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局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了首批50个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案例涉及数据基础设施、数据资源、数字技术创新、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生态文明等领域,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和成效。
新型基础测绘数据生产服务体系
案例单位: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上海海图中心
数字经济时代,海洋地理时空数据已成为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在海洋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支撑作用。在面临众多发展机遇的同时,海洋地理时空数据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与其他生产要素耦合协同程度不高,产品服务种类不够丰富;二是服务与需求脱节,难以满足新业态、新场景需求;三是事业单位数据流通渠道匮乏,制约数据要素的价值发挥。
图1 海洋地理时空数据库
上海海图中心搭建高质量海洋时空基底,为数据要素保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一是搭建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并持续更新全国最大的海洋地理时空数据库,搭好服务数字经济的高质量海洋时空基底,为数据要素保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汇集了全球海图数据、航行指南、全球航线,以及北斗数据、水文气象、航行通警告等全球数据,数据量约60T。二是构建全领域应用服务体系。建设海洋地理时空数据服务体系,搭建统一的中国海事时空数据底座平台,实现海洋地理时空数据的一体化供给、一站式服务。针对海事监管、船舶导航、港区治理等行业典型需求,开发了“海e行”APP、中国海事民用海图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数字智能应用产品,“海e行”APP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海上智能导航APP和北斗应用终端,中国海事民用海图服务平台被作为交通运输部海事监管、海上搜救和全要素水上“大交管”的官方用图。三是推动数据产品交易流通。研发数据产品“海情数知”,陆续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数据交易机构挂牌,是中央部委首个通过合法合规形式落地数据产品和服务的尝试,创新事业单位公共数据资产化路径探索。
图2 “1+1+N”海洋地理时空数据服务体系
平台建设以来,一是数链通达,助力涉海产业优本增效。向社会供应海图产品超400万年幅次,累计为10个省市、28个港口、数百家单位和企业提供海洋时空信息服务,节省财政资金重复开发费用7.5亿元。支撑海上风电、石油管道输送等国家级战略项目开发,降低电缆、管道事故发生,每年减少事故损失超亿元。二是数据入海,科技赋能提升公共服务。推进海上移动终端北斗导航规模化应用,“海e行”APP注册用户超180万,年调用北斗定位超百亿次。中国海事民用海图服务平台,服务40多家企业,5万多艘船只,20多个港口,20多万名船员,2023年调用量达百亿次。一系列智能应用为船舶和航运相关用户提供按需、实时、精准、安全、绿色的海洋地理时空数据服务,服务数据交换累计已超过20亿次。
往期回顾:
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 郝鹏主持并讲话 李乐成王新伟出席
辽宁省数据局召开全省数据系统工作会议传达学习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和全国部署培训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