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很多Web3从业者和曼昆律所刘红林律师交流了很多关于RWA(Real World Assets)的话题,包括但不限于:什么样的项目可以RWA,搞RWA发币违不违法,如何解决资金募集后跨境的问题……在交流和研究中红林律师也有了更多思考,接着上篇文章《普通创业者,请放弃靠RWA融资的幻想》,这篇文章咱们继续聊聊RWA融资的事情。
为节省大家的时间,先说红林律师个人核心观点:除了稳定币那种以传统货币和低风险债券为支撑的伪RWA外,其他企图以传统金融资产、非联网资产为价值锚定的RWA项目,很难成功。
我们惦记RWA,大体上是冲着它(可能)是融资新渠道去的。近期RWA融资的当红炸子鸡必然是朗新集团与蚂蚁数科合作的新能源RWA项目,据新闻所说,他们这个是国内首例基于新能源实体资产的RWA项目,融资总额达1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新能源储能和充电桩产业发展。他们通过区块链将充电桩的运营数据可信上链,发行了数字资产,从而使投资人能够获得这些资产的收益权。前不久的外滩大会上,朗新公司的负责人分享他们在新能源项目中使用RWA的经验。整个演讲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不光是资产的价值要衡量,运营本身的价值也要衡量。”在红林律师看来,这句话点出了RWA项目想要融资成功的核心:代币化不是RWA融资成功的原因,运营数据的可信上链才是RWA融资成功的核心。如果你的目标是通过RWA融资,但底层资产来自传统金融市场中的不良资产或债券,代币化可能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核心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这类资产往往依赖于人工干预,比如通过审计或外部评级机构来评估资产价值。然而,许多金融机构的资产报表并不总能真实反映公司运营情况,尤其是涉及数据造假或操作不透明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造假新闻也见怪不怪的原因。
因此,如果你希望通过代币化将不良资产或需要凭借摸着良心的职业操守来上传数据的资产作为底层的锚定资产来进行融资,大概率可以洗洗睡了。这类资产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较低,很难通过区块链实现有效的信任传递。从这个角度来看,稳定币虽然以代币化形式存在,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RWA,而是传统金融市场和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混合形式,它依然依赖传统金融体系的规则,而非完全的链上透明操作。那如何解决人为数据造假的问题?如何解决企业运营数据信任的问题?区块链可以说是当前的最优解。通过物联网设备与区块链结合,自动化上传企业运营数据,且因为区块链不可篡改的技术特性,能够让企业的运营数据,或者说特定项目的运营数据公开、透明化呈现,帮助投资人更好地理解项目运营的实际情况,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资人或者外部消费者对于公司经营团队和股东们的信任危机,大幅减少了投资人对于项目透明度的监督成本。上升到理论层面,那就是:区块链作为可信数据的制造者,降低了投资人和公司经营者之间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变低,自然有利于交易的达成,无论是消费的交易还是投融资的交易。朗新集团的案例的创新价值在于,它试图探索一种为投资人创造了透明、高效的投资方式。这也是为啥香港金管局近期公布的Ensemble项目反复提及到的一点:RWA的代币化探索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了可信的融资工具。
区块链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在于它能够通过智能合约构建更高效的网络参与者的激励机制,解决传统公司制和金融机构参与者多边博弈、激励不及时和激励颗粒度不够精细的问题。
以往,企业的运营收益和激励机制往往依赖人工干预,无论是劳务报酬还是项目奖金,基本都是按月,甚至按照年的方式来进行,这显示不符合新一代年轻人“活在当下”的“即时激励需求”。
而区块链智能合约的使用,可以将这些过程自动化、透明化,从而使投资收益的分配更加高效。但这也只能寄希望于未来。不难想象,在蚂蚁数科朗新项目中,PR宣传的价值是大于真实应用的价值,原因在于,这个项目现阶段最多只能解决运营数据从诞生伊始的可信上链,即实现了运营数据的真实记录,能让投资人对公司运营的细节有更清晰的了解;但在合规的港元稳定币还没有正式实行的现阶段,投资人收益的结算仍然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来结算,那么在结算效率上,显然离我们理解的智能合约之下激励高效率和去人工干预尚有不远的距离。但未来的场景我们也不难想象,随着未来港元等稳定币在区块链上的发行,投资人的收益将可以通过区块链网络实时自动结算,使投资收益的结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再往前面走一步,叠加在二级市场上能够让投资人能够7*24的交易资产凭证Token,或许才是可信资产RWA的应用终局。
区块链不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名副其实制作信任的机器,RWA的本质是通过降低信任和交易成本,提升了企业与投资人之间的信任度,为融资过程提供了更高效的路径。
而这过程的核心并不在于代币的发行,而是在于结合区块链网络后让企业运营数据的可信上链。可以说,是信任产生了价值,而Token只是对价值的呈现。所以各位惦记着用RWA来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大家可别舍本逐末,只惦记着最没有技术含量的Token发行这回事。
*本文为上海曼昆律师事务所的原创文章,仅代表本文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对特定事项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意见。如需转载或法律咨询,请添加客服:MankunLawFi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