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贺兰山脉以西,阴山以北的广袤大地上,一场关于沙漠的误解与盲动正在悄然上演。这里,资源的挥霍已达到极致,而人类对于自然的干预,似乎正将这片旱区的瑰宝推向毁灭的边缘。
沙漠,这片看似荒凉却蕴藏着无限生机的土地,实则是大自然赋予旱区的瑰宝。沙的覆盖,不仅是对这片土地的独特装扮,更是对珍贵淡水的精心珍藏。沙粒间的微小缝隙,如同自然界的微型水库,让雨水得以迅速渗透,避免了曝晒下的蒸发,也有效防止了盐碱的积聚。然而,人类对此的误解却深重无比,盲目地认为植树造林才是治理沙漠的唯一出路。
植树造林,这一看似绿意盎然的行动,实则如同地下水的吸管,无情地消耗着这片土地本就稀缺的水分。每一棵树的生长,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作为支撑,而在这样的旱区,每一滴水都显得尤为珍贵。当林木与农田竞相争水时,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恶化,曾经甘甜的清泉变得苦涩难饮。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林木,最终只能在一片枯黄中倒下,成为人类盲目行动的牺牲品。
其实,沙漠并未直接侵扰道路与村庄,它的存在,更像是一种自然的平衡与调节。风起时,细沙飞扬,粗沙沉积,各安其位,形成了独特的沙漠景观。未被人为干扰的沙漠,其尘土远比被践踏之地轻盈,沙结皮更是大自然赋予沙漠的坚硬外壳,任凭大风也无法撼动。然而,人类的造林活动,机器的轰鸣,车轮的碾压,却如同翻天覆地一般,将虚沙暴露,潮湿细沙随风而起,形成了最糟糕的景象。
甘肃民勤,一个曾经以造林治沙为己任的地方,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这里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造林活动,但结果却是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恶化,死树成堆。那些被机械推至荒野、焚烧的火光,不仅照亮了天际,更照亮了人类对于自然的无知与傲慢。如今,又有人以打井抽水、汽车拉水灌溉梭梭治沙,但这样的做法,真的能拯救这片土地吗?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对于沙漠的认知与治理。唯有遵循“不暴露、无限循环”的用水之道,打破“农灌独大”的格局,节约用水,下放水源,才能在这片旱区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这样,那些低矮稀疏、以地下根茎繁衍的固沙植物才能得以恢复,流沙才能在自然的调节下重归平静。
让我们共同反思,不要让误解与盲动继续在这片旱区肆虐。让我们尊重自然,珍惜资源,共同守护这片属于我们的瑰宝——沙漠。
内容来源:本文整合于水利天下系列群专家群聊内容。
往期相关文章链接:
刘亚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质增效,是完成“双碳”目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口气说完“莱州湾”水库建设八大必要性!实现黄河腾飞“扛鼎之举”
一家之言:水利有用但绝不是主要权重,充其量5%,非得班门前弄大斧,墨门前吹系统......
欢迎您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