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纭嬉 金融投资报记者 吉雪娇
近日,多家银行推出新一轮的消费贷利率优惠活动。
总体来看,与2024年9月多家银行消费贷利率低至“1”字头相比,近期这波消费贷优惠似乎更加“理性”,大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水平均维持在3%左右,最低仅为“2”字头。
分析人士认为,站在市场竞争与可持续发展角度,如果各银行一味地追求超低价策略,最终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受损;同时保持相对合理的利率水平,有助于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贷款利率波动。
制图:文宛
2024年末,国有大行的消费贷利率普遍在3%以上。农业银行推出的“网捷贷”年化利率为3.3%;而中国银行的“中银e贷”的贷款额度为20万元,最低利率为3.4%,其“随心智贷”年化利率3.3%—4.1%,授信额度最高30万元;建设银行“快贷”年化利率低至3.45%起,额度上限20万元,针对公积金客户、优质房贷客户专享年化利率低至3.15%;交通银行的“惠民贷”年化利率则在3.2%—3.6%之间。
消费贷利率虽呈总体走低趋势,但大部分低利率消费贷均有门槛要求。例如,农行“网捷贷”主要还是面向公务员、事业单位、上市公司、国企、学校、医院、银行、机关政府等单位员工,以及有房贷、公积金、社保、代发工资的客户等;“中银e贷”亦主要面向有稳定房产或收入的客户群体。
部分银行2024年末消费利率最低降至“2”字头。2025年1月2日至2025年1月26日,招商银行苏州分行推出闪电贷利率优惠活动,活动期间消费者提款可使用利率优惠券,优惠后的闪电贷利率最低可至2.78%。此外,北京银行的京e贷产品最低年化利率(单利)为2.78%,最高额度1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3年,优惠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1月31日。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银行当前发力消费贷促销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迎接开门红,年初加大贷款投放是惯例,且临近春节消费旺季,用户贷款需求增大,适合营销;二是处于利率下行周期,提前放贷可锁定高息贷款,鉴于2025年大概率仍有降息空间,当下以较高利率放贷是理性选择;三是实体部门融资需求弱,居民买房意愿、消费者信心下降使消费贷需求减少,企业投资扩产意愿低致贷款需求下滑,供需失衡致贷款利率不断降低,消费贷促销成常态;四是受零售贷款不良情况影响,银行开始优化零售贷款结构,提高消费贷准入门槛,竞争优质客户趋于白热化。
与2024年9月份多家银行消费贷利率低至“1”字头相比,年末的这波消费贷优惠似乎更加“理性”,大部分银行消费贷利率水平均维持在3%左右,最低仅为“2”字头。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整体处于利率下行周期,但银行自身的资金获取也是有成本的,过低的贷款利率(如“1”字头)可能逼近甚至低于资金成本线,长期维持这样的低利率难以实现可持续盈利。将利率维持在“2”字头,能在吸引客户的同时,更好地覆盖资金成本,保障一定的收益空间,实现成本与收益的合理平衡。
关于更加理性的营销策略,薛洪言认为,银行业息差压力较大,消费贷利率跌破2%,对银行属于赔本赚吆喝,缺乏商业层面的可持续性。同时,在反内卷的大环境下,也容易引发舆论关注,诱发舆情风险。
此外,站在市场竞争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如果各银行一味地追求超低价策略,把消费贷利率压到“1”字头,容易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潭,最终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受损;同时也需要稳定消费者对于贷款利率的预期,避免让其形成消费贷利率会持续无底线下降的观念。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利率水平,有助于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贷款利率波动。
那么,未来消费贷利率是否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对此,薛洪言表示:“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定调下,明年大概率仍会有30BP以上的降息空间,相应地,消费贷利率仍有下降空间。在这个意义上,对银行来说,在降息前以更高的利率把钱贷出去,仍是相对理性的选择。”
除了消费贷利率不断降低以外,2025年1月1日起,包括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在内,多地存量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将下调25BP(基点)。调整后,5年以下(含5年)和5年以上首套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分别由2.6%和3.1%下调为2.35%和2.85%。
监管层为了刺激消费,支持经济增长,鼓励银行降低利率,这是消费贷利率不断下调的政策基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其中提到“满足居民合理消费信贷需求”“降低消费金融成本”等要求,加快了金融机构下调消费贷利率的步伐,支持投资和消费。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经济复苏和消费回暖,零售贷款资产质量有望触底回升,相应地,银行对优质零售客群的过度竞争也有望得到缓解。对于符合条件且有融资需求的借款人,现在或许正是申请低利率消费贷的好时机。
同时,消费者也要注意辨别和防范不法贷款中介的风险。已有多家银行近期发表声明,提醒客户谨防不法贷款中介超低利率背后的陷阱。
不良中介以“增加额度”“优惠利率”“内部通道”“迅速放款”等为名,收取与实际服务内容不对等的费用。或者以超低利率吸引客户,但在实际放款时利率却远高于承诺的利率,甚至额外收取风险管理费等费用。更有不法中介伪造或冒用正规机构的名称、标志和文件,误导消费者购买虚假保险产品,办理虚假业务。
消费者在办理贷款时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警惕不法中介的虚假宣传和诱导,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一路向“新”——盘点2024年财经热词里的经济活力新图景
四大关键词盘点2024年四川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2024年A股收官:沪指全年上涨12.67%,出炉近百只“翻倍股”
编辑|贺梦璐
校检|袁钢
审核|姚彦如
本文为金融投资报jrtzb028(微信号)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金妹儿。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名,违者必究。
联系金妹儿:028-8696849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112018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