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文分享:乡村重构专栏】

文摘   2024-10-02 11:58   四川  

导言

在快速城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中,乡村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悠久农耕文明的特色国土空间,不仅经历着物理空间的再规划,也面临着传统产业结构、地域文化和治理模式的全面革新。立足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背景与实际需求,深入研究不同地域乡村演化重构的过程、机理与效应,已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期选取领域内经典文献,供大家研读学习。

1 概念内涵解读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讲,“重构”是指通过对系统结构的重新架,促使各要素优化组合,从而实现系统根本性转型。乡村重构与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的演变密切相关。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图1)。

2 基本特征表达

乡村地域系统内外发展要素的相互交织和各子 系统的综合作用,使乡村重构表现出综合多维性和时序演进性的特点(图1)。

(1)综合多维性

乡村地域系统的发展以社会经济变迁为主线,而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乡村地区社会经济演化的不同结果终将通过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方式和强度加以体现。可见,乡村重构的内容包括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3个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维度

以产业培育为核心的经济重构对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实现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提升土地利用价值、释放土地整治潜力等均施加重要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强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生产和生活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随着乡村地域系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乡村空间重构和社会重构创造物质基础;

以培育乡村发展社会行为主体、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传承乡土文化、缩小城乡差距为内涵的社会重构是乡村重构的最终目标,其中,以人为核心的社会行为主体是乡村重构中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乡贤精英可为乡村经济重构提供智力支持,并通过组织、协调和示范作用助推乡村空间重构,而完善的公共服务和社保体系可为生产、生活空间的重构和经济活动的有效组织提供支撑和保障;

空间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通过重构村镇等级体系、优化乡村“三生”空间格局,可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非农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场所,为人居环境的提升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创造必要条件。 

2)时序演进性

受多重要素的综合影响,乡村地域系统的演化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一定区域的乡村重构在某个时段可能会出现波动起伏,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性和时序演进性。一个完整的乡村重构过程通常由初始期、发展期、趋稳期、稳成期等不同阶段组成,并随着内部要素的整合和外部需求的变化,乡村地域系统有可能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演化与重构过程。在乡村重构过程的不同阶段,各有其典型特征和作用机理,可基于对不同阶段重构特征和时序演进规律的把握,通过社会行为主体的人为干预助推乡村重构全过程的实现。


3 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是指行使某项行为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等,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包括各级政府、乡贤精英、工商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普通民众,以及由村委会自治组织、经济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基层公共服务性组织、群众团体等构成的乡村多元化的组织体系。

乡村重构是基于社会经济要素的变化,以预设的理念和目标为导向,对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加以人为干预和调控的过程,其干预方式既包括对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文化传承、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体系等的直接干预行为,也包括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和措施等调节社会经济形态和空间结构的间接调控行为。

受职责权限、参与程度和能力范围等因素影响,不同行为主体在乡村重构实践中所起作用不同(图2)。

其中,中央政府通过出台或制定土地、户籍、金融等强制性的制度政策或引导性的战略对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起着引领作用;

当地政府作为乡村发展的管理和服务主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规划、路径选择以及资源调配和沟通协调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创业能人、技术能人和营销能人等乡贤精英为乡村重构提供技术、智力和资金支持,其中具有企业家精神和一定资本积累的创业能人在村镇产业选择和发展方向的把控上起着关键性作用;

以村委会为核心的乡村自治组织对于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营造团结民主的氛围、引领普通民众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激发民众将热情和才智投入乡村重构的实践均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乡村行为主体的外延不断扩大。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鼓励下,部分工商企业进军农村市场从事现代化种(植)、养(殖)业,成为乡村重构的新型行为主体。这些工商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实现自身利润的同时,对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土地利用等产生示范带动作用。

图2 乡村重构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4 乡村重构的作用机制框架

乡村地域系统的发展和演化任何时候都发生在由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子系统构成的内核系统和外缘系统的相互关联的框架之内,系统内外多种要素和子系统之间交互影响, 在诱发机制、支撑机制、约束/促进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共同作用下,通过合成和离散、拉力和推力、转换和反馈等方式推动乡村重构的进程(图3)。

其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及通讯信息、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技术的进步,驱动城乡间、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引起乡村地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变化,并对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空间格局造成重要影响,构成乡村重构的诱发机制。由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基础、文化特质等构成的乡村地域内核系统影响乡村重构的支撑机制。与乡村发展相关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通过影响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约束/促进乡村重构进程。同时,政策制度也在乡村发展实践中得到修正和完善,乡村重构实践亦反作用于国家宏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和城乡关系的发展。市场通过供求、价格、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乡村初级农产品、工业原料、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引导乡村产业演进、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地域功能演化。由地方政府、乡贤精英、乡村自治组织、普通民众等构成的地方行为主体因素贯穿乡村重构过程的始终,构成乡村重构的引擎机制

图3 乡村重构的作用机制框架

参考文献:

[1]龙花楼,屠爽爽.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05):581-590.
[1]龙花楼,屠爽爽.论乡村重构[J].地理学报,2017,72(04):563-576.
[1]屠爽爽,龙花楼,李婷婷,等.中国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5,35(12):141-147,160.
[1]龙花楼.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13,68(08):1019-1028.

声明

本推送内容仅代表本号对所选文献的理解,并非对原文的翻译或全部摘抄,兴趣的朋友依据文末提供的参考文献阅读原文。因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讹,也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土地利用与城乡融合
分享城乡融合发展、乡村重构、土地利用、国土空间规划治理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分享自己科研日常;分享申博读博经历等;分享一个男人放空时的心得体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