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看大兴
我区企业负责人李洋洋获市级“创业新星”称号
对于搞科研的人来说,要么把成果写进课本里,要么把它变成一个商品,摆在货架上。本期故事的主人公李洋洋,坚定地选择了后者。一年多来,他凭借才华和勇气,一路向前,从清华博士后,蜕变成为一家初创公司负责人,是2024年大兴区唯一一个市级“创业新星”称号获得者。
✦ 有兴趣到立志向 ✦
李洋洋出生于1993年,从小就是众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动手能力特别强。大学期间,他主修汽车服务工程,经常自己做一些智能小车,还参加了一些科技竞赛。后来,他被保研到湖南大学,继续学习机械工程。在此期间,他发现传统发动机能耗高、排量大,因此对节能减排方向产生了深厚兴趣。
“怎么能提升一下,让机械排放更环保一点?”带着这个问题,李洋洋不断钻研,在5年硕博连读后,他又到清华大学继续深造,并在导师的指引下,开始接触氢能项目研究。他认为,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郑重写入 2019 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这无疑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在他看来,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氢能凭借其零污染、高效能的特性,未来发展空间不可限量。于是,他毅然决下定决心,要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
✦ 创业从大兴起航 ✦
2022年,李洋洋迎来人生重要抉择路口,是考公考编、留校任教、进入大厂,还是自主创业呢?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为自己的梦想拼一把,创立公司,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真正的商品,服务社会,为国家“双碳”事业贡献力量。
而就在此时,大兴区领导到清华大学宣传氢能示范区,欢迎广大科技人才到大兴创业发展。于是,2022年底,李洋洋联合几位清华师兄弟,一起来到大兴,成立了北京元泰能材科技有限公司,为客户提供以制氢膜材料为基础的全生命周期产品服务。
✦ 工科生的创业路 ✦
“大兴氢能示范区是氢产业聚集地,政策、环境、服务都非常好,很适合我们发展。但作为一名工科生,从搞科研到创业,这一转变还是非常难的。”李洋洋说,创业后,他所挑战的方向不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多的是创业资金从哪里来、人员招聘管理、产业化经验不足等问题,这是0-1的过程,可谓困难重重。
据李洋洋介绍,他曾为“找投资”头疼不已,他做的商业计划书重点在技术创新讲解上,而投资公司的关注点则在如何才能得到高收益。为此他没少碰壁,只能不断向人请教,改变思路,修改材料,反复演练,再一家一家去推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打动了投资公司,拿到了第一轮天使融资。
同时,新公司在人员招聘上也是个难题,要么经验不足,要么理念不同,要么就是嫌弃公司小,怕不稳定。李洋洋说,目前全国从事氢能产业的人才还不多,招到合适的人才真的很难。还好大兴区政府不仅在公司注册、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了帮助,在人才推荐方面也给予了支持。
✦ 相信未来会更好 ✦
在跌跌撞撞中,这家以AI赋能技术创新、材料推动能源革命的科学家企业,慢慢走上了正轨。成立不到两年期间,已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等资质,并入库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了北京市科技计划1项,获得了授权专利1项,复合隔膜相关课题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创业成果奖二等奖。复合隔膜产线年产能已达20万平方米,生产产品可满足1吉瓦制氢系统需求,当前已与多家上下游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并实现商业化订单。
李洋洋说,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虽历经挫折,但团队的初心未变,一直朝着最初的目标在前进,对氢能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大兴氢能示范区是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一个集聚地,不出园区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甚至在园区食堂,都能轻易碰到聊得来的同行朋友,科创氛围特别浓厚。他相信,未来会更好!他希望,在大兴这片土地上梦想成真!
来源:大兴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