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石台县七都镇银堤村的好太太锅巴厂内,水汽缭绕,米香弥漫。大米淘洗后,煮至半熟,分量下锅,来回摊米……朱代云一人看管20口锅,不忙不慌,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工序,进厂多年的她了然于心。经4到5次摊米工序,锅巴渐渐成型,朱代云迅速拿起放进烤箱里。几分钟后,薄、脆、香的锅巴成品完成。
土灶锅巴是皖南地区传统食品。近年来,依托富硒稻米资源和乡村旅游发展,锅巴已成为石台县“接一连二带三”的特色产业,县内锅巴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就有汪忠华、沈学梅夫妇创办的好太太锅巴厂。
“我之前是做工程的,后来想在家做点小买卖。当时驻村工作队建议做食品加工,因为只要口味做得好,就会有回头客。”汪忠华告诉记者,在考察市场后,他和妻子决定做锅巴。理由很简单——成本低、开张快。夫妻俩买来设备和米一遍遍试做,“用了好几袋米,慢慢摸索做锅巴所用的籼米、陈米、糯米比例,最后形成现在这个口味,就像小时候家里灶台铁锅里煮出来的锅巴。”汪忠华说。
夫妻俩在院子里摆下30口锅,办起了锅巴厂。为保证自家锅巴品质,汪忠华十分讲究原料:“买前我会用筛子筛一遍,100粒米里碎米不能超过5粒。”靠着独特口味,锅巴厂订单不断,汪忠华既喜又愁:“因为场地限制,当时产量低,工人起早贪黑也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银堤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决定整合项目资金,盘活集体闲置土地,建设新厂房租给锅巴厂。厂房建好后,为让锅巴厂顺利入驻,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又协调供电部门,改造供电线路,架设新的变压器,同时还联系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指导锅巴厂合理布置生产区域和配置生产设施。
2021年10月19日,锅巴厂搬进4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铁锅数量增至100口,并申请了“沈学梅”锅巴品牌,实现了从家庭小作坊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年销售额200万元,带动1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我们之前都在外面打工,后来孩子要上学,老人年纪大了,就不想出去了。幸好村里有厂,现在孩子爸爸在木材厂上班,我在锅巴厂一个月三四千块钱,挺满意的!”朱代云笑着说。
银堤村“九山半水半分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脱贫出列村。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答案自然是发展乡村产业。围绕发展什么、谁来发展的问题,银堤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谋划产业项目,注重发挥能人带动作用,通过集体搭台、能人唱戏、群众参与的模式,鼓励和扶持各类能人创办特色企业,不仅带动村民家门口稳定就业,还实现村集体可持续增收。“目前,银堤村依托项目资金建设4座标准化厂房,引进3家企业,主要从事锅巴、藤艺和木材生产。这些企业对工人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低、上手快,符合村里中老年人群、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需求。”该村党总支副书记陶新兵介绍。
走进与好太太锅巴厂一墙之隔的徽匠藤艺编织厂,工人们正有序忙碌着,气钉枪不时发出清脆的“哒哒”声。这里的工人平均年龄60岁,干起活来却毫不含糊。这段时间,厂里接了一批藤编茶几订单。65岁的李莉老人动作麻利,编绕、打钉、绷直……没过一会儿就完成了一件半成品。“这里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我负责的工序稍微复杂些,所以工钱也高点。”李莉笑着说。
创办徽匠藤艺编织厂的同样是村里的能人——饶建珍、汪文辉夫妇。夫妻俩原本在黄山经营干洗店,生活安稳。一次偶然机会,饶建珍接触到藤编方面的知识,从此喜欢上了这门技艺。她到浙江拜师,从零学起,逐渐掌握了藤编的核心技艺。2021年,饶建珍夫妇回到家乡银堤村创办徽匠藤艺编织厂,与苏浙地区企业建立合作,带动乡亲一起学习制作藤艺制品。藤编家具冬暖夏凉、经久耐用,多用于酒店、景区等场所,市场前景广阔。“我们不愁订单,就担心场地和用工不够。”汪文辉介绍,这几年,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他们有了6个加工点和1座标准化厂房。
刚开始,村民们对藤编技艺一窍不通,担心学不会、做不好,厂里招不到人。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饶建珍不仅自己手把手教,还邀请老师傅到厂里教。“我花了1个月时间就学会了。来了就做,家里有事就走,在这里干活很自由。一个月挣1000多块钱没有问题,还不耽误家里的事!”李莉满意地说。随着村民们的技艺越来越熟练,徽匠藤艺编织厂不断拓展产品种类,生产的藤编桌椅、鸟巢椅、吊篮、茶几畅销长三角地区,年销售额达400万元。
从空中看,银堤村党群服务中心及厂房屋顶铺满了光伏发电板。这是银堤村通过“光伏+产业”模式,争取资金33万元,利用闲置屋顶建成的100千瓦光伏电站项目,以每度0.6元的电价向村里企业供应,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我们用上村里的光伏电后,每年可节约成本近3万元。”汪忠华说。
指导锅巴厂设计产品包装,帮助编织厂解决用工难题……银堤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目前,银堤村引进的企业已带动周边近百名村民就业,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17.8万元。2020年以来,银堤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从50万元增至1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万元增至1.9万元。“我们将抢抓政策机遇,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抓好资源整合利用,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陶新兵表示。
来源:池州新闻
猜你喜欢:
/热点:
/关注: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