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书法大赛中的作品,要投对评委的口味,秘密就在于喜新厌旧

文化   2024-08-26 11:25   河南  

书法名家史焕全说,对于魏碑来说,以前,人们只去学习那些墓志中比较多的字数去临摹学习,而忽视了还有一些人们不经常使用的元素,而恰恰这些元素正是人们创作书法作品所要用到的东西,并且这些元素如果出现在书法大赛的创作作品中,一定会出类拔萃,让评委耳目一新,入展或获奖就成为自然的事情了。

史焕全说,以前,古人遗留下来了很多的魏碑作品,这些作品中大都是碑刻、摩岩、造像和墓志形式的,而书法展览中常常以墓志形式的作品出现的较多,而墓志的作品字迹清晰、字量也很大,学习的资源也相对丰富,但摩岩、造像类的魏碑作品数量相对较少,而人们在取法时,往往觉得字数太少,不易学习,其实,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借鉴这些字数少的作品的元素,并且把它用到书法创作中,你就跟别人不一样了,因为这个领域会为书法创作提供新经验,评委能不喜欢吗?

史焕全现为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书协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南阳市文联副主席,擅长楷书尤其是魏碑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入展或获奖,他本人也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大赛评委,在魏碑书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书法成就。

对于史焕全的这个说法,引起了许多喜爱楷书和魏碑书法的爱好者的关注和讨论,一些人认为,书法家在创作作品时,并没有沿着古人的本来面目去创作,而是抽取了那些人们很难看到的元素来创作,难怪当下丑书流行。也有人说,我一直写魏碑书法,把《十二品》不知写了多少遍了,怪不得投稿作品石沉大海,原来是写得太传统,评委觉得没有新鲜感才不给入展。但还有人觉得,赞同这位书法家的说法,如果从书法大赛入展评审的机制上来说,他说的是实话,值得借鉴参考。

那么,书法大赛中评委的口味是什么?其实,归纳起来也就是四个字:喜新厌旧。如果写字时间长的人,可能一定会记得,在90年代以后,为什么“二王”书风的作品在书法大赛中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就在于评委们以前一直在看王羲之风格的作品,每次大展上都是这样的风格,评委能不厌恶吗?后来,一些新、奇、丑、怪的作品出现了大赛上,入展率大大提升,再后来,这类风格的作品就逐渐占领了大赛的舞台,直到今天,这种风向还是没有改变。

一幅作品在评审中所占用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秒钟,评委在评审过程,期望能在这几秒钟内,看到一幅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出现,如果没有特别之处,你的作品一定会在这几秒钟内被淘汰掉。因此,史焕全说,在书法创作中,一定要从古人作品中提取那些评委不常见的审美元素,并用这种元素创作书法作品,肯定会大大提升入展率的。

如何提取这些元素成为自己的创作风格?史焕全说,不要去写那些字数多的碑帖来临摹学习,而是要找到那些字数较少的、不常见的字帖,找出创作元素,这些字帖包括:摩岩、墓志当中的那些字数不多的就有机会找到创作元素,但是,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摩岩和墓志都是这样的,如果你原来写的是常见的魏碑作品,现在把它换个方式和字帖,一定会有收获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

书法古今
传递分享书法、国画艺术,名家推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