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先生曾指出:土地利用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人类所有生产生活与开发建设活动都以土地系统为支撑载体,所产生的系列经济环境效应也自然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土地利用格局,与此同时,不同土地利用主体在各需求导向下的土地利用行为也必然引致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并最终通过土地利用加以呈现。适时总结土地利用问题,研究其地域模式、演化特征和调控措施则是实现土地善治的重要内容。
1 研究背景
土地是城乡发展建设的空间基础和物质载体,乡村发展滞后显化为乡村地区土地利用相对分散、粗放、低效,其活跃度与多样性明显不如城市,土地价值尚未完全体现,土地利用优化空间大。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农民致富的坚实基础,实现乡村土地优化利用成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
2022年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乡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并备受重视。然而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受城市偏向发展惯性影响,乡村建设相对滞后态势仍未改变。
2 土地利用优化的研究综述
2.1研究现状
第一,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学者多从生态系统服务、碳循环、气候变化等角度,分析、评估土地利用优化对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和贡献,提出生态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第二,地理科学领域学者主要从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等角度,利用综合指标体系、数学模型、空间模拟等手段,开展土地利用优化的问题诊断、结构与布局特征探索、驱动机制研究、效应评价和发展模拟等。
第三,土地法学领域多聚焦土地权属法理基础,以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农用地与宅基地“三权分置”等为研究背景,探讨土地经营权、发展权等权属的增值与分配的法理依据。
第四,规划领域主要从城乡发展、土地整理、空间优化等探讨土地利用优化与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预测或评估土地利用规划在指引建设用地、耕地等的开发-保护-建设利用过程中的成效与问题。
2.2本研究创新切入点
一句话客观评论:已有研究往往针对性较强,缺乏跨学科的系统性研究。
本研究另辟蹊径:由于当前中国城镇化处于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乡联系更加密切,城乡建设的品质需求日趋强烈,城乡治理已进入“深水区”,需要前瞻性思考与系统性方案。
同时,乡村发展呈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趋势特征,为更好地赋能乡村转型振兴,土地利用优化需要以更加全面系统的研究为基础,通过系统性研究全面梳理问题、充分调配资源、系统规划管理,实现乡村土地利用“降本增效”。
随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关注度逐渐提升,系统性研究成为乡村发展领域的一种趋势,并以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为基础,在乡村系统结构认知、发展驱动力分析、发展转型及其机理解析等方面取得系列进展,可为全面系统探索土地利用优化路径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主要思路:本文基于系统科学视角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理论认知及机理分析框架,全面系统地剖析乡村地域系统的结构与内涵,在此基础上解析当前乡村土地利用问题,提出乡村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和路径,并结合当前实践案例阐释对应措施。
3 理论基础:乡村地域系统理论认知
本文基于系统论、经济学、区域农村发展系统、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原理等细化解析乡村地域系统的内涵及运行机理,以“要素—结构—功
能”系统框架为指导,梳理要素、界定结构、解析机制、明晰功能(图1)。
乡村地域系统是由人文、经济、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区际联系的乡村空间体系,包括由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等构成的内核系统和由众多外部因素构成的外缘系统。
本文以内核—外缘系统划分为指导,综合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要素构成、社会经济生产要素等内容,将乡村地域系统要素分为水、土、气、生、岩石、矿物等内核性要素和资金、技术、信息、数据等外缘性要素。此外,由于“人”包括农村内部主体和投资者、农技人员等外部主体,“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内部水、电、路以及连接城乡的各项基础设施,因此人和基础设施兼具内核、外缘双重属性。不同类型乡村地域系统的要素数量与品质存在差异,进而形成差异化的结构特征
进一步,乡村地域系统可分为资源结构与环境结构组成的本体结构和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组成的主体结构。
①本体结构方面,资源结构是指包括数量结构、空间结构、配置结构等的资源比例、分布与搭配特征,环境结构是指包括空间分异、空间联系、区位条件等的对区域或人类有害/有益要素组合及其分异特征。
②主体结构方面,经济结构是指生产资料占用与分配关系、生产劳动关系以及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的生产要素利用及其组合特征。社会结构是指政府组织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文化、政策法规与法律制度等社会主体关系及意识形态特征。
③本体结构与主体结构关系方面,包括资源禀赋和环境质量特征在内的本体结构决定一定时期内经济结构及其稳定状态,也对社会组织及文化制度等社会结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④本体结构和主体结构的综合作用和关联效应决定乡村功能及其变化,乡村功能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结构演化。
4 乡村土地利用问题解析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土地生产效率低、社会经济效益不高、利用可持续性差三类问题(图2)。
4.1 本体结构约束问题
①气候资源短缺型土地问题:土地开发利用与当地水热条件不匹配,如地处内陆干旱区的新疆和田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压力严重制约该地区农业生产。
②地形空间破碎型土地问题:地形起伏大、坡度陡导致的土地连续性差、耕种难度大、利用效率低、水土难保持等问题,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4.2 主体结构失衡问题
①管理分散型问题: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用地模式下,生产资料的占用和分配无法与城镇化和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变化相匹配,从而引致的土地利用低效低质问题。
具体阐述:农村土地对于农民的地位由从前“以地为生”时期的关键性生产要素逐渐转为进城务工人口的“退路”保障和年老返乡人员的“养老”途径,土地利用呈现撂荒闲置、粗放利用与精耕细作并存的现象,空间上细碎化特征明显。
②统筹不足型问题:区域发展政策和规划与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发展需求或发展前景不匹配,导致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难提升问题。
具体阐述:政策与规划制定更强调系统思维及应用,具有较强专业性,但在实践中往往因本底不明、参与不足、特色不明显、论证不充分等问题影响政策与规划质量,甚至偏离经济结构实际,制约甚至阻碍土地利用进一步优化升级。
③动能缺乏问题:缺乏适应现实发展需求的社会经济新动力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组织、管理等,从而制约土地利用优化进程的推进。
具体阐述: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交易成本高、收益低,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地获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持的能力不足,土地优化利用缺乏主体结构动能的支撑。
4.3 综合性可持续利用问题
①生态不可持续问题:土地利用对自然生态压力持续积累,虽然短期内实现区域收入增加,但土地利用很难实现生态可持续。
②经济不可持续问题:资源环境(如绿水青山)经济价值难转化、对发展要素吸引力低,并最终影响经济实践。
5 乡村土地利用优化策略与路径
面向现实问题,结合国内土地利用优化实践的典型案例,提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空间优化管理提升、土地生态价值转化3种土地增值策略,并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梳理土地利用优化“策略—路径—措施”,以期为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系统方案(图3)。
5.1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问题简述:
聚焦农村土地分散、细碎、撂荒/闲置等生产效率不高问题,着眼乡村内部土地要素空间优化和权属调整。
具体做法:
稳定承包权/资格权、放活经营权/使用权,引入市场机制,依托乡村资源禀赋与区位特征,本地自营或流转、易地指标交易、生产条件改造提升。
理想目标:
为宅基地、农用地满足乡村发展需求扫除障碍,盘活低效利用土地,释放成本节约、效率提升、业态增加等规模效应(表1)。
5.2 空间优化管理提升
问题简述:
聚焦乡村外部规划与政策制约、动力要素短缺带来的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不高问题。
具体做法:
坚持系统观,综合运用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土地综合整治技术,采取资源环境本底评价、退化土地整治、特色产业挖掘、产业管理优化方式,推进空间规划、工程规划、产业规划、组织规划。
理想目标:
实现土地持续利用、综合效益提升(表2)。
5.3 土地生态价值转化
问题简述:
聚焦生态资源富集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差问题,顺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旺盛趋势,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具体做法:
企业带动、技术引入、平台搭建,采取精准供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整合资源招商引资、资金倾斜与生态补偿、生态指标交易等方式。
理想目标:
破解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初期乡村建设用地指标少、资金需求大问题,挖掘有机产品、循环农业、乡村旅游、碳交易等特色产业(表3)。
6 结论与讨论
(1)乡村地域系统分为本体结构和主体结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其结构在组织要素、显化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乡村地域系统主要由水、土、气、生、岩石、矿物等内核性要素和资金、技术、信息、数据等外缘性要素,及人、基础设施等双重属性要素构成,要素数量和品质形成结构特征。
(2)当前乡村土地利用主要问题包括:资源环境结构制约发展用地需求的本体结构约束问题;社会结构中政策和组织体系与更高水平的经济结构发展需求不匹配制约土地利用效率和质量的主体结构失衡问题;本体结构客观支撑条件与社会经济组织利用不协调影响土地持续利用的综合性问题。
(3)形成了以土地流转和整治为抓手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策略;以空间-工程-产业-组织系统性规划为核心的空间优化管理提升策略;以生态产品和服务生产-开发-交易为导向的土地生态价值转化策略。
本研究的深度思考之处:
我帮各位简要梳理了一下讨论部分的主要元素,如下:
阐明研究缘起:土地是乡村振兴的资源基础,实现乡村地区土地利用优化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土地具有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二重性”,因此梳理乡村土地利用问题进而提出土地利用优化方案需具有系统思维。
给出理论支撑:乡村地域系统理论注重从系统科学视角认识乡村,并把土地作为乡村发展的内核性要素,为认识和破解乡村土地问题提供了支撑。
表明理论贡献1:当前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为更好地解析乡村土地问题,本文首先基于系统论、经济学、区域农村发展系统、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原理等细化解析了“要素—结构—功能”系统框架下乡村地域系统的内涵及运行机理,是对区域农村发展系统的深入细化,对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表明理论贡献2:以乡村地域系统的“结构”为切入点详细梳理了乡村土地利用本体、主体及综合性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土地利用问题导向和优化目标导向提出土地利用优化策略,并结合实践案例形成“策略—路径—措施”优化方案,也拓展了乡村地域系统理论破解乡村土地问题的实践应用。
暗暗夸夸夸自己:本文将土地置于乡村地域系统之中,在按照“要素—结构—功能”框架认知乡村地域系统的基础上,重点以系统结构为切入点串联系统要素与功能解析了土地利用问题,梳理了土地利用优化策略与路径。
话锋一转谈展望:然而土地利用问题及其优化是涉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话题,且不同地区面临的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水平差异较大,未来还需结合乡村地域系统要素与功能方面研究进展完善土地利用问题解析,并需结合不同类型地区实践开展土地利用优化案例定量测算与运行机制研究,切实提升实践指导价值。
部分参考文献:
声明
本推送内容仅代表本号对所选文献的理解,并非对原文的翻译或全部摘抄,请感兴趣的朋友依据文末提供的第一篇参考文献阅读原文。因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讹,也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指正。