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能力建设首先要打通端到端的业务体系,华为以产品和供应链为组织流程化的抓手开始做组织变革,其重点就是要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端到端的流程。
本文收录了华营课程现场,华营导师、华为公司前资深高管对于企业“流程变革”相关问题的解答,相信能为各位企业家朋友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文末有福利哦~)
来源:华营管理私塾
备注:管理咨询or商务合作请致电:400-886-5185
▇01
多数创业企业是先有组织,后有流程体系,什么时候是适合发起流程变革的好时机?
答:第一,关于流程变革发起的时机,首先要看流程的作用。流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我们从偶然成功走向必然成功。
我们做流程也好、做变革也好,一定是奔着业务成功去的。所以,最适合做流程变革的时机就是在某个领域总出问题,以及成功率不可控的情况下。
第二,任何大的变革一定是一把手工程,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职业化管理意识,很多研发总裁甚至觉得研发是一个创新型的工作,不需要流程,对流程没有那么重视。
需要某个体系的总裁负责一个大的变革(大的变革是指:在相应领域新建一套管理体系),在完整流程建完之后,持续改进的优化用质量管理中的QC等方法都可以。
▇02
流程和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先有流程还是先有组织?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应该如何运用?
答:流程和组织,谁都有可能先出来。如果要按照华为的理念,就是流程决定组织,组织只能适配流程。而且可能 90%的企业都是先有组织,后有流程。
比如初创企业,因为做流程反而影响了主观能动性发挥。但过了三年,公司摸索出一套好的方法之后,把它固化下来,那才是好的流程。这种情况下,肯定是先有组织。
但是先有组织并不一定就能决定流程,一定是流程决定组织,组织职能需适配流程。如果流程先出来,那组织就按流程去设。如果组织先出来,那就进行变革管理,让大家心甘情愿地去调整组织适配流程。
▇03
在设计流程架构时,如何与现有的组织结构更好的融合?
答:一个理想的业务模式,要抛开现有的组织架构去考虑我们的业务运作,这就是设计流程架构。在设计面向企业的流程架构时,需前瞻性地考量未来的业务场景,并据此实现从客户到客户的端到端集成与打通。
这个时候我们要把现有组织架构作为一个输入性的参考,同时在设计的时候还要一定程度的抛弃它,这样就设计了一个最完美的To Be(面向未来的理想状态架构)运作模式之后,再去做组织架构的匹配,匹配之后把现有的组织架构做优化,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流程型组织,运作效率也会高。
但这里面要避免一点,不能完全以组织架构去设计,不考虑To Be。既然没有改变公司现有的任何运作方式,就不能提升组织的运作效率,所以绝对不能完全依据现有的组织架构,直接把流程架构画出来。
▇04
如何解决各部门对公司流程不重视的问题?
答:这个涉及变革管理,我的建议是采用“胡萝卜+大棒”的方式。
第一,一把手一定要重视。一把手一定要在各种场合表示他的决心,一旦他有任何动摇,下边的人就会觉得其实这事我也可以妥协。所以一定让大家感觉到你的决心是巨大的,不可能妥协,必须这么干。
第二,加强宣传。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流程变革、为什么要做流程建设,让大家明白流程建设的重要性,让他们从心里接受变革。
第三,鼓励大家提意见。如果你的意见被采纳,可以纳入优化,如果意见不接受,我给你调个岗位,你可以干别的工作,这表明我们做流程变革的决心。
▇05
如何推进跨部门流程?是否有专门的组织或组织运作方式来完成?现有的流程和未来运作的流程是否有不同的机制或组织来确保运作?
答:设计流程跟最后使用流程肯定是不一样的。设计流程时让精英集中讨论。执行流程时由普通人去执行。他只要知道跟他相关的点就可以。要留一批精英管理流程运营,查看执行效果,对流程进行后续优化。
关于组织设置可以实行项目制。开始时,把精英集中在一起,脱产把项目做出来。做完后,一部分成员回归业务,一部分成员形成能力中心,留下维护流程。将来可能会出现三种角色 。
流程能力中心:负责流程方法,同时了解相关的一些业务,进行流程优化;
业务伙伴:即流程的BP(Business Partner),他不会在公司的能力中心,而是在业务部门跟业务在一起,负责他自身领域的流程;
共享中心:共享中心就是处理一些流程当中的重复性工作。
如果真想开始按流程化组织去运作,一开始可以先按项目的方式,同时最好成立一个专门的流程管理部。它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在每个业务部门至少会有一个人去做流程优化相关的工作。平常的能力中心可以经常组织业务伙伴每个月定期运作,一起去看是否需要流程优化。
但是流程L1到L3的架构,一定要由能力中心部门去维护。除了流程专业人员外,还要把业务人员以及业务负责人拉在一起去做,同时做流程一定要从上到下,先做流程架构,再去做下层流程。
▇06
学习华为模式,能否先选择一部分简单的模式学习运转起来?应该怎么切入?
答:公司做变革也好、做流程也好,所有的工作都要服务业务战略,基于战略要达成的目标去建能力。所以优先建设哪一块的能力,实际上是从公司的战略目标出发,确定首先做什么。
华为公司最开始做的大变革是IPD。公司1987年成立,1996年任总号召二次创业,要转向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在此之前一两年,老板不停地说职业化管理,但那个时候还没有这种氛围,大家不认为管理、流程重要。而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所以华为刚开始做变革时,首先做的是研发的流程。
这一定是个逐步的过程,不用一开始就想着建立一个全面、完整的管理体系。
▇07
各个部门流程衔接及梳理流程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 前提是要先做流程架构。如果没做流程架构,把现有流程进行衔接也能做,但是困难比较大。如果先梳理了架构之后,再去做衔接,相对就容易一点。
如果不做流程架构,就把需要的流程梳理一下,这会很困难。因为将来是一个网状的,可能A和B通了,但会影响C,C拉过来又影响了ABC,ABC都拉通了,又会影响D了。就是因为设计的时候就没考虑 ABCD 之间的关系。
如果先做流程架构,做架构的时候,就已经按照流程之间最好的衔接设计了,不集成的概率较小。也可以一边做流程架构建设,一边优化现有的流程,不一定非得把它建成100%, 因为还会不断建新的流程。
▇08
新业务出现时,是先做事情还是先建流程?流程要与质量体系、企业发展、客户要求等相一致,如何进行取舍?
答:1、新业务第一年不一定需要建立流程。在华为,不管是企业业务线还是消费者业务线,都是先用现有的流程进行摸索优化,在此基础上,去发起一个变革项目,重新设计这个业务的流程。当公司出来一个新业务,就做流程,其实是限制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2、华为讲“流程不足,文化来补”。那文化是什么?就是每一个主管,要对结果负责,你发现这个流程不适用,就要去打破。新业务出现时,部门里需要得力的领导带着大家先去闯,闯一段时间之后,再去做这个流程。
▇09
开展流程优化与再造的过程中,流程管理部与业务部门如何进行分工定位与合作?
答:有一个问题要明确,流程的建设与运营是业务部门的事。在华为,流程管理部是个能力中心,替公司管理这些流程的架构,然后去赋能各个业务部门。流程owner是业务部门的一把手,签发这个流程也是业务部门的事。
从公司来讲,这个责任是公司一把手的责任;从业务部门来说,这个责任就是业务部门的责任。流程管理部作为公司的专业部门重要的是赋能,然后去帮业务部门做流程。
▇10
在公司快速发展阶段,流程的边界如何准确划分?
聚焦企业经营节奏的关键管理问题,持续打开管理认知。2024年度线上陪跑问答合集文章已上线,点击“阅读原文”,获取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与答案,温故而知新。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在线预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