱势群体,尤其是患有癫痫且身有残疾的患者。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Read more)。
相关阅读:
文:傅丽云、林艺君
我们入驻小红书啦!
请关注《联合早报》官方账号
带给你新加坡最“红”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